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傑卷:崖山海戰

宋端宗趙昰於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五月八日病逝。陸秀夫與張世傑擁立宋度宗第三子趙昺為帝,改元祥興元年。一月後,張世傑抵達雷州,與張弘範交戰,宋廷再敗,退往崖山。

蒼茫的大海上,一支疲憊不堪的船隊在緩慢地行駛著。每一艘船,都極其高大威武,鼓滿了風帆,但其船身上下,卻滿是彈坑和焦木。

風帆雖滿,但船身破爛,所以依舊航行緩慢。

這支船隊,就是南宋,代表了南宋的朝廷,他們的目的地是最後的國土——崖山。

其實此時,很難說,泱泱大宋,還有國土。

崖山位於今天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五十公里處的崖門鎮。銀州湖水由這裡出海,海面上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環抱,延伸入海,闊僅裡許,故稱之為“崖門”。門內是天然的避風良港,每天潮起,可乘潮出戰;潮落,可據險而守。

宋末三傑卷:崖山海戰

從地勢上看,是絕佳的戰略要地。只不過,自北宋開國以來,從來沒有任何人想過要利用這裡防守。

因為若是被敵人打到了這裡,崖山之後,還有什麼?若是作為國門防線,又有誰會從這裡打過來?

沒有那麼多“若是”了,張世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這裡,立即命令士兵上岸,造行營三十間,建軍屋三千間,作出了長期駐守的打算。

崖山再小,再偏,也是大宋的國土啊!最後的國土……

作為當世元朝最強的將領,元軍主帥張弘範深知崖門天險的特性。既然要滅宋,就一定要徹徹底底,乾乾淨淨,以最小的代價地做完。

於是,張弘範暫停了追擊。他穩穩地在雷州開始養精蓄銳,號召大元各路水師前來雷州會和。

這個過程,需要九個月。

這九個月,對南宋來說,是重建軍隊的機遇?還是長途奔波的喘息?亦或是穩紮穩打,死守崖門的準備時間?

此時的宋軍尚有三十幾萬,戰船數千。在我小學時的歷史讀物上,崖山海戰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戰。

元軍以幾倍少於宋軍的戰力,將南宋最後的一切,全數圍殲。

這個結論十分可笑。且不說宋軍的細節,蒙古都把宋朝從陸地逼到了海上,全國領土除了還有不到十城在苦苦支撐,還談什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還經典?

更何況,往細了說,宋軍這三十萬,認真來說,不是軍隊。裡面包括了宮女太監,兩府大臣及其親屬,還有十來萬不願投降,跟著皇帝一起出逃的老百姓。

哪裡有三十萬軍隊之說?

這九個月,或許,就真的只是,宋史最後的幾個月了……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十六,即上元佳節之後。張弘範率領五萬水軍,戰船近七百艘攻擊崖門。為了這場攻堅戰,他還調集了廣源東路和廣源西路(今廣東和廣西)兩省的的錢糧做後續。就算打不下崖門也要耗死宋軍。

可是,張弘範沒有想到的是,張世傑竟然放棄了崖山海戰中獨一無二的最關鍵地段——崖門

張世傑的選擇是,把一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圍成方陣,以大索勾連,上面糊上海泥裝上長杆以防元軍使用“赤壁之戰”。四周圍起樓柵,其結構像陸地上的城郭一樣。小皇帝趙昺的座艦就居於這座方陣正中間。

宋末三傑卷: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徹底敲碎一個國家的戰鬥,從此刻開始起,雖沒發一箭,南宋卻已經敗了。

不是因為宋軍羸弱,老弱眾多;也不是因為元軍無敵,縱橫馳騁;更不是因為雙方的決心差距,士氣壓倒一切。

而是張世傑的列陣。

數千戰船,鐵索連舟,看上去氣勢如虹實則毫無半分進取決戰之意!因為這座船城,從根本上來說,只能防守不能進攻,完全是動憚不得。元軍可以打累了養傷,養好了繼續打,而宋軍既不能追擊,也不能撤退,更不能做出任何變陣。

更要命的是,最重要的帝艦,在方形的船城正中央,那不是明擺著給元軍突襲嗎?

這根本就是絕不勝的列陣啊!

張世傑主動放棄了崖門,就意味著,他除了徹底勝利以外,永遠地放棄了陸地。

永遠放棄了陸地,就等於永遠放棄了淡水供應和食物來源。屆時,宋軍會連死守這個動作都做不到。

精通兵法的張弘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在張世傑放棄崖門的第一時間就佔據了這裡,然後直接切斷了所有宋軍可以回到岸上取水取糧的道路,徹底困死了宋軍的船城。

果不其然,不到二十天,宋軍淡水已經全數用完。可是,赤道上的驕陽如烈火般灼烤著每一位南宋最後的戰士們。

萬般無奈之下,可憐的宋軍戰士們,只得用水桶打海水喝。

喝海水…那相當於是在喝慢性毒藥啊!而且,海水只會越喝越渴。

很快宋軍將士們就被這熾烈的太陽和鹹澀的海水榨乾了所有的體能。方此,張弘範下令全軍出擊!

面對宋軍鐵索連舟的船城,稍微懂點歷史的人,第一反應肯定是“赤壁之戰”。何況是文武雙全的張弘範,他立刻放出了一百艘頭戴鐵釘,裝滿柴草,點上火焰的快艇;又在海水上傾倒火油,順著海水和快艇一齊突向船城。

還好,這一招早在張世傑的計算之內,宋軍的每一艘船的長杆將絕大多數元軍著火的快艇給頂了回去。少數幾個漏網之“船”雖然釘在了宋軍戰艦上,卻因為這些戰船上早就糊上了海泥,而無法燃燒。

宋末三傑卷:崖山海戰

張弘範眼看強攻不成,卻不甚著急。宋軍將所有的人都裝上船,又把所有的船用鐵索連在一起,再用柵欄把這一切都固定住。這讓元軍可以隨意撤退修養。

反正宋軍被自己束縛住動憚不得。

於是張弘範派出一支工程隊,跑到崖山山頂上,組裝起超大號的投石機,開始用磨盤大的石頭居高臨下往宋軍的船城裡招呼。

這下張世傑是真的慘了,他放棄了陸地,導致此時此刻,面對元軍的投石器,他根本無能為力,只能被白打。除非宋軍每一個戰士都是能轅門射戟的呂布。

沒辦法,張世傑只得下令架起巨型的簾幕,用以遮擋元軍的大石頭,一時間總算是暫緩了投石器對宋軍的傷害。

幾輪炮擊和衝鋒後,張弘範鳴金收兵。此時他的援軍,廣州知府李恆帶著一萬七千人和三百多艘戰船趕來了。張弘範立刻命李恆去到宋軍船城的背後,堵住他們的退路,決不能搞“華容道”。

然後,就是長達數日的死寂,苦不堪言的宋軍沒淡水,沒糧,又全是傷病,還沒藥材,已是絕境。張弘範覺得時間差不多了,開始派出使臣,勸張世傑投降。

他招來張世傑的外甥。三次進入宋軍帝艦勸說陸秀夫,張世傑,小皇帝還有眾宋軍投降。

可悲可嘆的是,在外無救兵,內無糧草,已是死軍的崖山船城內,三十萬宋朝最後的子民們,無一人投降。

三十萬大宋子民,自兩府三省六部,至每一位宮女宦官平民士兵。

無一人投降!

決死戰!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最後的時刻到來了。勸降不成的張弘範,為南宋帶來了命運的終結。

張弘範從船城的陣頭衝鋒;李恆從船城的陣尾,兩軍同時對宋軍夾擊。

張世傑親自出戰,他率領宋軍眾死士衝上了戰場的第一線,從黎明打到黃昏,歷時兩個潮起潮落,頂著萬千箭雨和崖山上的大石頭,竟然把元軍一次次逼了回去。

到了這個關口,張弘範也急了,沒想到宋軍在命運的最後一刻,竟然爆發出了神兵一般的戰鬥力。

元軍開始有些渙散了!

倘若這時敗退,那就是給了宋朝一條生路,那就是為元朝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張弘範什麼也不管了,他迅速集結起身邊幾艘快船,直奔南宋船城的的心臟而去。

那是陸秀夫和小皇帝所在的帝艦!

張世傑察覺到了張弘範的動向,他立刻下令南宋剩餘的所有有生力量向帝艦靠攏,並親自命自己的座艦逼向張弘範。

宋末三傑卷:崖山海戰

張弘範的旗艦就在這電閃雷鳴的大海中顛簸騰移,一路擊沉在倉皇中掙脫鐵鏈的七艘宋軍戰艦,突向小皇帝所在的帝艦。

外面天崩地裂,海嘯龍鳴,可此時此刻帝艦裡的陸秀夫卻格外安寧。他在翻江倒海的震動中,沐浴更衣。替小皇帝穿上最莊重的龍袍,幫他端正地繫上每一粒釦子,戴好帝王的冠冕。

然後陸秀夫向宋末帝趙昺三拜九叩行禮,年僅八歲的帝昺扶起了陸秀夫,緊緊握著老師的手。

他們凝望著彼此。三年來的風雨奔波,三年來的顛沛流離,三年來的生死餘生。

帝艦上,三省兩府六部,所有宮女宦官太監士兵,都不再奔走,都不再呼號。他們, 安安靜靜地,鄭重地,齊刷刷地,向帝昺行禮,然後紛紛躍入海中。

最後陸秀夫抱起帝昺,遮住孩子的眼睛,縱身一躍,跳入大海。

宋末三傑卷:崖山海戰

張世傑逃了出來,在暴風雨中,他不斷地,拼命地,盡全力去搶救帝昺和陸秀夫。可是,他的座艦被鐵鏈纏住怎麼也解不開。瘋狂的張世傑,當即將一艘小船推入大海,自己跳上小船拼命滑向帝艦。

可惜一切已經遲了……

颶風過後,當張世傑醒來之時,發現自己還活著。他被衝到了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當他登上這座小島的制高點,向遠望去之時。張世傑的眼睛裡,流的不是眼淚,是血。

崖山海上,三十萬……三十萬不願投降或男或女或年輕或年老的英魂…..三十萬為國家盡忠到最後的烈士……三十萬……

張世傑閉上了眼睛,隨著風兒落下。

還有我,和你們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