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領法軍打贏一次大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率領法軍打贏一次大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霞飛

率領法軍打贏一戰的法軍三大將帥是:霞飛、福煦、貝當,其他名將還有加利埃尼、尼維勒等。

約瑟夫·雅克·霞飛,1852到1931,活了七十九歲,法軍元帥、著名軍事家。

霞飛生於法國南部魯西永的一個皮匠家庭,大學就讀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1870年,由巴黎理工投筆從戎,作為一名工兵少尉,參加普法戰爭;1876年,升任營長,相繼參加征服印度支那和塞內加爾的戰爭;1901年,返回巴黎,晉升旅長;1905年,晉升師長;1908年,晉升軍長;1911,晉升法軍總參謀長。


率領法軍打贏一次大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魯西永大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霞飛被任命為法軍總司令。德軍執行“施利芬-毛奇二世計劃”,從法軍設防薄弱的方向攻入,企圖重演普法戰爭迅速擊潰法國的一幕,一開始,霞飛在邊境交戰中接連失利,但是,接下來,霞飛指揮法軍,在馬恩河會戰中成功阻止了德軍的進攻,粉碎了德軍以“速戰速決”為基礎的“施利芬-毛奇二世”計劃,將德軍拖入持久的陣地戰,保衛了巴黎,取得了巨大勝利,德軍被迫陷於兩線作戰,自此之後,霞飛名聲大震,被法國人尊稱為“老爹”。

之後在1916年的凡爾登會戰中,霞飛作為總指揮,指揮法軍,擋住了德軍的猛攻,使得德軍拿下凡爾登、從南線包抄巴黎的計劃徹底破產,但因法軍傷亡重大,這一年12月,他被免去總司令職務,改任法國政府軍事顧問,同月晉升法軍元帥,此後,法英混血的後起之秀尼維勒,在英國支持下,接任法軍總司令。戰後,1918年12月,霞飛被選為法蘭西學會院士。1922年,任法國國防委員會主席。1931年1月,在巴黎去世。

霞飛性格穩重,沉默寡言,極其堅韌。他為人固執,但作戰英勇。

他習慣早睡晚起,即使戰事危急,副官和衛兵也從來不敢叫醒他,加上其傲慢和保守的行事風格,令當時法軍不少年輕軍官對其頗有微詞,然而其戰略眼光和獨到的戰略判斷力,絲毫沒有受到其懶散生活習慣的影響。他著有《戰爭準備與戰役實施》和《霞飛元帥回憶錄》等著作。

一戰結束後,上海法租界的主幹道,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霞飛路,現在稱為淮海中路。


率領法軍打贏一次大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霞飛路

費爾南·福煦,1851到1929年,與霞飛幾乎同齡,活了七十八歲,法國陸軍統帥。父親為拿破崙·福煦。


率領法軍打贏一次大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福煦

福煦於普法戰爭時被徵召入伍;1881年晉升少校,在參謀部任參謀;1887年畢業於法國高等軍事學院;1895年在高等軍事學院讀研究生;1896到1900,任高等軍事學院教師;1900年晉升中校;1908到1911,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1911年晉升中將,調任師長;次年升任軍長。

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福煦率部隊,協助霞飛將軍贏得馬恩河會戰勝利。之後,歷任法軍第九集團軍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法軍總參謀長。在凡爾登會戰法軍抵擋德軍進攻的同時,他率領另一部法軍,發動索姆河會戰,進攻德軍。戰爭後期,任協約國聯軍總司令,對協約國最終戰勝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有重大貢獻。1918年7至8月間,指揮協約國聯軍分別發動攻勢,對德軍魯登道夫部隊予以沉重打擊。8月6日,獲法軍元帥軍銜。同年11月11日,代表協約國,與德國代表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火車上,簽訂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協定。

1919年起,任協約國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他著有《作戰原則》等軍事著作。

對於《凡爾賽條約》沒有徹底瓦解德國,福煦非常不滿,認為條約的簽訂並不是和平,而僅僅是二十年的休戰,他的預言非常準確。

為紀念福煦在一戰中的戰功,法國海軍克雷蒙索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被命名為“福煦號”,巴黎有福煦大道,上海法租界的主幹道之一命名為福煦路,現稱為延安中路,天津法租界主幹道命名為福煦將軍路,現稱為濱江道。


率領法軍打贏一次大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濱江道

奧利·弗利浦·貝當,1856年1951,比霞飛和福煦小几歲,但活得最久,活了九十五歲,法國陸軍元帥、政治家,也是法國維希政府的總統。


率領法軍打贏一次大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貝當

在一戰時,貝當作為霞飛的部將,在凡爾登會戰中表現出色,後期,接替尼維勒擔任法軍總司令,率領法軍與德國對戰,有民族英雄之譽。1918年升任法軍元帥。然而,二戰中,向入侵法國的納粹德國投降,至今在法國仍被視為叛國者,被逮捕,經特赦改為終身監禁。

貝當是一個天主教農民之子,在1876年加入法國陸軍,因為在軍中無背景,升遷很慢,一戰前,他是一位普通的法軍上校,並且正準備退役。

1914年戰爭開始後,他投身戰鬥,升為旅長,但仍是上校軍銜,後來升為師長,軍銜才得以升級,10月升任軍長,1915年7月升為集團軍司令,在1916年的凡爾登會戰中,他負責具體指揮,率領法軍擊退德軍進攻,被稱為“凡爾登的救星”。1917年,貝當升任法軍總司令,拯救了因尼維勒攻勢慘敗而崩潰的法軍士氣。他經常到前線聆聽士兵的意見,致力改善軍隊的福利。1918年11月,以中將軍銜升級為法軍元帥。

貝當在一戰後期,提出了:“要鋼鐵,不要鮮血”的口號,以坦克大炮,取代了過去法軍白白送命的進攻方式,穩定了軍心,平息了兵變。

戰後,貝當在1929年福煦元帥逝世後,繼其位出任法蘭西學術院院士。1934年,進入內閣,任國防部長一職。

1940年5月,納粹德國閃擊西歐,法、比、荷諸國均被擊敗,英法聯軍被圍敦克爾克,法國全國人心士氣崩潰。執政的法國左翼政府達拉第、雷諾等人召回正在西班牙度假的貝當元帥,並推舉其為法國總理,企圖依靠貝當在一戰建立的威望,挽救法國失敗的命運,萬一失敗,也可推卸責任。

6月,貝當奉命組閣,隨即請求西班牙政府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次日,貝當下令法軍停火,6月22日,法德停戰協定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法德“停戰車廂”正式簽字,此時的法國成了戰敗國,被迫接受苛刻屈辱的停戰條件:1、法國被分割,包括巴黎在內的3/5的國土,主要是北方工業區,歸德軍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南部和西部,主要是農業區,歸法國政府治理;2、法國的陸軍、空軍,裁到10萬人;3、最重要的是,維希法國必須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作為德國的附屬國。

想想也可悲,在歷史上,特別是路易十四和拿破崙時期,德意志各國,在法國面前,只有被按在地下摩擦的份兒,沒想到法國的不肖子孫,竟然淪落至此。

7月,貝當政府遷到維希,貝當出任總統兼總理,擁有召開國民議會、制定行政立法、指揮軍隊、任命或撤換部長等諸多權力。

實際上,法國一分為三:德佔區,維希法國,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


率領法軍打贏一次大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在非洲,自由法國與維希法國對峙

1944年,貝當等人被德軍從維希帶到德國軟禁起來,德軍佔領法國南部。

1945年4月,貝當被盟軍押回法國接受叛國罪審訊,在審理中,貝當拒絕承認法庭的合法性,曾在貝當手下服役的戴高樂亦對此次審判提出批評。實際上,如果不是美軍出兵擊敗德軍,很難說二戰中貝當的決定是對還是錯。

戴高樂在戰後出任法國總統,貝當獲戴高樂以年老與一次世界大戰戰功為理由減刑至終身監禁,其所有職務、頭銜與軍銜,則均遭褫奪,貝當被囚禁在大西洋中的法屬利勒迪厄島,直到1951年去世。

夏勒·德·高勒,又譯為戴高樂,1890到1970,後起之秀,比貝當等人小三四十歲,二戰中,領導非洲的自由法國,對抗維希法國,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出任首任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