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那個更有實力?

日前隨著北京未來2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的落地,“世界級城市群”的概念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那個更有實力?

從北京具體的規劃來看,規劃重點包括:

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保護老城區常住人口規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

二是全方位對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聯繫;

三是高水平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北京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作為國家首都,這次的城市規劃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其中,京津冀的大城市群規劃可謂雄心勃勃,目標直指“世界級”。

為什麼要建設城市群?

城市是一個區域或者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的象徵。但一個城市發展過大後,大城市病就來了。為了城市進一步發展和升級,只能通過引導來解決大城市的擁擠問題,所以城市群無疑是比較好的選擇了,也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回顧近300年現代化的歷史,全球經歷了三次城市化浪潮:

第一次是大城市的興起,大量勞動力開始湧入新興城市,城市數量和規模迅速增長;

第二次是小城市的擴散,一些產業因城市轉型、成本等各種因素轉移到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去,逆城市化現象出現;

目前全球開始了第三輪城市化浪潮,主要特點是通過強化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交通和物流聯繫,形成龐大的立體城市群網絡,全面提高大城市的總體實力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國家、區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地表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間的競爭。

以城市群組織形式為代表的城鎮密集區域,成為集聚國內乃至國際經濟、社會要素的巨大空間。

世界級城市群和我國的城市群有哪些?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大型世界級城市群有五個,分別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

這些城市群有著共同的特點: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達,人口密集,規模龐大,基礎設施高度完善等。

那麼我國的城市群又是怎麼劃分的呢?下圖為麥肯錫對中國主要

可以看出我國13億人中的大多數都將集中在這22個群落,每個城市群圍繞1到2箇中心城市發展。涵蓋了中國815個城市中的606個,佔中國城市人口的82%,GDP佔到全國的92%。

但目前我國中國真正成型的城市群只有三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這三個城市群在2015年以5.2%的國土面積集聚了23%的人口,創造了39.4%的國內生產總值,無疑是國內經濟領頭羊。那麼,這些城市群距離“世界級”還有多遠呢?

一般認為,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群應具備以下的條件:

1.區域內城市密集;

2.擁有一個或幾個國際性城市;

3.多個城市之間有較明確的分工和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繫;

4.擁有一個或幾個國際貿易中轉大港(如紐約港、神戶港、鹿特丹港);

5.城鎮人口至少達到2500萬;

6.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區域。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

包括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作為中國城市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已經完成對英倫城市群和歐洲西北城市群的超越,但人均GDP等指標還落後很多。

所以長三角城市群若想晉級“世界級”,在規模發展方面已經足夠,更多的需要是區域內部的深度發展。其實,觀察全球五大城市群可以看出,這些城市群無疑都分佈在發達國家,本身都具有悠久的工業發展歷史。

我國現代工業起步較晚,雖然發展迅速,但總體水平上距離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這也是長三角城市群還未獲得國際普遍認可的原因。但從樂觀的角度來說,若要評選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無疑是最具有競爭力的那一個。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那個更有實力?

再說下珠三角和京津冀。網上對於我國這三大城市群,流傳這樣一種說法:

珠三角是親密的表兄弟們。

長三角是上海和他的小夥伴們。

京津冀是北京和他的僕人們。

京津冀城市群區域面積佔全國的2.3%,人口占全國的7.23%,包含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等市。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廣州、深圳 、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惠州等9個城市,新規劃擴容汕尾、清遠、雲浮、河源、韶關 5個城市,一共14個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另外加上香港、澳門。

若做出一個內部對比,這三個城市群哪個更具有世界級城市群的潛質?不妨從城市最基礎的路網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廣州和深圳周邊的城市

包括東莞、惠州、佛山、中山以及珠海等

上海和南京、杭州周邊的城市

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寧波等

北京和天津周邊的城市

包括廊坊、張家口、承德、保定、滄州、唐山等

單從交通路網來說,珠三角和長三角規劃均衡,多城市之間聯繫比較緊密,而京津冀似乎只是攤了“兩張餅”。

既然是城市群,城市化率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珠三角2012年的城市化率為82.7%;長三角的為66%;京津冀的為58.9%,全國的城市化率則為52%。從城市率來看,珠三角無疑是遙遙領先的。

夜晚的城市燈光可以放映出城市的繁華程度,通過夜晚燈光對比可以看出,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化率和總體繁華程度更高。

從人口和GDP來看,那這三大城市群是怎樣的呢?

可以看出,長三角的總體經濟實力毋庸置疑,而在人均GDP上,珠三角更勝一籌,京津冀擁有著廣大的土地資源,在GDP總量和人均GDP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人口增量來看,京津冀城市群2010年-2015年五年常住人口增加近700萬,增長率達到6.7%,人口凝聚力居首;珠三角五年人口增量259萬,增長率4.6%,人口吸引力比較突出;長三角五年人口增量358萬,增幅為2.4%。

從土地利用率來看,京津冀近年來水平也是最高的,當然,這和城鎮化週期及國家政策密不可分,珠三角和長三角城鎮化進程更快更早,因而更早的出現了土地利用率降低的現象。此外,國家的政策利好京津冀短期內迎頭趕上的重要原因。

通過這麼多的對比,可以總結出:

從GDP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從人口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

從人均GDP看,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人均GDP平均值分別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7倍和1.4倍。

河北省大部分城市人均GDP在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後,且遠低於京津冀平均水平。

長三角江浙滬地區人均GDP水平最為均衡,京津冀分化最為明顯。

在城鎮化率上,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廣東9市區位集中,一體化程度高。

長三角、珠三角人均財政收入平均值均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3倍。

長三角、珠三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均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2倍。

另外,三大城市群的最大區別是“均衡性”問題,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內部均衡性不足,這或許會成為京津冀晉升世界級城市群的最大障礙。河北還有39個國家貧困縣,60多個省級貧困縣。

目前提出的疏解北京的首都功能、雄安新區的建設,多少能帶動貧困地帶的發展。在城市群的聯繫緊密程度上,京津冀也遠遠不及長三角和珠三角。

所以,我國的城市群若想晉升為世界級,在深度發展和城市規劃上面都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提到規劃,不得不提北京。改革開放以後,大量人口湧入北京,北京的擴張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攤大餅”。但隨著五環、六環的修建和開通,北京的擁堵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通州區與房山區,一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個是北京南城的擴容帶,是北京本身承接轉移的重要腹地,城市環線和單一的地鐵線並不能十分有效的運送龐大的人口。在北京大城市病日益嚴重、無法及時解決的情況下,雄安新區應運而生。

中心城市的人口出不去,五六環的土地沒有得到更高的利用和發展。一些企業遷址,乾脆就遷到六環以外成本更低的遠郊地區,導致了五環與六環之間很多土地被閒置,甚至五環以內,還存在著大量的城中村和待改造土地。可以看出,北京這張“餅”是攤大了,但因為受熱不均,很多地方並沒有“熟透”。

這種受熱不均的情況,有很大因素是行政劃分造成。而城市群的發展,在一定程度可以突破行政劃分的壁壘,淡化區與區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行政劃分概念,增強區域協同,實現共同富裕。

目前,廣佛同城、深圳東莞之間的產業協同,使珠三角區域的經濟聯繫緊密度最高。長三角區域江浙滬地區,城市密集,產業轉移、協同發展關係明確。隨著北京城市20年規劃的落地,可以從大方向看出,未來京津冀區域的北京、天津與河北的地區的聯繫也將更加緊密。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那個更有實力?

總的來說,我國的三大城市群各有各的特點和長處,在建設和發展水平之上,長三角和珠三角走得更遠,而京津冀在政策利好之下,前景同樣不可限量。綜合來說,長三角綜合實力更強,距離“世界級”最近,珠三角和京津冀也有很大的潛力。但對比發達國家發展成熟的城市群,我國的城市在量與質上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在未來的城市規劃和發展上,三大城市群都在積極創新與升級,都相繼提出了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口號,因地制宜,協同合作,加強內部凝聚力,對接國際軌道,建設大而強的世界級城市群。所以,就目前來說,雖然晉級“世界級”長路漫漫,但終會柳暗花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