俄羅斯的“陝西村”,與世隔絕120年,看見中國人後:大清怎樣了

俄羅斯的“陝西村”,與世隔絕120年,看見中國人後:大清怎樣了

說到陝西,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西安兵馬俑或者臊子面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中國以外,中亞地區也有一些保留陝西風俗的村落,村裡的居民會說漢語陝西方言,而且至今把總統叫成“皇帝”。

“陝西村”在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都有分佈,而“陝西村”的人被視為當地的少數民族(東干族)。東干人的先祖來自中國,他們分批遷移到了中亞地區,並且世代繁衍,最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陝西村”。


我們上學的時候一定讀到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的人早在秦朝末年就躲起來,直到晉朝時期才被人發現,期間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東干人的情況與桃花源人有不少相似之處,按照先祖來源分,他們大概可以分成2支:一支源自陝西,一支源自甘肅。

俄羅斯的“陝西村”,與世隔絕120年,看見中國人後:大清怎樣了

比如清朝末年,出生於陝西涇陽的白彥虎起兵對抗清軍,失敗後就和部下一起逃到俄國,雖然這支敗逃的軍隊人數很少,只有3314人,但他們卻克服困難在異國成功定居,白彥虎也因此被稱為“東干人之父”。

相傳,東干人之所以被叫做東干人,是因為他們的先祖剛到中亞時,當地人詢問他們從哪兒來,他們回答:“東岸(甘肅東邊、汾河東邊)。”雖然這種說法沒得到學界認可,但東干人至今還在中亞生活,1999年人口就達到約115000人。

俄羅斯的“陝西村”,與世隔絕120年,看見中國人後:大清怎樣了

當初東干人先祖定居中亞時,族群人口才數千而已,進入21世紀後,東干人人口逐漸繁衍到15萬多。他們擁有黃色的皮膚、黑色的頭髮,會說一口老陝西方言,除了把總統叫成“皇帝”,還習慣把“衙門”、“鋪子”、“學堂”、“畫押”等一些古漢語詞掛在嘴邊。

在中亞居住120多年後,陝西村的東干人見到中國學者,還是會問大清國怎麼樣了,你們來這兒,陝西衙門同意了沒?尤其是村裡的老人,他們保留了很多過去的觀念,這種觀念代代傳承下來,導致東干人的文化習俗都呈現中國傳統的風格。

俄羅斯的“陝西村”,與世隔絕120年,看見中國人後:大清怎樣了

比如說,東干人不會輕易與其他民族通婚,所以他們如今的長相和我們對比起來基本沒啥區別;再比如東干人結婚的時候會遵從中國傳統“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喜歡喝茶、重視一家團圓,講究土葬等等。

東干人使用的東干語也是漢語的一種,原本屬於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由於東干人長期在中亞生活,語言也不自覺吸收了俄語和阿拉伯語的詞彙,混雜陝西方言和甘肅方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干語,在東干人看來,這就是自己的民族語言。

俄羅斯的“陝西村”,與世隔絕120年,看見中國人後:大清怎樣了

早些年的東干人不識字,但後來他們創造使用西裡爾字母拼寫文字,這種變化是從1964年開始的,所以也有學者生動形容,說東干語是唯一一種使用西里爾拼音的漢語方言。

畢竟在東干語裡漢語詞彙佔了大部分,外來詞彙的數量不超過漢語詞彙的15%。

俄羅斯的“陝西村”,與世隔絕120年,看見中國人後:大清怎樣了

東干人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東干人尋根問祖的活動漸漸多了起來;很多中國人也滿懷好奇之心去他們所在的陝西村旅遊,感受特別的中式風土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