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

初春的齊魯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從泰山之巔,到黃河之濱,從膠東半島,到魯西平原,處處湧動著幹群合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熱潮。脫貧攻堅,正是齊魯大地上最精彩的時代故事。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說,近年來,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擺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省負總責、市抓推進、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五級書記抓、黨政一齊上、社會齊動員的大扶貧格局,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準,深化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著力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等特殊群體,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到2018年年底,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51.6萬人,8654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退出,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從2019年起,著力提高脫貧攻堅質量,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的3.4%到基本“歸零”,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幫群眾圓“安居夢”“拔窮根”

扶貧扶到群眾心坎裡

人勤春來早,灘區遷建忙。初春時節,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鎮3號村臺項目建設現場,塔吊起落,商砼車熟練地倒車入位卸下混凝土,施工人員幹勁十足,抹灰、砌磚,幾十名戴著口罩的工人正在有序施工,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沙窩鎮3號村臺位於東明縣城西部黃河灘區,距城區約6.9公里,佔地1072畝,將安置10個自然村的1710戶居民。

萬里黃河從東明進入山東境內,在東營市墾利區入渤海,全省黃河灘區總面積1702平方公里,涉及9個市、26個縣(市、區)。長期以來,受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和黃河防洪政策限制,灘區經濟發展滯後,群眾生產生活困難,是山東較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和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

2017年,山東省啟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提出用3年時間,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築村臺等方式,全面完成灘區群眾的遷建任務。截至2019年年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累計下達投資計劃226.6億元,27個外遷社區主體全部封頂,28個村臺安置社區已開工18個,99箇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全部開工,60萬灘區群眾的“安居夢”即將實現。

就在今年元旦前,同處黃河灘區的鄄城縣董口鎮魚骨村村民搬進了黃河社區。從灘區到社區,一字之變,折射的是山東黃河灘區遷建的成果和群眾滿滿的獲得感。“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43歲的社區居民馮再國動情地說,現在新房子110平方米,出門就是學校,200米左右就有集市和醫院。

臨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山東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堅持“摘窮帽”與“拔窮根”並舉、村增收與戶脫貧並重,精準施策、精準發力,臨沂在蒙山沂水之間全面打響脫貧攻堅這場新時期的“孟良崮戰役”。

在脫貧攻堅中,臨沂湧現出了牛慶花、曹淑雲等新時代沂蒙扶貧“六姐妹”。牛慶花是蒙陰縣北晏子村村民,之前養過豬、種過地,觸“網”以後,短短几年,成長為一名網店年營業額達400多萬元的“電商玫瑰”。致富不忘眾鄉親。2016年她與村裡16家貧困戶簽訂扶貧協議,在收購農產品時,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村裡貧困戶的農產品。農活忙完,貧困戶們還可以到她的電商倉庫幹些包裝、裝車的零活,每天能拿到80元工資。牛慶花說:“家鄉的土地把我養大,家鄉的特產讓我致富,我要加倍回饋父老鄉親,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統計,2018年臨沂市基本完成脫貧任務,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摘帽。

黨建引領+產業扶貧

脫貧攻堅動力強勁

近日,在菏澤市成武縣黨集鎮邵莊村邵珠成的蘑菇大棚裡,平菇長勢喜人,喜獲豐收,平均每天產出平菇約2000斤。邵珠成高興地說:“駐村幹部扶持我建的蘑菇大棚,產量高質量好,現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每斤賣3塊多錢,幫我申請的貸款一年就能還上,真心感謝駐村的幹部。”

邵珠成是種了30年蘑菇的“老把式”。2019年4月,山東省地震局派駐村裡的第一書記馬浚淳來到後,幫助邵珠成申請扶貧資金擴大規模,並把發展蘑菇產業作為邵莊村脫貧致富的主要路徑。除了發展蘑菇產業,馬浚淳還在村裡建設35萬光伏發電項目,併網發電後,村集體年收益4.8萬元,可基本實現“以村養村”的目標。

2019年,山東各級共選派1.3萬餘名第一書記到基層,助推脫貧攻堅,馬浚淳就是其中一員。第一書記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撲下身子抓扶貧,被群眾稱為“蚯蚓”:鬆了貧困的土,吃了貧窮的根。

在脫貧攻堅中,山東積極探索創新,創造出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積分制扶貧、孝善養老扶貧、村級扶貧專崗等很多經驗做法。連日來,菏澤市定陶區鄭莊行政村扶貧車間內,縫紉機聲“噠噠”作響,工人們正熟練地操作著機器,緊張有序地縫製衣服。該車間長期與一家服飾公司合作,主要加工制服、睡衣、各類出口服裝等。正在忙碌的馬春蓮笑著說:“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馬春蓮的丈夫因患病不能外出打工,生活的重擔壓到了她的身上。兩年前來到扶貧車間上班,現在每個月工資3000元。

落實“四個不摘”要求

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

“每年都能領扶貧大棚收益分紅,有了這些分紅,以後生活更有保障。”說這話時,已經脫貧的臨沂市蘭山區汪溝鎮沙嶺子村村民伊傳國滿臉笑容。2016年,伊傳國將自家1.5畝土地流轉給村裡建扶貧大棚,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轉費用和扶貧大棚項目分紅雙份收益,加上低保、合作醫療補貼,現在他家已經實現了穩定脫貧。

脫貧不是為了一時“達標過線”,讓每個人永久遠離貧窮才是最終目的。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最後關頭,山東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著眼長遠,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扶貧路上不落一人。”山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崔建海表示,今年山東將進一步健全即時發現即時幫扶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監測預警和動態識別,對可能致貧和返貧的困難群眾及時開展幫扶,有效防止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今年以來,全省有2881人納入即時幫扶範圍,全部落實了相關幫扶政策。

(據4月10日《光明日報》,作者:趙秋麗、李志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