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立刻《新茶經》001 茶的起源

神農嘗茶的傳說

第一種傳說:


茶立刻《新茶經》001 茶的起源


在《神農本草》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氏為大家嘗試百草的時候,因誤食毒草而昏厥在茶樹下,而茶樹上的水流入神農的口裡,神農氏得以清醒,因此而得救。還有一種說法是從語音上而來的,傳說是神農氏有個水晶肚子,在外面可以看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喝茶的時候,卻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非常乾淨,由此神農氏稱這種植物為“查”,在轉化成“茶”,成為茶的起源。


茶立刻《新茶經》001 茶的起源


第二種傳說:

陸羽在《茶經》裡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為了辨別草木的藥理作用,曾經親口品嚐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時,用釜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釜裡的水變成黃綠色。神農氏不以為意,喝了一點釜裡的湯水,卻驚奇地發現,這黃綠色的水味道清香,這種葉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農氏發現這種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茶”字的由來

開始以“荼”字明確地包含有“茶”字意義的,是《爾雅釋木》中的“檟,苦荼”。晉代郭璞的《爾雅注》還對此作了比較詳細的註解:“樹小如梔子,冬生(常綠之意)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公元2世紀前期,東漢許慎在所著《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荼也。”這“荼”字,據宋代徐鉉等在該書的注中說,“此即今之茶字”。清代郝懿竹《爾雅義疏》:“諸書說茶處,其字乃作荼,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清代顧炎武《唐韻正》:“茶荈之荼與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麻韻,茶荈字亦只讀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減一畫為“茶”字。


茶立刻《新茶經》001 茶的起源


《茶經》中列舉了唐以前有關“茶”的四個同義字:檟、蔎、茗、荈。“茶”字在中唐以後已被普遍採用,有趣的是,我國地域遼闊,方言各異,茶字的發音差異很大。以廣東一省為例,廣州附近的發音是“chá”,汕頭附近的發音則是“tè(tay)”。又如福建省,福州發音是ta,而廈門的發音近似汕頭的“tè”。長江流域及華北地區又有“chái”、“zhou”、“chà ”等發音。至於少數民族地區,發音差別更大,如傣族叫“la”,瑤族、苗族叫“己呼”、“忌呼”,黔南苗族叫“chútā”,等等。

自我國茶葉輸出到國外以後,世界各國也有了茶的譯名

如日文的“chà”,印度文的“chā”,俄文的“чай ”(漢語拼音讀法:qià yī),都是來源於“茶”字原音。英文的“tea”、法文的“the”等,也都是照我國廣東、福建近海地區人民的發音轉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