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伕唸了一首謎詩,才子們都猜不出來,卻被一位過路女子輕鬆破解

蓋起古詩詞這座文化高塔的,不只是詩仙、詩聖、詩佛等文壇名家,還有無數個小人物。他們的存在,讓詩詞的世界異彩紛呈。唐代的張打油究竟是書生還是農人,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發明的打油詩卻是生命力最強的詩體之一;宋代文人林升的生平史書沒記載,但他的“山外青山樓外樓”,卻流傳至今。無數經典作品,一次次向我們證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高手在民間。

船伕唸了一首謎詩,才子們都猜不出來,卻被一位過路女子輕鬆破解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兩首來自民間的詩作。它們創作於清朝乾隆年間,意境和遣詞水平並不算高明,但卻十分有趣,因為它們是兩首猜字謎詩。所謂猜字謎詩,就是要根據詩面打一個字。猜字謎詩和一般的詩作不一樣,不但要能理解詩的意思,還要從字裡行間找線索,這就很考慮智商了。

船伕唸了一首謎詩,才子們都猜不出來,卻被一位過路女子輕鬆破解

據說乾隆年間,有幾位趕考的才子打算渡江趕考,來到江邊看到一條船。正欲上船時,老船伕一眼就看出他們是讀書人,便有意拿當地的詩謎來刁難他們,他念了首詩,並表示只有猜出了詩的意思,才能送他們過江。才子們欣然同意,全詩如下:

半邊有毛半邊光,半邊有味半邊香。

半邊吃的山上草,半邊還在水裡藏。

這首詩28個字中,出現了6個“半”字,寫得是很有意思的,它的謎底是一個“鮮”字。首句半邊光的是魚,半邊有毛的是羊;次句半邊有腥味的是魚肉,半邊有香味的是羊肉;三、四兩句半邊吃山上草的是是羊,半邊藏在水裡的是魚。這是一個典型的拆字手法,把左右兩邊拆開來解。

船伕唸了一首謎詩,才子們都猜不出來,卻被一位過路女子輕鬆破解

當時才子們聽完後都懵了,個個百思不得其解。正在此時,一位過路的民間姑娘聽見了,便對船伕說自己能解開這首詩。說完她也念了一首28字的小詩,並稱這首詩就是謎底。她的詩是這樣的:

水裡游魚山上羊,東拉西扯配成雙。

一個不吃山上草,一個不會水中藏。

聽完姑娘說這首詩,才子們自然明白了謎底是一個“鮮”字,個個慚愧不已,船伕聽完對姑娘也是讚歎不已。其實船伕的這首猜字詩,只是最簡單的一首,才子們之所以答不出來,就是因為他們平時缺少生活經驗,只知道讀死書。而過路的姑娘能輕鬆破解,就是因為她對生活有極強的體驗。

船伕唸了一首謎詩,才子們都猜不出來,卻被一位過路女子輕鬆破解

民間像這種謎語詩還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將平時大家常見的事物融入詩裡,每一首都十分耐人尋味。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小詩算不得多有意境,遣詞的水平也不算高明,但它卻讓我們明白了漢字的博大精深以及漢字語言藝術的多變。最後筆者再給大家出一個經典謎語詩,看看大家是否能猜得出來:

何人經商出遠門,河水奔流不見影。

千柯木材火燒盡,百舸爭流舟自沉。

船伕唸了一首謎詩,才子們都猜不出來,卻被一位過路女子輕鬆破解

這個字謎詩也十分經典,打的也是一個我們常見字,答案是個“可”字。手法很簡單,先拆“何”字,經商的人出遠門了,所以“何”字便沒有單人旁了;再拆“河”字,河水都不見影了,所以去掉三點水旁;第三句拆個“柯”字,木材燒盡了所以去掉木字旁;最後一句拆個“舸”字,舟沉了所以沒有了舟字。一首詩講了4種景象,每一句都是一個“可”字,十分精妙。除了這些猜字謎詩,大家還知道哪些經典的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