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

一個年幼的孩子,因為做不好一件事情,媽媽大發雷霆,朝他大吼:“總是這麼笨,我怎麼會生了你這樣的孩子?教一百遍了還不會,你沒看到我很忙嗎?”


孩子不出聲了,他沉默,睫毛低垂,上面掛著淚滴。


最好的教育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

大概十幾分鍾後,媽媽冷靜下來,她抱著孩子,滿心愧疚地說:“對不起,都是媽媽不好,朝你發脾氣。”


孩子笑了,他摟著媽媽,笑著說:“沒關係。”

我們以為,說了對不起後,如果對方回答沒關係,那便真的沒關係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


我們曾經做過一份問卷調查——你小時候有受過來自爸爸媽媽的語言暴力嗎?他們說了什麼,當時你是什麼感受?

有一句留言是這樣的 —— 此生兩不欠,來世別再見。


她說,自己在爸媽身邊聽到最多的言語是“我們還不是為了你?”“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能不能不要煩我?”“反正我們也指望不了你什麼”......

最好的教育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


事情過後,父母也會抱著她道歉,她一次次說沒關係,但是沒有人知道,每一句傷害的言語,都像釘子扎進她的心,即使事後父母拔掉釘子,但是心已經千瘡百孔。


01

有的孩子,一生都被父母的語言所毀

語言分好壞,好的語言就如同助推劑,讓人充滿動力。而壞的語言,有如毒藥,讓人一蹶不振。


英國BBC有部紀錄片叫《Up》:


每隔七年跟蹤拍攝一些孩子從少年到老年的生活變化,一個叫做Neil的小朋友是其中隨機選擇的一個,一開始Neil臉上總掛著可愛的笑容,眼睛閃閃發亮,夢想是當宇航員,再後來Neil考牛津失敗,這中間遭受父母各種否定,Neil自暴自棄,流浪,搬運工都做過,到後來,得了精神疾病,歷經坎坷,生活落魄。


最好的教育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

Neil的一生被評價為:想法很多,但缺乏積極行動,這很大原因是被父母否定太多的結果。


當孩子想嘗試,或者嘗試失敗時,父母總是說:“你做不好的,到時候還得我來”、“我就知道你考不上的”、“做的什麼事情,一團糟!”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做多錯多、不做才不會出錯,不會被否定,最後乾脆再也不去嘗試。


父母否定孩子的本意,是希望激勵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很遺憾,孩子非但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自卑了,更加否定自己了。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作者講了一個案例:


這個年輕女子說,在她沒有成年的時候,她的父親跟她說:“你是個騷貨!”


不止一次,經常這麼說。


她在說的時候,眼淚都快要掉下來,她說:“後來我就真的和9個男人睡過覺,現在我成了一名單親媽媽,爸爸說過的話經常在我腦子裡迴響。我覺得他說得對。”


為什麼父母的言語對孩子有這麼大的殺傷力呢?


這是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跟父母相處,他們基本完全依賴父母,還沒有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個時候父母跟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讓孩子接受這句話的心理暗示,他會按照父母說的話去尋找歸屬。

最好的教育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

所以,那些否定的言語,重複數次,就形成了孩子的認知,就像用一根細繩拴住幼年的大象,到了成年,即使這頭大象有了能輕易掙脫細繩的本事,它也不再想要掙脫。


02所有的傷害,過後都有印痕


正面管教裡有一個小活動,叫“我是查理”。


帶領活動的講師準備一張白紙,在白紙上畫一個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做“查理”。


講師要求下面的學員,每一個人以爸爸或者媽媽的身份,對這個叫查理的小孩說一句傷害他的話。


“查理,你怎麼這麼笨!”

“我一點也不喜歡你。”

“你真叫我失望”

......


每個學員說完,講師就會把畫著查理的那張紙揉一下,直到最後變成了握在手裡的一個紙團。


接下來,講師要求下面的學員,每一個人以爸爸或者媽媽的身份,對這個叫查理的小孩說一句鼓勵他的話。


“查理,我看到你最近學習很認真。”

“謝謝你今天幫媽媽擺餐桌。”

“你笑起來真好看。”

“爸爸媽媽相信你。”

......


當學員們說出這些話時,講師慢慢地將紙團舒展開,直到紙團完全被舒展為之前的紙張。


然而,即使紙張完全舒展,紙張上的印痕卻再也沒辦法消除了。

最好的教育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真的要注意我們自己的言語。

01跟孩子好好說話尤其是他表現得不可愛時

我們很自然地會愛一個乖巧的孩子,一個表現好的孩子,卻很難去愛一個表現糟糕的孩子,然而,


當孩子表現糟糕的時候,恰好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最好的教育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


當孩子打碎了盤子,他想聽到的是爸爸媽媽對他說:“有沒有弄傷自己?”而不是“你總是這麼毛手毛腳,能不能拜託你下次小心一點?”


父母的本意是通過指責教會孩子下次該怎麼做,想教會他習得一項又一項人生技能,卻忘了給孩子傳達你對他的愛。可是對孩子來說,他依賴父母的愛而生存,因此,他時時刻刻想確認的事情,就是父母的愛,尤其是在他犯錯誤的時候。


遺憾的是,孩子幾乎不可能從父母的指責中讀懂父母深切的愛,他們只會感覺到,我在爸爸媽媽心目中一點也不重要,都不如一個盤子重要。


更遺憾的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發生後,如果父母不抱怨指責,孩子有很大概率會從這件事情的自然後果中習得經驗。但父母一旦抱怨指責,孩子的能量反而都用來對抗父母,而不是習得經驗了。


有爸爸媽媽會疑惑,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還巴巴地送上自己的關切,會不會慣壞孩子,讓孩子感覺不出事情的嚴重性。


我們當然要讓孩子知道,打碎了盤子,這並不是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情。但是我想說的是,當這件事情發生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先跟孩子建立連接,把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傳達給孩子。


我們只有與孩子建立了良好關係,才能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有效的指導。


還有的爸爸媽媽說,我也知道說那些傷害孩子的話不好,可是我就是這個脾氣。


我真的特別理解這一類的爸爸媽媽,因為我也曾經很難管控好自己,經常出口就傷害了孩子。


這是因為,我們習得一種能力,多數是來自模仿,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父母便很少,甚至沒有跟自己好好說過話,因此,有孩子後,要跟孩子好好說話,確實很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沒辦法做到。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想要跟孩子說那些難聽的、傷人的話語時,想一想那個滿是傷痕的查理。


當我們覺得那些好聽的話說不出口時,不妨把它們寫在紙上,對著鏡子時時練習。


我們當然不可能時時做一個滿分的家長,但是如果我們能時刻保持察覺之心,做一個80分、70分甚至60分的家長,對我們自己和孩子來說,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