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石”的真相:裙帶關係主導的一道“送分題”

繼西漢狂人霍去病在匈奴祭天的大本營狼居胥山搞了次篝火晚會(史稱“封狼居胥”)後,二百年後的東漢時期也發生過一次同樣牛X的事——

竇憲帶兵出塞三千里,跑到匈奴後花園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並在石頭上刻下“到此一遊”(史稱“燕然勒石”)。

從那以後,“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成了中國古代武將最高的追求和夢想。范仲淹詞中就曾感嘆:燕然未勒歸無計,將軍白髮征夫淚!

“燕然勒石”的真相:裙帶關係主導的一道“送分題”

蒙古國發現燕然勒石遺蹟

然而,竇憲這次行動,無論從難度係數、必要性和支持率上,都遠遠遜色於霍去病。事實上,這是由他姐姐竇太后親手奉上的一道“送分題”,興師動眾只為替他贖罪。

竇氏是漢章帝劉炟皇后,開國元勳竇融之後,其母是光武帝長子東海王劉強之女沘陽公主。跟婆婆明德皇后馬氏一樣,她深受皇帝寵愛卻不能生育,抱養了梁貴人所生的皇子劉肇。

竇氏的歷史評價是“賢”,這是指才能。與東漢前兩任賢后陰、馬二氏相比,在人品方面竇氏其實節操碎了一地。她先是指使小黃門蔡倫(“四大發明”裡紙張的專利所有者)害死了太子劉慶的生母宋貴妃,又鼓動漢章帝廢了太子劉慶,安排養子劉肇入主東宮。更無恥的是,當劉肇繼位(漢和帝)後,她聽說梁貴人家族彈冠相慶,大為惱怒,硬是找碴兒將國舅梁竦賜死獄中,活活嚇死了劉肇的生母梁貴人,連另一個國舅梁松的妻子舞陰公主也被髮配到新城。

宮裡有這麼強勢的姐姐,竇憲一改東漢初期國舅們“以德服人”的優良傳統,變得飛揚跋扈。欺負小老百姓不算本事,這廝連王爺、公主都不放眼裡,硬生生逼著沁水公主(漢明帝第五女劉致)以白菜價賤賣了園林(後世有個著名的詞牌名叫“沁園春”,典故就出於這個園林)。

一天漢章帝出門經過這裡,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把竇憲叫來一頓臭罵:你欺上瞞下,簡直跟趙高指鹿為馬沒區別!連我妹你都敢欺負,何況老百姓!老子宰掉你,如同扔掉只死老鼠一樣!(“國家棄憲,如孤雛、腐鼠耳!”)

當時還是皇后的竇氏跪在漢章帝面前痛哭流涕,好長時間才替竇憲撿回了條小命。竇憲乖乖退還了沁水園,漢章帝雖沒處罰他,但始終不讓他擔任重要職務。

年幼的漢和帝繼位後,竇氏升格為太后,把持朝政。她讓竇憲擔任待中,參與軍國要事。翻身得解放的竇憲上臺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報復。紀檢幹部韓紆曾經揭發過他父親竇勳,並導致竇勳下獄。竇憲讓門客殺死韓紆之子,用首級在他爹墓前祭奠。

體會到權力妙處的竇憲,從得瑟陷入了瘋狂。都鄉侯劉暢來京城弔祭漢章帝,竇太后挺喜歡這個小鮮肉,頻繁召見,並有意將他留在京城重用。竇憲擔心大權旁落,竟然派刺客暗殺了劉暢。

案子查清後,竇太后惱羞成怒,又沒法向皇族交待,於是下令將竇憲禁閉在宮中,卻一時下不了狠心處死他。

竇憲感到了深深的恐懼。經高人指點,這小子主動提出參軍,要求帶兵去打匈奴,用軍功贖死罪。

其實這個時期的匈奴已經很衰落,裂成南北兩瓣,南匈奴成為漢朝的附庸國,北匈奴被揍成了落水狗,與漢朝中間又隔著南匈奴,就算想搶點嚼裹也夠不著,只能在遙遠的西域跟漢朝的辦事處(西域都護)叫叫板。這時候勞師遠征去打匈奴,理由相當牽強,三公九卿都上書勸阻——不是沒信心,而是沒必要。

奏書接連十多次呈上,都杳如黃鶴。侍御史魯恭乾脆把事情挑明:不能只為竇憲一個人考慮,不惜讓上萬人捐軀荒野,而且師出無名,讓四方蠻夷以後很難再心服!

然而,歷史的詭吊之處在於,戰爭的勝負跟理性並沒因果關係,衝動不全是魔鬼,有時也會中頭彩。竇太后正愁沒人響應,熱情的南匈奴人跑來請纓,自願充當漢朝圍剿北匈奴的急先鋒。當然,他們有自己的小九九:藉助漢軍力量搞掉競爭對手,重新做回大匈奴的美夢。

對竇家來說,這真是雪中送炭。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89年),朝廷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耿秉為副帥,調動十二郡騎兵及胡人、羌人部隊從朔方雞鹿塞出擊。南匈奴單于從滿夷谷北上,東線漢將鄧鴻從陽塞出發。三路大軍如期在涿邪山(今蒙古國境內)會師。

“燕然勒石”的真相:裙帶關係主導的一道“送分題”

竇憲破北匈奴之戰示意圖

戰事出奇順利,在漢軍顧問團的指揮下,南匈奴十分賣力,一萬人的騎兵竟然擊潰了北匈奴單于主力。漢軍基本上都是處於一種尾隨追擊狀態,一直追到私渠北海(今蒙古國本察干湖),斬殺大部落王以下一萬三千人,迫降副王、小王81人,部眾20多萬人。

竇憲雖然人品掉線,但智商顯然不需要充值。看著北匈奴基本上報廢了,他認為不宜趕盡殺絕,不能讓南匈奴一家獨大。於是搞笑的一幕上演了,這邊忙著砍人頭算戰果,那邊他趕緊派人帶上金帛財物去挽留撫慰北匈奴單于,並以皇帝的名義賞賜禮物,勸他效仿南匈奴做漢朝的藩屬。

已經輸得底褲朝天的北匈奴單于無牌可打,只能認命。但後來在入塞朝貢時,遭到南匈奴的截擊,身受重傷逃回西方。看到北匈奴只剩下一口氣,沒了利用價值,竇憲隨後安排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襲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消滅了北匈奴最後一點殘餘力量,單于“不知所終”。

這一仗基本上為漢匈數百年戰爭劃上了休止符。志滿意得的竇憲登上燕然山,在山的南麓挑了塊平整的大石頭,讓隨軍的大筆桿子班固撰文,刻下了著名的《封燕然山銘》。

銘文中自然少不了對竇憲的吹捧: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維清緝熙。對於這一戰的歷史意義,班固先生也毫不吝嗇手中的如椽大筆: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

立下蓋世奇功的人渣竇憲,回京後升職為大將軍、武陽侯,食邑二萬戶。漢朝舊制,大將軍職位本在三公之下,從竇憲這兒起改了規矩,位居三公之上。

有太后撐腰,又立了大功,竇家父子兄弟同列九卿,遍佈朝廷,權勢熏天肆無忌憚。執金吾竇景公然縱容手下搶奪民間財物,奸婬擄掠婦女,搞得京城裡的商人都不敢出門做生意。

竇太后覺得孃家人“燕然勒石”,功績跟霍去病“封狼居胥”應當並列,特意讓朝廷把霍去病曾用過的“冠軍侯”封號賜給竇憲。當漢和帝到長安接見竇憲時,一些官員竟然提議要大家向竇憲叩拜稱“萬歲”!

在權欲的刺激下,竇憲已經不滿足於口頭上的“萬歲”,他準備把黑手伸向漢和帝。年方十四歲的漢和帝劉肇不露聲色,同宦官鄭眾暗中謀劃除掉竇憲。為得到皇族的支持,聰明的小皇帝找來清河王劉慶,命他向千乘王劉伉借書,書名是《漢書.外戚傳》。

這是一個明確的政治信號,意味著皇帝想對外戚下手。事實證明,劉肇借書的做法,比後來漢獻帝劉協血書“衣帶詔”要高明、含蓄得多。劉慶找來這本書的同時,也通過劉伉向皇族發出了動員令。當晚,有了底氣的漢和帝亮出了獠牙,命劉慶向鄭眾傳話,讓他蒐集皇帝誅殺舅父的先例,一方面學習揣摩先進經驗,一方面為清除竇氏家族尋找理論支持。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六月二十三日,漢和帝駕臨洛陽北宮,突然下詔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關閉城門,措手不及的竇氏黨羽被一網打盡。

礙於太后的情面,漢和帝沒有直接處死竇氏兄弟,而是收回竇憲大將軍印信綬帶,命竇家兄弟離開京城前往封國,緊接著再下一道催命符,打發他們命赴黃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