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生札記--001

何為字? 何為文? 何為書?

夫字者,所以傳經、載道、述史、記事、治百官、察萬民、貫通三才,其為用大矣。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徵,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若乃思賢哲於千載,覽陳跡於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及夫身處一方,含情萬里,標拔志氣,黼藻精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

一、九勢為意!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譯文:書法源自於自然,自然形成,陰陽就出現了;陰陽的存在,隨之出現了強弱盛衰之勢。用筆藏頭護尾,氣力便在字中,下筆用力,應如美麗的肌膚一樣。所以說:筆勢到來不可阻止,筆勢奔去不可遏制,只有筆軟才能產生千奇百怪的姿態。凡下筆結構字體,都要使上部覆蓋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體形遞相照應關聯,不要使形勢相背離。

轉筆,應使筆毫左右圓轉間斷又注意相連續,不要使間斷處孤立地顯露出來。

藏鋒,表現筆畫的起筆和收筆的筆跡是,筆畫欲左行先要右,到筆畫運至左盡頭亦向右回筆。

藏頭,筆毫逆落藏鋒後順勢按捺下去,平鋪紙上,令筆心常在點畫中運行。

護尾,畫點筆勢盡時,用力回收筆鋒。

疾勢,出於短撇和波畫之中,又在那豎畫的緊趯之內。

掠筆,在長撇的趲鋒和峻趯中用它。

澀勢,在於緊張快速戰鬥向前推進的辦法之中。

橫畫,如現魚鱗平而實不平,豎畫如勒馬韁放鬆中又時時緊勒,這就是橫畫、豎畫的規則。

這些名叫九勢,得到它即使沒有尊師傳授,也能與古人相妙合。必須筆墨功夫深厚,就可進入妙境了。

二、八法為根!

“永字八法”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zhé),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治生札記--001

基本釋義:

中國漢字雖形形色色數以萬計,但構成楷書的基本筆畫只有幾種,古人以“永字八法”予以概括,八法就是八種基本筆畫的寫法。

治生札記--001

點——永字八法中稱為“側”。點只是告訴人們一個籠統的形狀,“側”指明瞭點的形勢,要左顧右盼,有向有背,欹側不平,方能得神。點被稱為字的眉目,隨字而異,且忌平臥。

治生札記--001

橫——永字八法稱之為“勒”。勒為馬銜,俗稱馬嚼子,馬嚼子上系韁繩,在馬向前奔跑時,勒住韁繩以控駕馭,所以勒是個動詞,寫橫畫不可很快的平拖過去,要逆進加以斂控,使筆鋒與紙之間產生摩擦力,遲澀地前進。

治生札記--001

豎——永字八法稱為“努”。橫豎畫是字的棟樑,豎畫須能力撐千鈞,所以要努力寫去。豎畫也稱直畫,但除“中”、“午”、“年”等居中的直畫外,卻不能寫的過直,過直便僵死無力。應像弓背那樣有曲意方能得力,所以“努”也作“弩”。

治生札記--001

鉤——永字八法成為“趯”。趯為踢足,其力由腿到足猛然踢出。形容寫鉤時動作如踢足,將力由豎畫轉向鉤處,猛然發出,勢緩則無力。

治生札記--001

挑——永字八法稱為“策”。策為馬錘,既馬鞭。寫挑時如揮馬鞭,搖動筆管,用力使筆鋒至畫末即起,不可輕撇,輕撇即如馬鞭不如馬身,也不可重按,重按即如馬鞭至馬身不起。

治生札記--001

撇——永字八法稱為“啄”。啄即是鳥嘴。短撇如鳥啄物,以急出為好。

治生札記--001

捺——永字八法稱為“磔”。用刀刃割裂牲畜曰“磔”,筆鋒如刀刃,沉穩順勢而下,然後駐筆展毫急速撇出。

至此明瞭,“永字八法”稱點畫為“側”、“勒”……,在於以形象的比喻使筆畫寫的生動有勢。有人認為,“八法”之外,尚應增加斜鉤——戈法和L鉤——虯法,即兩種向右彎的鉤的寫法。斜鉤歷來被認為比較難寫,其形雖彎,卻不能一味彎下去,要向寫弩一樣,彷彿彎向的一方有力量抵制著不讓它彎一樣。“L”鉤以緩轉,如同鋼絲做的魚鉤一樣,可掛千勁之物。

八法精解:

點為側。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如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如勒馬之用韁)

豎為弩。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同努)

鉤為趯。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躍的樣子,同躍)

提為策。策本義是馬鞭,這裡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如策馬之用鞭)

撇為掠。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簷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為啄。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如鳥之啄物)

捺為磔。這裡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八法結語:

盧肇說:“永字八法,乃點畫爾。”八法非孤立存在,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旨通過對永字的剖析,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三、筆陣圖為神!

《筆陣圖》是舊題衛夫人撰,後眾說紛紜,或疑為王羲之撰,或疑為六朝人偽託的書法論著。該著作論述寫字筆劃的著作,闡述執筆、用筆的方法,並列舉七種基本筆劃的寫法。因其流傳很廣,此姑存舊說,仍列為衛夫人作。《筆陣圖》有一個突出的觀點:書道精微奧妙,難以明言。所以,文章開頭便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把書法用筆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筆勢遒勁有力如銀鉤,重於“六藝”奧妙之上。這和鍾繇提出“用筆者天也”,通過用筆來體現天道是一個道理,遠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衛夫人提出“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她與蔡邕、鍾繇一樣,提倡“取萬類之象”,如文中所談的七種筆畫,均有所象。《筆陣圖》另一個突出的觀點,是講筆力。即“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並進一步論定:“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一書法美學觀念,強調筆力與筋骨,為後世書論所廣泛運用。

正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撇”如陸斷犀象。

乙 “折”如百鈞弩發。

∣ “豎”如萬歲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奮如篆法,飄風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譯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沒有先於用筆的;而六藝的奧妙,沒有重於書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見到周穆王的書法,感嘆了七天之久,不滿意他的書法缺乏筆力。蔡邕到鴻都觀看碑碣,一百天了還不忍返回,不停的稱讚那些超群出眾的碑碣,所以知道通達書之源流的少,不懂得書法道理的多。近代以來竟而不師法古人,只憑興趣背離書道,只記得姓名,有的學識並不淵博豐贍,見識又少,致使沒有成就,空費了精神。於是,不是通於神靈,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與其談論此道。現今刪改李斯的《筆妙》,再加以修飾的文字使其完整,總括起來有七條,並且予以說明,把對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邊,遺留於子孫,永為楷模,希望將來的學書者,能有時間看看。

筆毫要取那高山絕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間獵取,筆頭要一寸,管長要五寸,鋒毫要齊整,鋒腰要有強度。硯臺要選用淺黑乾涸的新石,潤滑與滯澀兼顧,能浮耀墨汁的光澤。至於墨要取廬山的松煙、代郡的鹿角膠,要十年以上,強硬如石的作為製造的原料。紙則要取東陽魚卵紙,柔軟滑淨的。大凡學寫字,先要學執筆之法,如果作真書,要執去筆頭二寸一分處;如果是行草,要執去筆頭三寸一分處。下筆點畫波撇曲折,都要盡一身之力行筆。初學書者先學大字,不得從小字開始。善於鑑賞的不善於寫,善於寫的不善於鑑賞。善用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書”,多肉少骨的叫它“墨豬”,多力豐筋的是可取之法,無力無筋的為錯誤之法。要一一從其間吸取奧妙、體會真諦,並且合理地運用它。

橫畫,如同千里陣雲,隱隱於天空,看似無形,實則有形。

點畫,像高山墜石,磕然有聲,如山裂石崩之響。

撇畫:如利劍斬斷犀牛角與象牙一樣有力。

折畫,如百鈞之力發弩,強勁有力。

豎畫,像萬年枯藤一樣蒼勁雄強。

捺畫,如崩浪奔雷,氣勢非凡。

橫折鉤,像強勁的弩,堅挺的竹。

執筆有七種情形。有時候心情緊急而執筆卻不緊,有時心情寬鬆執筆卻很緊。如果執筆離筆頭近而又不緊,內心的思想會與寫出來的字出現差池,意在筆後便為敗;若是執筆距離筆鋒遠並且下筆流暢,意在筆前便為勝。於是又有六種用筆之法:

結構字體、佈置形勢完備的如篆法;

筆勢飄逸灑脫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兇險可畏如八分書;

那筆法出入嫻靜優雅的好比作飛白書;

筆畫高聳挺立如鶴頭書;

縱橫沉凝遒勁的如古隸。

然而還要用心思考,考慮詳盡,再作一字,各象其形,這樣才有可能臻於妙境,書道也只有在這時才算窮盡。


治生札記--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