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到底是壯士,還是匹夫?

(說歷史的女人——第1228期)

眾所周知,作為一名刺客,荊軻在古代,甚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最為著名的,堪稱史上第一刺客。事實上,荊軻不僅僅是刺客的代稱了,而是一種“義士”“俠客”的象徵;甚至他被譽為有“天下之仁”者,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

荊軻,到底是壯士,還是匹夫?

比如有學者把刺客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層境界是為“義”者:士為知己者死;第二層境界是為“忠”者:士為服務對象死;第三層境界是為“仁”者:士為天下死。第一層境界代表人物有豫讓;第二層境界代表人物有專諸;第三層境界,即最高境界的代表人物是荊軻。

可以說,司馬遷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寫了五個著名刺客,其中就包括上述三個人。其中太史公對荊軻的描寫最為濃墨重彩,全篇寫五個人,共6800多字,而寫荊軻的就有3800多字,可見他對荊軻的肯定和偏愛。

然而,荊軻果真有那麼“偉大”嗎?果真是心懷天下的“俠之大者”嗎?

筆者以為未必。其實對荊軻的評價,歷史上也一直是眾說紛紜,當然因為司馬遷的歷史地位——史學界向來奉司馬氏之言為圭臬——人們對荊軻大都持肯定和讚譽態度。比如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有詩云:易水流得盡,荊卿名不消;宋代大詩人陸游也說:悲歌易水寒,千古見精爽。

但同樣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則如此評價荊軻: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傑?詩中則充滿對荊軻的諷刺之意;同樣是宋朝詩人,蘇軾則這樣評論荊軻: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而宋朝哲學家朱熹也有類似評論: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他的意思就更加明確了。

也就是說,對於荊軻,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讚美者,有批評者。不過對荊軻批評最犀利的要屬清朝文學家蒲松齡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叫《聶政》,文中蒲松齡極力推崇聶政而貶荊柯,他在文末如此評價二人:

“餘讀刺客傳,而獨服膺於軹深井裡(指聶政)也。其銳身而報知己也,有豫(指豫讓)之義;白晝而屠卿相,有鱄(指專諸)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指曹沫)之智。至於荊軻,力不足以謀無道秦,遂使絕裾而去,自取滅亡。輕借樊將軍之頭,何日可能還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聶政之所嗤者矣。

在此,蒲松齡說荊軻是“聶政之所嗤者”,聶政比荊軻早死170年,他怎麼能“嗤”荊軻?事實上是說他蒲松齡本人對荊軻之“嗤”,即對荊軻的鄙視。那麼為何蒲松齡會對荊軻持如此意見?咱們回頭再看看史書上對荊軻的記載,

看看被譽為史上第一刺客的荊軻究竟做了什麼,讓蒲松齡如此鄙視他的。

荊軻,到底是壯士,還是匹夫?

(一)令人失望的臨場發揮

首先荊軻刺秦王時的表現令人失望。做為一名刺客,合格不合格關鍵要看他的最後一擊。也就是說,不管他有多優秀,武功多高,靠吹牛是不行的,唯一的衡量標準是,他面對行刺目標的表現如何。

那麼荊軻是如何發揮的呢?第一是他失去了先機。他本來想了個辦法,把匕首藏在地圖裡,準備給秦王獻圖時出手。這也是一個刺客的通常做法。史上很少有像《史記·刺客列傳》裡描寫的另一位刺客聶政那樣,不加任何偽裝,不要任何技巧,單劍直入(這樣的刺客簡直神一般的存在,不可複製),一般都要偽裝一下以麻痺對方。比如也是《刺客列傳》裡記載的另一個刺客專諸,他也是事先把武器藏在做好的烤魚裡面的。

可問題是,當荊軻把地圖展開,匕首已經露出來以後,他才動手,這顯然已經晚了。如果當時專諸等著吳王僚吃烤魚,一直吃到匕首暴露出來,他才動手,那麼豈不是“黃花菜都涼了”。專諸當然沒有那麼傻,在他為吳王僚端上烤魚的一瞬間,就迅速抽出短劍,一擊致命!而荊軻當時卻猶豫不決。

失去一次機會,當然還有挽回的餘地。此時驚慌失措的秦王想抽寶劍,但倉促之間卻抽不出來,此時正是荊軻翻盤的好機會,但他又沒有把握住。幹什麼吃的。然後還有第三次機會,秦王在前面跑,荊軻在後面追,可他追不上。但他又不投擲匕首,為何不擲,肯定是沒有把握,武藝不精。最後當秦王徹底恢復清醒狀態之時,荊軻才把匕首投了出去,然為時已晚。匕首還無頭無腦地紮在了柱子上,嚴重失去水準。最後刺客反被行刺對象斬為肉泥,真是笑話。

當然有許多人為荊軻辯解,說他不是水平不行,而是因為荊軻本不想殺死嬴政,只是想要挾他,讓他屈從自己,答應自己的條件。假若真的如此,他也不該在“圖窮匕首見”時才出手啊。同樣的例子還有,仍是《刺客列傳》裡記載的曹沫就成功了。如果說荊軻面對的目標是秦嬴政,此人比較牛;那麼曹沫面對的是齊桓公,做為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也不是吃素的。這隻能說明荊軻水平不行,怨不得別人。

總之,從荊軻刺秦王的一舉一動說明,他不是一個很專業的刺客,沒有一名刺客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即超強的武功、矯捷的身手和過硬的心理素質。

(二)令人不解的臨行狀態

這一點很重要,不光對於刺客,幹什麼事都如此。比如上戰場打仗,還沒有到前線,你就想這輩子完了。結果一上戰場,說不定還真有一顆子彈嗖地向你飛來,而你從沒有想過能躲過去,豈能打勝仗?這有點遠,就說上考場吧。臨考之前你就沒有底氣,心想肯定要考砸,那麼你或許真的就考砸了;如果你很有信心,那麼你還真會有不錯的發揮。

然而荊軻臨行前是什麼心理狀態呢?“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慷慨悲歌。這看起來很悲壯,很壯烈。這其中包含了荊軻向死的決心,不畏死的勇氣,當然應該肯定。但其中是否也蘊含了一些失敗的或者是沮喪的情緒?這至少有一種心理暗示,就是此行兇多吉少,成功係數不大。既然那麼不自信,成功就是枉然。這跟進考場的道理一樣。

事實上也是如此。當時的情況是,“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當時的主事者太子丹和他的一些賓客為荊軻送行,“皆白衣冠”,還穿著白色的衣服,是孝衣嗎?這種氛圍令人喪氣啊。當時送行的還有荊軻的知己好友高漸離,他“擊築,荊軻和而歌……士皆垂淚涕泣”。這一切場景似乎就預示著,荊軻此行必敗無疑。

不過,你也許要說,這都是迷信,要分手了,夥計們為荊軻餞行,大家難分難捨,唱唱悲歌,執手相看淚眼,也是人之常情啊,不會影響荊軻的臨場發揮。果真如此?那也得看荊軻本人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

史載,當時荊軻臨行前,他是不怎麼情願的,也就是說他的出發有被逼無奈的成分。此話何講?因為荊軻認為時機不到。但他的主人太子丹心急了,催他出發。太子丹為荊軻準備了一切荊軻要用的東西,包括地圖,鋒利的匕首,甚至還為他物色了幫手秦舞陽等。但荊軻還是遲遲不想行動。面對主人的催促,“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荊軻說他不是不想行動,而是要等待一個人,此人當然也是他的幫手,看樣子是很重要的人。但此人沒有來,他就被逼出發了。看來荊軻是真的沒有必勝之信心,他還想要一個很重要的幫手,可惜得不到了。他心中不爽。

其實,做為一名刺客,荊軻出發前這個陣勢也是很外行的。刺客行事都是很隱秘的活動,行動前萬萬不可張揚。比如聶政,他謝絕了主人嚴仲子的一切幫助,回絕了他物色的幫手,隻身一人仗劍而去。而荊軻偏偏搞一個隆重的餞行儀式,什麼意思?難道想搞得天下盡知嗎?可以說,從主事人太子丹到荊軻,都犯了刺客行業之大忌,這都是很不聰明的做法。所以,

荊軻自臨行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荊軻,到底是壯士,還是匹夫?

(三)令人不齒的準備行為

這一點應該是蒲松齡對荊軻最為嗤之以鼻的。如果說第一條荊軻臨陣發揮太差勁,那隻能證明他本人水平有限;第二條荊軻的臨行狀態欠佳,那隻能證明他對刺客這一行不太精通。這都可以理解。但第三條,荊軻為這次行動所做的一切準備,才真是令人不齒的。

看看同時代別的刺客是怎麼做準備的。在《刺客列傳》中,第一個刺客是曹沫,他其實沒做什麼準備,只備了一把匕首,和一顆信心或者一顆膽。

當時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兩位國家“元首”正談事呢,“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司馬遷對這個過程僅用9字描述。說明曹沫十分從容,很簡單就把事辦了。說實話,曹沫這個舉動有點無恥,有點下三濫。他在戰場上鬥不過人家齊國,失去了一些地盤:當兩國老大談判時,他採取了非常手段要挾對方,從而要回他在戰場上的損失。不過這也沒啥,非常時期,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嘛,也無可指摘。曹沫也算是一條漢子。因為齊桓公也是一代梟雄,不是你想劫持就能劫持的。

再看專諸。這人牛。他本就是殺豬出身,渾身是勁,身手不凡。但為了刺殺吳王僚,還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他還專門去學了幾年廚師,學會了做烤魚的絕活。後來他就把武器藏在了烤魚裡。

再看《列傳》中的豫讓

。這個人嚴格地說當刺客太不夠格,簡直搞笑。因為他確實太沒有功夫了,他對別人的打擊力度基本為零。但司馬遷還是把他寫入史冊,讓他流芳千古,何哉?義人也!看看他是如何準備他的刺殺行動的。

豫讓有兩次行刺。第一次他是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刺殺對象趙襄子宮中幹雜活,還不怕髒給對方打掃廁所;第二次準備的更加充分,他為了偽裝自己,把身上全塗了漆,不惜讓自己的皮膚生瘡腐爛,又吞下火炭,不惜使自己的嗓子變啞。他儘管沒有武功,但他的準備工作做的很細,十分敬業,令人尊重。

再有就是聶政,聶政也沒什麼準備,他只是拿了一把劍,帶著自己的一身武藝和一身膽量就去了。

那麼荊軻是如何準備的呢?

荊軻準備的最為充分。不過他準備行刺秦王的前置代價非常高,甚至他是背了幾條人命的。首先是田光。荊軻正是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的。田光本人學識淵博,也是燕國的一位勇士,被時人譽為智深而勇沈的“節俠”。本來太子丹是想讓田光去刺殺嬴政的,但當時田光已經年老,所以就推薦了荊軻。他為了激勵荊軻,居然選擇了自殺,拔劍自刎。他意思是,兄弟,這件事就靠你了,你一定要殺掉秦王,挽救我大燕國啊,若事成,老夫死亦瞑目!

如果說這第一條人命是對方自願獻出的,跟荊軻無關,畢竟荊軻沒有讓田光以此方式殉國。那麼第二條人命,荊軻則難辭其咎。

他就是範於期。範於期本是秦國將軍,後因帶兵攻打趙國失敗,秦國給他治罪,他就從秦國逃到燕國尋找政治避難,燕太子丹收留了他。但後來荊軻向太子丹提出用範於期的人頭來換取秦王的信任。他對太子丹說,“秦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來購買範於期的腦袋。要是能用他的腦袋當見面禮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接見我,這樣我就有機會出手了。

然太子丹卻說:“樊將軍到了窮途末路才來投奔我,我不忍心為自己的一私之利而傷害他啊!”

話說到這份上,證明太子丹這人還是講“義”的。可此時的荊軻單獨行動了。他私下找到範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太狠毒了,您的父母家人都被殺盡,如今聽說又重金懸賞您的首級。現我有一計可雪將軍之仇!”樊於期當然高興了,問計將安出?

於是荊軻朗然說道:“如果我把將軍的首級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會高興地召見我,

屆時,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如此,則將軍之仇可報矣!而且我們燕國被欺凌的恥辱也可以洗淨了,這於家於國都功莫大焉!”樊於期大為感動,“好,兄弟這顆人頭就拜託你了!”遂拔劍自刎。

這是荊軻身上背的第二條人命。

還沒完。荊軻還得準備武器。好馬配好鞍,這武器可不能含糊,得要好東西。

滿足你。太子丹也毫不含糊。於是太子丹為荊軻尋找天下最鋒利的武器。最後相中了趙國的徐夫人的匕首,便花了百金買下它。儘管它削鐵如泥,但還不放心,得下狠手。於是又讓工匠用毒水淬它。還不放心,得實驗一下。於是又找來老百姓,當場實驗匕首的毒性。結果被試者沒有不立刻死的。具體試了幾個人,史書沒有具體記載,司馬遷只是說:“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可見不只是死了一個人。

這樣荊軻出發前事實上已經直接或者間接害死了幾個人。

這還沒完,有了範於期人頭,有了武器,還不夠。太子丹還給荊軻派了個助手,就是13歲能殺人的勇士秦舞陽;但還沒完,只有範於期的人頭當見面禮輕了點,還得帶上價值不菲的金銀財寶;但還沒完,這些都不實惠,秦王主要看中的是地盤,所以太子丹就拿出一張地圖,這是

燕國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地區的地圖,讓荊軻一併帶上,說是要給秦王獻上這些土地。

現在荊軻算是做好了一切準備,有錢有武器有土地有人頭有幫手,樣樣俱全,這下該出發了。可荊軻還不想動身。太子丹急了:還要啥,兄弟?說!

荊軻說再等一個人,他將是我的重要幫手。但此時太子丹確實等不及了,好傢伙,自從我找到你之後,好酒好肉招待,金錢美女侍候著(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這麼長時間了,還要等啊,再等,人家老秦一“炮”打過來,我大燕國不就變成一大鍋燉熟的燕肉了嘛!不中不中,不能再等了。

荊軻無奈,於是慷慨悲歌一通,就帶著秦舞陽出發了。

(四)令人疑惑的刺殺動機

到了秦國,荊軻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秦王那麼牛的人,也不是誰想見就見的。於是他帶了價值千金的禮物,去賄賂秦王寵幸的臣子中庶子

蒙嘉。讓蒙嘉帶他去見秦王。

“小丹子抗不下去了吧,呵呵。”嬴政龍顏大悅。於是老秦穿上了華麗的禮服,大放禮炮,安排了在外交上頂級隆重的九賓儀式,在咸陽宮召見燕國大使荊軻一行。

於是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首級,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就去見秦王了。

荊軻,到底是壯士,還是匹夫?

​接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當圖窮匕首見之時,荊軻真的如他當初向範於期所說的那樣,他

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對方的胸膛!

如果刺中了,範於期也就含笑九泉了。然而很遺憾……

後來,唐代詩人李遠在詩中如此感慨:

秦滅燕丹怨正深,

古來豪客盡沾襟。

荊卿不了真閒事,

辜負田光一片心 。

荊軻不僅辜負了田光的一片心,還辜負了範於期的一片心。唉,田光和範於期這兩條命算是白扔了。

可不管怎麼說,荊軻也是拼了,儘管敗得很慘,也算得上一條漢子。不過司馬遷對他也是太過讚譽了。這讓蒲松齡表示不服。

縱上所述,荊軻做為一名刺客很不夠格,比起專諸、聶政等人,他功夫不行,心裡素質欠佳,這當然讓蒲松齡看不起。但其實最讓蒲松齡鄙視的倒不是這些,而是荊軻這人沒有擔當。

你看人家聶政,一人做事一人當,成敗在我,根本不連累別人;而荊軻則是先拉幾個人下水,田光、範於期,還有用來試毒的人,都為他做了犧牲品;還有就是,當初荊軻慫恿範於期自殺時怎麼說來著?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攥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

當初可是信誓旦旦啊!可是他最後沒有弄死秦王,卻被秦王弄死了,而且在被秦王殺死之前,荊軻卻如此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大事之所以沒能弄成,是因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訂立歸還諸侯們土地的契約,來回報太子啊。”

這叫什麼事嘛,當初你說得好好的要殺死秦王為我報仇的,弄了半天你就沒準備殺死秦王啊,是為了活捉人家,然後要挾人家回報太子呀!

這不騙人嘛,我……

估計在九泉之下的範於期要罵娘了!

當然,荊軻自有荊軻的道理,他是想貫徹太子丹的意圖。當時太子丹的意圖是這樣的,讓一勇士劫持秦王,讓他全部歸還侵佔各國的土地,就像曹沫劫持齊桓公那樣。

但是,太子丹還說,如不行,那就殺死秦王!

結果荊軻沒有做到劫持秦王,也沒有能殺死秦王。完敗。這樣田光和範於期等人就白白地死了。

荊軻,到底是壯士,還是匹夫?

這正是蒲松齡鄙視荊軻的地方。做人要講義,要講仁。為了太子丹,為了燕國的安慰,為了國家的利益是很崇高,但老百姓的性命就不重要了嗎?豈能如此漠視之?

現代著名歷史學者張大可對荊軻如此評價: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張大可的說法比較全面,但仍然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個人(一個個的人)的生命的價值問題:一個國家的強大或者統一該不該建立在個人的生命之上?

這個問題也許蒲松齡不好回答。但他對荊軻的鄙視還是站住腳的。

參考資料:《史記·刺客列傳》《聊齋志異·聶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