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源:“生態+扶貧”引領群眾奔小康

當前,面對生態和脫貧兩場硬仗,大理洱源縣勇挑擔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走出“生態+扶貧”的模式,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實現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雙贏的良好局面。

大理洱源縣自然資源豐富,為加快水源保護,大理洱源縣全面推動環境保護進程,加大生態系統修復力度,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坡地生態治理,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截至目前,已建成人工溼地2.43萬畝,建設生態隔離帶土地2.3萬畝,人工造林4000畝,綠化造林0.73萬公頃,全縣林草覆蓋率達68.4%。洱源縣還全面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政策,從貧困戶中聘請154名生態護林員、88名撲火員,帶動部分貧困家庭實現穩定增收。

大理洱源縣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立體多樣氣候等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越保護越發展”的良性循環。在洱源縣牛街鄉福和村委會西村村民小組,通過扶貧項目和生態補償項目,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建檔立卡貧困戶龔建發介紹,在生態補償中,政府給每戶村民免費發放電飯煲、電磁爐、電炒鍋,為安裝太陽能的農戶每戶補助1000元,現在,燒水、做飯清潔又方便,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上山砍柴了。村裡“保護生態、永不砍柴”的公益亭已建成五年,村民們告別了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生活習慣,靠產業扶貧資金髮展養殖業,發展林下產業和種植業。龔發元和其他幾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被聘為村裡的環保員或護林員,每天收集完垃圾巡完山,都可以回家幹自己的農活,每月能增加800元的穩定工資性收入。“一年下來,光這筆收入就差不多有一萬元,生活改善了不少。”龔建發樂呵呵地說道。

“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洱源縣以加強生態建設不斷鞏固脫貧成果:採取“龍頭企業+黨總支+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水稻+”“烤煙+”等模式,加快特色產業培育,結合農業面源汙染綜合治理,大力發展梅果、中藥材、綠色水稻、綠色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中藥材2.6萬畝、油菜0.49萬畝、蔬菜3.17萬畝、烤煙4.34萬畝、辣椒1.49萬畝、大莢豌豆0.35萬畝、優質飼草料1.41萬畝,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面盤活了貧困群眾特別是搬遷群眾的農村林地、農地、宅基地資源;培育了一批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著力解決貧困人口尤其是易地搬遷人口就地就近就業難題,增加貧困群眾的工資性收入,讓搬遷人口“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在全縣中小學校(幼兒園)中開展“小手拉大手”生態與脫貧主題活動,通過一篇作文、一次演講、一個舞蹈,讓娃娃們回家給家長佈置“作業”,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強、誠信和對黨的感恩意識、愛護環境保護意識,著力破除脫貧攻堅工作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等靠要”等懶漢思想,樹立感恩政府、勤勞致富的社會風尚。

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雙贏既是大理洱源縣當前的治貧之舉,更是長遠的固本之策。該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把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相結合,帶動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把生態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相結合,帶動群眾不斷增收;把特色產業培育與群眾素質提高相結合,帶動群眾內生動力不斷提升,走出一條生態保護和生態脫貧相融共贏、生產發展和生態良好相互促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大理洱源:“生態+扶貧”引領群眾奔小康

洱源縣牛街鄉福和村的馬鈴薯種植產業漸成規模,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原標題:洱源:“生態+扶貧”引領群眾奔小康

審核:字丹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