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啊!真是難以琢磨|讀《人生海海》

一.說說特點

這是一部懸念迭起超乎想像、情節發展出人意料、一旦進入劇情就欲罷不能的扛鼎之作,上校謎團一樣的人生經歷在小說即將結尾時才被層層揭開,這種逐塊拼接最後嚴絲合縫的拼圖模式與小說情節的完美融合,令人似乎都能聽到拼接完成那一刻的清脆的咔嚓聲。讀罷,內心猶如油鍋滾沸震撼不已,以至於不寫點什麼就如鯁在喉,更何況表面上的風平浪靜也抵不住這部作品在內心所激起的波濤洶湧。

二.看看主旨

上校撲朔迷離的傳奇經歷和神秘紋身貫穿於小說的始終,也吸引著他周圍無數人的窺探欲,正是這種個人隱私的守護欲與窺探欲之間的對抗,構成了小說的矛盾主體。麥家老師把這對矛盾放置在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意孤行的特定歷史時期,人物的命運便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因而人性的本質在這裡也顯得格外觸目驚心。

三.談談情節

上校自小機靈活絡,長大後更是聰明絕頂,學什麼都心靈手巧,他進過日營幹過“特務”當過兵,上過戰場受過傷,也因療傷自學成才當了軍醫及至赫赫有名的“金一刀”。按理說,這樣的上校即便歸鄉還俗也應該受到尊重和禮遇。但是,命運多桀,愚昧無知的鄉鄰卻總對他退伍的原因和私處的刺字肆意猜測並津津樂道,堂堂一個上校,硬生生被喚作了太監。然而,災難還只是個開頭。出生入死,淡然出世的上校頂著太監的惡名忍辱負重孤獨前行,偏偏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滾滾襲來,他本想躲著圖個清靜,怎奈貓承載著他無以言說的情感寄託。小瞎子正是利用這個軟肋把上校拉入了時代的漩渦,但他想不到此舉卻是自掘墳墓,害人又害己。如果說興風作浪推波助瀾者就此罷休也好,但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爺爺卻為了自家的清白再次將上校送入了虎口。豁達的上校經受的皮肉之苦太多了,他已瘦弱但精神尚且堅強。公判大會本該是上校不平禮遇的終極演繹,可恨小瞎子不知反思的家族卻要趁著大庭廣眾之際,撕開上校刻入骨髓的疤,上校終於被逼瘋了。這是上校的不幸,更是赤裸裸的人性的悲哀。

還好,結局總算很暖心,林阿姨懷著深深的愧疚和沉甸甸的愛最終為上校營造了一個寧靜的港灣,有情人也終成了眷屬,一個神秘又鬧心的刺青終於定格成為一幅畫,伴隨著上校像幼年一樣的暮年。小說讀到此處,莫名的心疼,又無比的欣慰,這是不幸中的萬幸,更是人性的光輝本性。有人斤斤計較睚眥必報,有人一言不合反目成仇甚至落井下石,但也有人知恩圖報以湧泉報滴水情。小說讓我們見識了人性的悲涼無情,也讓我們感知到人生中依然存在至深至純、不求回報的真情,小說的立意因此而昇華。

四.想想感受

一部揪心的人生鬧劇終於落下帷幕,但它帶給我們的思索才剛剛開始。如果爺爺能聽了小爺爺門耶蘇的勸,打心底裡改變對上校的偏見,管住嘴巴不理睬小瞎子的造謠惑眾,又怎得後來雞姦犯的誣名,豈不是自尋煩惱?以至於後來鬼迷心竅供出了上校,雖然看似洗清了冤名,卻不得不親手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又給兒孫後代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何苦呢?

又如果,小瞎子在舌斷手廢之後能有所反思和收斂,爺爺就不會背上雞姦犯的思想包袱,那他又怎麼會供出上校?

只是,人生沒有彩排,命運也不會有如果,一切如覆水難收。可是,誰來為上校的不幸買單?

爺爺給人講了一輩子道理,卻因無稽之談出賣上校,既遭受了道德的譴責又喪失了做人的根本。

老瞎子一輩子給人算命,但能料得到小瞎子的下場嗎?

老保長吃喝嫖賭,看似遊戲人生,但他見過世面,分得清大是大非,為人處世能顧及仁義道德。

小瞎子年幼犯錯情有可原,可當他變成老瞎子仍不思悔改,並像毒瘤一樣侵蝕著他人的精神世界時,我們只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伴隨著上校從傳奇到坎坷的歷史的一生,“我”從聽爺爺的話到有了自己的看法再到感到心目中的爺爺死了,這是一個醒悟的過程,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爺爺害了上校,父親愧疚在心,“我”義無反顧地年年看望暮年的上校和林阿姨併為他們送終,這是父親忠於友情的責任傳承。做人,當如父,當如“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