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妻子一起自殺;不能阻止兒子出走,但提醒兒子一定要熱愛祖國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於上海市南匯縣周浦鎮傅家宅。降生之時,哭聲震天。長輩據《孟子》“文王一怒而安天下民”,給他取字“怒安”;因大發雷霆謂之怒,取名為“雷”。傅雷四歲的時候,父親傅鵬飛冤死在監獄,不久之後,傅雷的弟弟又夭折。 寡居的母親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傅雷身上。

他和妻子一起自殺;不能阻止兒子出走,但提醒兒子一定要熱愛祖國

傅雷

母親對傅雷的管教之嚴近乎不近人情,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時的兩三天准許兒子玩耍,其餘時間都得在家學習。年幼的傅雷,功課上稍有差錯,就會被母親打得連聲喊救命,鄰居聞聲趕來才能得救。這樣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傅雷孤僻而又倔強的性格。

十二歲時,傅雷考入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次年考人上海徐匯公學,後因言辭激烈地批評宗教而被開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附屬中學。1925年,傅雷積極參加“五卅”運動,上街演講,控訴帝國主義的暴行.次年,在北伐勝利的鼓舞下,他帶頭掀起反學閥運動,被校董吳稚暉下令逮捕。母親擔心之餘,強行把他送到鄉下,傅雷在那裡創作了小說《回憶的一幕》。

楊絳在《記傅雷》中說:“傅雷愛吃硬飯。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兒那樣僵硬,乾爽;軟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讓給朱梅馥(傅雷的夫人)了。”

他和妻子一起自殺;不能阻止兒子出走,但提醒兒子一定要熱愛祖國

傅雷夫婦

朱梅馥是1932年與傅雷成婚的,她不僅與傅雷生死與共,也是傅雷唯一的知己。楊絳誇她身兼五職: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里的漂亮夫人、能幹的主婦,還有最稱職的秘書。朱梅馥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說: “他一貫的秉性乖戾、嫉惡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 到成年後,孤軍奮鬥,愛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舊傳統和殺人不見血的舊禮教。為人正直不荷,對事業忠心耿耿,我愛他,我原諒他。”

而流傳非常廣泛的《傅雷家書》是說傅雷時不得不提的。這些書信主要都是從1954年8月開始,這個時候傅雷的兒子傅聰得到被政府派往波蘭學習音樂的好機會。從此以後他們之間的書信就源源不斷了。後來集成冊就是《傅雷家書》。

他和妻子一起自殺;不能阻止兒子出走,但提醒兒子一定要熱愛祖國

傅雷家書

不過沒想到的是,後來傅聰突然出走,傅雷知道後呆若木雞,半晌無語。之後,傅雷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孩子,十個月來,我的心緒你應該想象得到。你要熱愛祖國,這一點尤其不能忘了。”此後,傅聰給自己定了三個原則:“不入英國籍,不去臺灣,不說不利祖國的話,不做不利祖國的事。”然而,1964年,還是因為演出原因加入了英國國籍,為此傅雷好幾個月沒有給傅聰回信。

他和妻子一起自殺;不能阻止兒子出走,但提醒兒子一定要熱愛祖國

傅聰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同時代的大師、文化巨匠都無法免於批鬥、大字報等。傅雷也不例外,終於在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決定自殺。時年五十八歲的傅雷、朱梅馥夫婦在上海江蘇路284弄5號自殺。傅雷吞服大量毒藥,死在躺椅上,朱梅馥上吊而亡。而在臨死前,他們為了防止踢翻凳子對樓下的住戶造成影響,在凳子下面鋪了一層棉被。該是怎樣的境界,才能讓一個人在臨死前還能從容的保持自己的教養,這樣的靈魂是多麼難得。獨立意志、自由精神、君子教養,這三點該是充盈於那張棉被之中的精神吧。真正的英雄不是沒有卑劣的情操,而是不被卑劣的情操所征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