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易其稿遞交報告,林同炎浦東開發夙願終實現

幾易其稿遞交報告,林同炎浦東開發夙願終實現

1988年,林同炎夫婦在福州大學留影(前排左三為林同炎) 資料圖片

几易其稿递交报告,林同炎浦东开发夙愿终实现

1986年6月5日,《上海交大報》採訪林同炎

美籍華人林同炎是國際建築界公認的同時代最偉大的結構工程師之一,有“預應力之父”之稱。他被稱為海外建議浦東開發第一人,從1979年起,十幾年不遺餘力地為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奔波呼籲。

林同炎(1912—2003),原名林同棪,讀書時接受了恩師茅以升的建議,改“棪”為“炎”,因為“這既好懂,又代表自己是炎黃子孫”。193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1953年,創建林同炎設計事務所。1972年,創建林同炎國際公司,任董事長。

1978年,祖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了。1979年,林同炎和夫人高訓銓第一次踏上闊別33年的故土。在北京,林同炎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的接見,並鼓勵他以適當的方式為祖國貢獻力量。林同炎當場就表示,他生於中國,長於中國,他的科學技術基礎是在中國奠定的,願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能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林同炎回到中國後,第一項建議就是在橋樑、樓房等大規模建設中,更廣泛地使用預應力混凝土。

隨即,他到上海探望影響他一生的堂兄——復旦大學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林同濟教授。當時的上海以外灘為中心,浦西只有半個圓,另外半個圓在浦東,還沒有開發。一天,他漫步外灘,看到黃浦江上輪渡來往穿梭,乘客十分擁擠,萌發了在黃浦江建橋的想法。

實際上,林同炎一直有開發浦東的夙願。早在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讀書和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工作時,林同炎就有建造黃浦江大橋的夢想。但當時外國租界在浦西,根本沒有興趣投資浦東。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曾有計劃在黃浦江上架橋,林同炎作為專家也參與造橋的論證,但最後不了了之。

林同炎一回到美國的公司,第一句話就是:“祖國來了任務”,然後開始進行建造黃浦江大橋的設計方案。1980年,他把斜拉橋、懸索橋、拉桿拱橋、弧形構架橋等4種設計方案圖紙從舊金山寄給當時的上海市有關領導,這是他對浦東開放的第一項貢獻。此後,他多次到浦東親自勘測瞭解情況,對上海城市建設的概貌瞭如指掌,一個以黃浦江大橋為出發點,進而開發整個浦東地區的設想逐漸在他的腦海中成熟。

1985年10月,時任上海市政府顧問的汪道涵訪問舊金山,住在離他公司一街之隔的希爾頓飯店。林同炎沒有預先通報,當即跨街去“堵”正要去開會的汪道涵。林同炎一見面就說:“我願意幫助中國發大財,造福中國人民。”具體建議是:“上海先在浦東開闢一塊土地造橋修路,地價上漲之後將其出售或者出租。這樣國家可以不花一分錢,收回一個現代化的浦東。上海的市區規模也可以成倍擴大。”林同炎還主持了“林同炎中國公司”為浦東設計論證土地批租,並承諾可以幫助籌資。談話進行了3分鐘,汪道涵很感興趣,對林同炎說:“我們不會忘記你”。

1987年5月,75歲高齡的林同炎和助手陳乃東等應上海市政府邀請參加浦東開發會議,詳細提出了以出租土地滾動開發浦東的建議。林同炎提出浦東開發問題,建議要立足浦東、放眼世界。上海市領導對此十分重視,交給汪道涵全力推進。汪道涵一方面請林同炎在國外幫助組建一個專家小組,為浦東開發出謀獻策、當顧問;另一方面又請他一起到北京去向國務院主要領導闡明他對開發浦東新區的設想。林同炎高興地接受了組織專家顧問小組的委託,併到北京作了彙報。

1987年7月7日,上海市政府正式發文成立“開發浦東聯合諮詢研究小組”。聯合諮詢研究小組國外顧問研究小組地點設在美國加州,主要負責人是林同炎及陳乃東,成員包括T.Y.L國際工程諮詢公司顧問邁克爾·梅耶和梅爾·萊恩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艾伯特·阿克爾,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城建規劃系主任阿倫·維格布斯等。

1988年“五一”節後,林同炎受上海市政府之邀參加上海市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林同炎在會上慷慨陳詞:“開發浦東地區,建設現代化的上海,這顯然是一個空前的機會,這是世界上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有的機會,因為我們有這麼一塊寶地,就在上海中心城市旁邊,儘管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英明的領導,大眾的努力,結果一定會成功的!” 同時,他鄭重地遞交了幾易其稿的關於開發浦東的建議書和可行性報告《開發浦東——建設現代化的大上海》。作為炎黃子孫,林同炎開發浦東的拳拳愛國心令人感動,也引起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汪道涵在會後分析了當時開發浦東的多項客觀有利條件:中國決心對外開放,這是天時;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這是地利;上海乃人才薈萃之地,這是人和。因此“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在當時已完全具備。

1989年,林同炎開發浦東的建議得到鄧小平同志的首肯,因此,浦東開發被列為中國“十五”計劃重點項目,由此開啟了浦東滄桑鉅變、騰飛跨越的輝煌歷程。1990年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專程來上海為浦東開發開放揭幕,我國改革開放這一特大系統工程正式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