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失去距離,對於親密關係是一個考驗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20年第15期,原文標題《周國平:失去距離,對於親密關係是一個考驗》,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疫情和居家隔離打斷了以往的生活習慣,人們被迫進入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這提供了一個契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自我,思考人生。

記者/張星雲

周國平:失去距離,對於親密關係是一個考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國平(賈東流 攝/視覺中國供圖)


周國平的文章多探討人性、價值和死亡。這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在談論疾病時曾說:“一個人在健康時,他在世界上的可能性似乎是無限的,那時候他往往眼花繚亂,主次不分。疾病限制了他的可能性,從而恢復了他的基本的判斷力。”他也曾在2003年“非典”期間重讀加繆的《鼠疫》時說:“如果我們不把鼠疫僅僅看作一場噩夢和一個例外,而是看作反映了生活的本質的一種經歷,也許就會獲得某些重要的啟示。”

由於疫情全球性暴發,目前身在美國的周國平無法回國,本刊對處於居家隔離狀態的周國平進行了專訪,聊了聊疫情和隔離對人們生活的改變。

三聯生活週刊:疫情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朋友之間,關係會向更積極還是更消極的方面轉變?

周國平:疫情和居家隔離導致人們的生活和心理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個體層面上,這種改變是因人而異的,原因有二:其一,在客觀上,人們在疫情中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所受影響的大小也不同。處在武漢和湖北重災區,與處在受災較小的地方,情況很不同。家裡有親人患病乃至死亡的,與平安度過的,情況也很不同。其二,在主觀上,任何外部事件都是通過每個人的精神狀況和素質發生作用的,精神狀況和素質不同,影響的方向和程度就不同。在探究改變的時候,要考慮這兩個方面。

三聯生活週刊:疫情之下,居家隔離使得人們同處一室的時間大大增加,很多關係出現了極端化的現象,本來親密的可能更親密,本來糟糕的可能走向終結,這是對人們在非常時期渴望良性親密關係的一種反映嗎?

周國平:居家隔離是疫情期間的特殊措施,根據疫情的情況有寬嚴程度上的區別。對於我們所有的人,這基本上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經驗。在以往,即使是一家人,平時也是各忙各的,上班下班,上學放學,只在晚上和節假日相聚。而現在,在長達兩三個月的時間內,一家人朝夕同處一室,真正是親密接觸,必定會有和以往不同的感受。

我一向認為,無論何種親密關係,都以親密有間為好。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有利於感情的維護,又有利於個性的生長。距離太近,形影不離,容易發生摩擦和衝突,或者使生活變得雷同和單調,都不利於感情的維護。距離太遠,兩地分居,常年不見,則容易使感情逐漸走向疏遠。

現在是客觀情勢造成了朝夕同處,失去距離,這對於親密關係既是一個檢驗,也是一個考驗。夫妻之間,情侶之間,親子之間,感情基礎本來好的,就會珍惜這個機會,因為居家隔離終究是暫時的,以前沒有這個機會,以後也未必會有。不過,仍要注意讓這段時光過得有內容有意義,否則的話,天天無所事事地待在一起,也難免會日久生厭。感情基礎本來不好的,這時會顯出原形,甚至走向破裂。當然,感情基礎的好壞是相對的,大多是處於中間狀態,親密接觸的結果如何,是使感情變好還是變壞,取決於雙方有無善意和能否採取合適的相處方式。

三聯生活週刊:這些關係改變的直接原因也許是居家隔離,那深層原因呢?是人們面對死亡的恐懼嗎?

周國平:居家隔離的大背景是疫情蔓延,許多人突然死於非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個大背景既是威脅,也是警醒,會使人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也意識到家庭和一切親密關係的珍貴。在疫情的海洋裡,人們據守在一個個家庭的孤島上,會有相依為命的強烈感覺。

三聯生活週刊:人們宅在家的時間更多了,消費減少、慾望減少,人們的自我認知是否會因此發生巨大變化?

周國平:疫情和居家隔離打斷了以往的生活習慣,人們被迫進入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消費、娛樂、交往皆大幅度減少。這提供了一個契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自我,思考人生。不過,這種效果仍是因人而異的,比如簡單生活,有的人可能發現了它的價值,從此成為新的習慣,有的人則始終是勉強忍受,以後會變本加厲地追求奢靡。

三聯生活週刊:所有這些因疫情而產生的改變裡,比如與別人的關係,或者消費習慣和社交方式,你覺得哪些會在疫情過後成為新的常態?

周國平:公元前430年,雅典暴發瘟疫,死一半人口,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描述說,人像羊群一樣死去。他告訴我們,因為瘟疫,人們看到生命無常,許多人就從此追求及時行樂,完全不在乎名譽、道德、信仰,雅典出現了空前違法亂紀的情況。這就是說,瘟疫導致的不是覺悟,而是普遍的道德淪喪。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正是在經歷了瘟疫的第二年,蘇格拉底創立了他的關注靈魂和人生意義的哲學,希臘哲學的黃金時代開始了。

所以,瘟疫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是複雜的,不可一概而論。至於因疫情而發生的改變,包括人際關係、社交方式、消費習慣等,其中哪些會在疫情過後成為新的常態,實在是難以預測的。如我所言,這是非常個體化的。我們還應該考慮疫情之後的形勢,這次疫情將在經濟、國際關係、社會心理各方面造成重大後果,我們將生活在一個與疫情之前很不同的世界中。非常可能的情況是,疫情之後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會遠遠超過疫情本身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將是極其長遠的。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重新看待親密關係:被疫情改變的我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