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解讀珠穆朗瑪峰新高程

地理|解讀珠穆朗瑪峰新高程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作為世界群山之首,屹立在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造就的喜馬拉雅山脈群峰之中。地殼板塊運動、全球溫室效應等因素都會引起珠穆朗瑪峰地區環境的變化,喜馬拉雅地區一直是國際地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珠峰高程測量一直為世人矚目。2005年10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並授權,國家測繪局局長陳邦柱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正式宣佈,珠峰巖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測量精度為±0.21米。我國於1975年公佈的珠峰高程數據8848.13米停止使用。

地理|解讀珠穆朗瑪峰新高程

新高程降低的主要原因

(1)兩次測得的冰雪深度不同。1975年珠峰測高時,由於技術原因,在測雪深時沒達到真正的巖面,測雪深0.92米。此次對珠峰峰頂的冰雪進行了雷達掃描探測,比較精確地測定了珠峰峰頂的冰雪深度,發現岩石上方是由密度不同的三層物質組成:最上面是積雪層,厚度大約1米;其下方是冰層,厚度大約1.5米;再下面一層密度比岩石小,但比冰層大。推斷是冰和碎石的混合層,厚度大約1米。這三層加起來就是3.5米。

(2)兩次測算的起算點不同。在測量學中,高程起算面是該地大地水準面。2005年利用了國際上最新的衛星技術資料,使用了多個數字地理模型,參考了國內外詳細的地形和地理資料,取得了較為準確的大地水準面,與1975年相比,提升了大約0.7~0.8米。

(3)全球氣候變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珠峰冰雪層的厚度總體上呈現變薄的趨勢。珠峰頂部自1966年以來一直在降低,但降低的主要是積雪的厚度。珠峰所在地定日縣年平均氣溫特別是冬季氣溫在近幾十年內有明顯增高的趨勢。定日縣從1971年至1992年,年平均氣溫增值在2.6攝氏度附近擺動,比1960年至1967年間平均提升了1.7攝氏度。從1993年開始年平均氣溫上升更為明顯,1998年至2002年年平均氣溫增幅連續均在3.3攝氏度以上。

由此可知,新高程以比1975年降低並不意味著珠峰在變矮。

地理|解讀珠穆朗瑪峰新高程

新高程的科學性

五個方面的創新,確保了本次測出的珠峰高程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一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在測量過程中的應用更加完善。本次珠峰測高中,用GPS方法共設置了70個點,而此前美國等國家在測量中只用了2個點,數據採樣也從一般的每30秒一次提高到每秒一次,使獲得的數據量大大增加。

二是採用的激光測距的手段。1975年我國珠峰測高沒有采用激光測距手段,本次採用激光測距,使測量精度提高了一倍以上。

三是本次測量的峰頂冰雪深度更為可靠。1975年,我國是用人工插入標杆的方式測量冰雪深度,本次用雷達測量冰雪深度。冰雪雷達探測儀能夠根據不同物質對於頻率的不同反應,較準確探測出珠峰峰頂的浮雪和永久冰層的厚度。

四是珠峰“身高”起算點——大地水準面的確定更加精確。

五是測量中的折光改正更加完善。此前測量珠峰高程時,折光改正使用的是距珠峰70千米之外的定日的氣象資料,而本次使用的是在珠峰腳下珠峰大本營測得的氣象資料,數據無疑更為準確。

地理|解讀珠穆朗瑪峰新高程

新高程測量的意義

珠峰是世界最高峰,測定它的高程是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標誌。新高程的測量,一方面,展示了國家實力特別是科技實力,另一方面,也是國土重要地理信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珠峰地區的地殼運動至今仍然非常活躍,這種變化在地質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珠峰地區的地質變化會影響到生物圈、大氣圈、岩石圈的變化,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界和所居住的城市,因此測量珠峰高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地理|解讀珠穆朗瑪峰新高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