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證”取消,房地產的至暗時刻?

最近出臺的一則政策在房地產行業炸開了鍋,直接在資本市場砸出一個大坑(中秋節期間9.24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常交易),作為一個專注於房地產領域、堅定看多房地產龍頭企業的普通投資者,談一談我的看法。

“預售證”取消,房地產的至暗時刻?

廣東全面取消預售.

實施這項政策,會對房地產帶來怎樣的影響?

首先要明確一點,已經拍出的土地仍然按照之前合同的約定銷售,換句話說,現售政策只會在新出讓的土地實施,按照這樣演算,會發生什麼呢?

針對碧桂園、萬科這類快速週轉運用到極致的開發模式,不可持續了。因為以前半年到一年半內,在房子尚未竣工就可以預售回籠資金,在“現售”政策影響下,開發商拿地後要2~3年竣工後才能實現售樓,顯然對房企資金量的要求大幅提高,房企財務成本也陡然上升。

形勢如此嚴峻開發商該如何應對?

顯然需要將“現售”影響下,把增加的財務成本計算進去,仍然按照原來的方法推算項目的毛利率、現金流、IRR、投資回收期等指標。在全國範圍內將符合要求的項目放在一起比較,對比更有優勢的項目,這非常考驗房企的操盤能力和品牌能力。

廣東省優先推出取消預售,對於這些“現售”項目,房企拿地的優先級大幅度靠後,除非能顯著降低拿地成本。

2018年上半年,全國各地的樓市調控政策先後發佈192次,房地產市場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在南方區域9月月度例會上,萬科董事長鬱亮表示房地產行業轉折點已到來,首次把“活下去”作為企業發展基本要求,6300億回款目標是所有業務的起點、基礎和保障。如果6300億元回款目標沒有達成,我們所有的業務都可以停。

點評:從鬱總講話來看,他對當前樓市的調控,中美博弈的一系列變局,以及國內去槓桿的改革,都表達了憂慮和敬畏。這十分符合萬科一貫以來的穩健經營作風,也許萬科踏空了15、16年最好的上槓杆逆勢大規模拿便宜土地的絕好機會,被恆大、融創彎道超車,但是寒冬來臨之時,萬科一定是抗寒能力最強的一家房企。(筆者作為萬科長期股東,難免屁股決定腦袋)

言歸正傳,房地產調控早已不是新鮮事,每一年都很艱難,但對於大房企來說,宏觀調控其實是在幫助行業洗牌,行業集中度不斷像龍頭企業集中,以前粗放式增長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許多地方小房企日子難熬,上頭表示去槓桿,嚴格控制貸款發放,市場終端價格又被嚴格限制。這是今天跟一個地產銷售朋友的交流內容:

“預售證”取消,房地產的至暗時刻?

所以,龍頭房企都有拿地或者不拿地的選擇權,手頭上有大把土地儲備,不拿地都夠賣好幾年了,地塊貴了可以選擇不拿,兼併中小企業的廉價土地。如果全面取消“預售證”,全國的地方政府都要相互博弈,誰先全面取消商品房預售,意味著誰的土地要麼流拍賣不出去要麼地價顯著下降,買單的首先是地方政府。

如果地方政府出讓土地願意降價,皆大歡喜。如果不肯降低起拍價導致土地大量流拍,那麼勢必造成土地供給減少,加劇商品房供不應求的局面,房價必然會比現在高出一截,當前上級領導要求“堅決抑制房價上漲”的政策下,地方官員烏紗帽危險了。

所以,如果一個省率先取消商品房預售,開發商就會拋棄這個省,去別的省多拿地,損失的是這個省。如果這個省不是腦子進水了,就是經濟發展太好不需要房地產了。因為大多數省的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及相關房地產稅收佔了50%以上,換言之,將來率先取消預售制的,一定是經濟結構發展最好、最不依賴土地財政的城市,比如深圳。或者,全國突然一刀切的取消預售制,但你覺得近幾年有可能嗎?

那則廣東省“醞釀”全面取消預售制的消息,不管真假,“醞釀”二字是關鍵詞。跟五年前“醞釀”開徵房產稅沒啥區別,慢慢醞釀。等醞釀好了,可以實施時,開發商已經銷售不增長,正經營現金流正源源不斷,資金壓力不大了。

新政策出臺,彆著急一驚一乍的跑路,不慌不忙的先分析一波局勢,投資不需要高等數學,只需要常識。

“預售證”取消,房地產的至暗時刻?

香港一塊彈丸之地,上個世紀幾百上千家房地產公司廝殺最後只剩下了六家大型房企,市值都在3000億元以上,中國地大物博,且城市化進程沒有結束,行業集中度還沒有完成洗牌。

作為一個堅定地產股看多者,貿易戰,去槓桿,P2P暴雷多方不利因素把地產龍頭股的價格打壓到了低點,但用常識判斷,它的價值就在那裡,彈簧被壓榨到極致便會反彈,我願意耐心持有,與最優秀的公司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