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善,曾因為父親臨終一句話,為中國無償捐獻18億珍寶

杜維善1933年12月16日出生,中國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杜,杜月笙最小的兒子。於2020年3月7日11時16分因病去世,享年88歲。


從1991年起,他將至少價值18億元人民幣的古錢幣捐給上海博物館,引起了國內很多人的關注。杜維善說,父親留給他的臨終遺言一是永遠不要踏入黑道,二是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國家正在進行‘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做古絲綢之路方面的研究,我把這些古錢幣捐給國家是順理成章的事……”


生計艱難,落毛“鳳凰”不如雞


1991年年初的一天,定居在加拿大的杜維善回國探親時,在上海市政協有關人員的陪同下,回到父親杜月笙親手創建的上海河南南路16號中匯銀行大樓,1949年前他和母親在這裡生活過多年,後來這裡成了上海市博物館。


博物館馬館長陪著杜維善參觀,走到錢幣館時,他指著一枚明顯有些殘破的金幣說:“這是我們的鎮館之寶之一、國家一級文物古波斯薩珊王朝的金幣。聽說杜先生也愛收藏,你見過嗎?”


沒想到,杜維善笑了:“就這枚金幣也算鎮館之寶?不瞞你說,我有很多,改天我送你們兩三百枚!”馬館長也笑了,心中暗想:這位杜公子可真會吹牛,開口就說要送我們薩珊金幣,而且是兩三百枚,真敢說大話……


杜維善,曾因為父親臨終一句話,為中國無償捐獻18億珍寶


杜維善正是杜月笙和四夫人、京劇名伶姚玉蘭所生,排行第七,也是杜家最小的兒子。“我1933年12月生,當時住在辣斐德路辣斐坊16號,父親和前三位夫人——我們稱呼‘前樓太太’‘二樓太太’和‘三樓太太’,住在華格臬路的老公館裡。”那時的上海,普通市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大洋,而杜公館每年的開支是上海市民的2萬倍,摺合現在的人民幣約20億元。可見杜家當時多有錢。


1949年,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嚇得杜維善隨父母遷至香港。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因哮喘等病發作病危。臨終前,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叫來大女兒,也就是杜維善同父同母的大姐杜美如,讓她專程到香港匯豐銀行取回一包東西。“打開一看,裡面全是借據,借款人很多都是國民黨軍政核心人物。這些借據總價值超過1億美元。父親一張一張地看,然後一張一張撕掉、焚燬。我們都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撕掉借據。父親說:‘我杜月笙這輩子只雪中送炭,不做錦上添花的事,更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四處要賬。’”


當時,杜月笙總共只能拿出11萬美元的家產來分配:“每個太太分一萬,每個兒子一萬,沒出嫁的女兒六千,出嫁的四千。”結果杜月笙去世後,連安葬的地方都沒有,他的妻子們權衡再三,決定讓姚玉蘭出面,通過宋藹齡向宋美齡求助。


原來,宋藹齡曾認過姚玉蘭為“乾女兒”,而且宋美齡和蔣介石都是姚玉蘭的“票友”,雙方一直走得很近,宋美齡還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說姚玉蘭是她的閨蜜。加上杜月笙曾跟蔣介石拜過“把兄弟”,所以當姚玉蘭通過“乾媽”婉轉地求到宋美齡時,宋美齡還算義氣,當即讓姚玉蘭帶著孩子扶靈去臺灣。


但宋美齡除了幫姚玉蘭安葬了丈夫,並沒有提供其他幫助。


生活安頓下來之後,無依無靠的姚玉蘭為了能有個靠山,每週都要去蔣家住的“士林官邸”陪宋美齡到教堂做禮拜,她還牽頭組織唱詩班,不時應約在官邸內舉辦小型的“堂會”等。“當時我們家的生活相當拮据,經常不得不舉債度日。母親跟‘上流社會’的人打交道,特別是要做演出行頭,需要找知名度高的老裁縫專門手工製作,非常貴重,花費不小,實在沒辦法了,就只能將部分首飾變賣掉。但跟那些人打交道又不能沒有首飾,母親只好買假的戴……”


杜維善,曾因為父親臨終一句話,為中國無償捐獻18億珍寶


雖說已經落魄到這個程度了,但杜維善一直不敢忘記父親的遺言,就是永遠不踏入黑道,永遠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要努力讀書,靠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姚玉蘭也深知,只有供兒女們苦讀,將來才有可能翻身,因此無論在外面借錢會遭遇到什麼樣的白眼,她都堅持供四個兒女讀書。“我在臺北讀完了小學和中學後,考入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學習地質學。為了節省費用,我一直堅持勤工儉學,到銀礦當過礦工,鑽過礦井,勘察過地質,畫過圖紙,甚至幫人販運過牛羊、到屠宰場去打過短工。沒想到,正是當年這段勤工儉學的經歷,為我以後搞收藏藝術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這期間,杜維善結婚了。妻子名叫譚端言,是他留學時的同學,兩人很快就有了兒女。杜維善先是在澳大利亞一家石油公司當了幾年地質工程師,但收入僅夠溫飽。後來他發現,澳大利亞的牛羊肉無論品質還是價格,在臺灣都有很強的競爭力。於是,他果斷從石油公司辭職,當起了牛羊商販。賺了一些錢之後,杜維善買下澳大利亞一個銀礦,後來又做起了石油生意,加上父親生前一些故交的幫助,他很快就富了起來,成了億萬富豪。“人要是運氣來了,你不想富都不行。連我當年搞地質時收集的幾千種地質標本,後來也都成了價值連城的寶物。”


以錢養“錢”,捐給國家才有用


杜維善兄妹跟著母親到了臺北不久,“五姨太”孟小冬(梅蘭芳的前妻)和杜維藩等人也去了臺灣。但姚玉蘭除了跟孟小冬經常走動,跟其他太太關係一般,往來不多。隨著歲月的流逝,杜家人流落到世界各地,不過他們之中沒有一人走上黑道,並且都受到過良好教育,多數定居海外。


杜維善在上海博物館“誇下海口”僅僅一個月後,就再次來到上海,果然一出手就捐贈給上海博物館薩珊王朝的各種金銀幣多達367枚。後經鑑定,這批金銀幣在當時就至少價值3.5億元人民幣!


馬館長激動得站都站不穩了:“杜先生,上博是你們杜家的老宅子,第一次見到你時,我們還擔心你是來收房租的呢!沒想到你不僅沒收房租,還把這麼多寶貝捐給了我們,真不知道怎麼感謝啊!”


杜維善卻說:“我在海外搞收藏比較早,實不相瞞,各種珍稀古幣多著呢!我需要慢慢整理,然後全部捐給祖國。因為這些文物只有回到祖國,才算是真正回了家。”


杜維善解釋說,他從小就喜歡收藏,並在上海灘一些高手的教導下,很早就有了一定的眼力。玩收藏是特別燒錢的,所以他和妻子拼命賺錢。妻子譚端言曾對他搞收藏表示質疑,杜維善說:“錢是能生錢的,我這是在用錢養錢。放心吧,拿錢搞收藏保證比存在銀行裡得到的回報多。”但他收藏的東西越來越多,卻總也看不到回報。


譚端言曾告訴記者,他們賺錢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有多辛苦,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老杜年輕時就不善飲酒,沾酒就皮膚過敏。而無論是做牛羊生意的人還是開礦山、搞地質勘探的人,大部分都愛喝酒,有時候甚至只要酒喝好,生意就基本談成了。”譚端言沒辦法,只要談生意,自己就硬著頭皮替丈夫頂上去。有時對方喝得實在兇猛,她不得不事先偷偷吞下兩塊黃油墊底,甚至中途到衛生間吐掉再回去接著喝……


杜維善,曾因為父親臨終一句話,為中國無償捐獻18億珍寶

剛開始搞收藏,杜維善並不是專門收藏古錢幣,而是青銅器、瓷器、名人字畫等什麼都有。但很快他就發現,真正的大收藏家,藏品都是很專一的。接著有一件事直接把他拉進了“錢眼”裡。


那天他到臺北市北門郵政局對面的一家川菜館吃飯,飯後信步到餐館樓上的古董店瞎逛。在店中,他發現了一枚五銖錢,感覺應該是真品,就問多少錢。有意思的是,店主卻說不出它是什麼時候的錢幣。“最後幾乎是只花了一條香菸的價錢就把它買了下來。”實際上那枚古幣價值幾百條香菸都不止。從此,他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古錢幣專向收藏。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有個收藏家從天津帶了一些錢幣到臺灣。杜維善看中了兩枚特別罕見的薩珊金幣,對方要價每枚1200萬元臺幣(當時比值約300萬元人民幣)。杜維善傻眼了——他剛花了2000多萬元臺幣新買了房,這兩枚金幣竟然比那棟小樓還貴。杜維善不甘心,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對方見他買幣心切,而且主要是用於研究,決定降到每枚1000萬元臺幣,並要求他次日下午5點前錢款到賬,否則就毀約。“那一晚,我徹夜難眠,最後一咬牙,決定將房子抵押出去買‘錢’。”譚端言得知後氣得直罵丈夫“瘋了”,杜維善則賠著笑說:“如果我不出手,這些金幣就可能流落海外,而且它一定能增值,我保證以後慢慢能把房子贖回來,你要看遠點!”


古波斯薩珊王朝是1000多年前存在於古絲綢之路上的王國,時代相當於我國初唐。因為這個王朝存在的時間不算長,金銀幣數量極少,所以價值極高,在收藏界被譽為“世界上最貴的金銀幣”。薩珊王朝覆滅後,一些貴族沿著古絲綢之路逃到了中國,所以這些金銀幣也沿著古絲綢之路散落各地。


上海是座年輕的城市,博物館裡一直缺少有分量的文物。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上海博物館的領導在新疆博物館參觀時,發現他們有幾枚古波斯薩珊王朝的金幣,非常耀眼。為增加上海博物館的厚重,經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的協調,新疆博物館才將一枚殘破的金幣移交給上海博物館收藏。而杜維善一下子就捐了這麼多薩珊金銀幣,讓上博眨眼之間就成了收藏薩珊古幣的“世界之最”。


就這樣,從1991年起,杜維善先後7次,共向上海博物館捐出古錢幣2128枚。其中除了薩珊王朝金銀幣,還有秦代半兩錢、五銖錢、金銀塊等珍貴文物,包括一枚古波斯安息帝國時期弗拉特斯五世與穆薩女皇錢幣,極為罕見,價值連城。


由於弗拉特斯五世在位時間僅6年,所以這枚錢幣凸現出的價值也非同尋常。除此之外,在杜維善的捐贈裡,有部分還是大英博物館的舊藏,“都是我花了大價錢買來的”。


這些藏品放在一起,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估價18億元人民幣以上,現在至少在20億元以上。


情滿故園:杜家人的今生來世


杜維善說:“父親在世時,最疼大哥杜維藩和大姐杜美如。”


其實,杜維藩並非杜月笙的親生兒子,只因當年原配沈月英沒有生育,他們領養了杜維藩。不過,杜月笙事業風生水起後,杜維藩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也對這個養子視如己出,疼愛和信任甚至勝過其他孩子。


杜維藩早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金融專業,後來在臺灣任“銀行經濟研究室”研究員,現已去世。


杜美如和杜維善是一母同胞,她是杜月笙的長女。杜月笙比較傳統,特別看重長子長女,對杜美如的愛,從一件事上便可以看出來:當年杜月笙出資在徐彙區修了第一條水泥路,他給這條路取名為“杜美如路”,也就是現在的東湖路。


杜維善和杜美如這對姐弟的關係一直很好,他把那些古幣捐給上博時,杜美如不僅表示大力支持,自己和丈夫還在古絲綢之路的另一頭——約旦首都安曼,多次為杜維善提供往來研究的便利。杜維善說,如果不是大姐的幫助,他對薩珊古幣的研究是不會有那麼多成果的。


杜美如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她19歲隨父母經香港來到臺灣,後嫁給了中校飛行員蒯松茂。196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沒有跟約旦建交,臺灣當局派蒯松茂到約旦任職,杜美如就隨著丈夫去了約旦。約旦國王侯賽因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許多國家首都都有中華菜館,為什麼安曼卻沒有呢?”在他的鼓勵下,杜美如1979年在安曼開了第一家“中華菜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約旦建交後,蒯松茂辭職,與杜美如一起經營中餐館。杜美如有兩子一女,其中小兒子定居上海。上世紀90年代初,杜美如第一次回上海時,是杜維善接待她。杜維善還陪著姐姐參觀了上海的多處“老宅子”,包括中匯銀行大樓和他捐給上博的古幣。杜美如說:“我知道你從小就喜歡擺弄這些,它們是你的命根子啊!你能把它捐出來,實在難得。”


有人問杜美如入了約旦籍沒有,她說:“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入外國籍?”她讓小兒子給她準備一個房間,表示將來會回上海養老。後來,她還辦了“臺胞證”。


在姐姐一家的幫助下,杜維善走了幾趟古絲綢之路,從收集歷史資料開始,花了幾年時間對絲路古道諸國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的瞭解,然後才著手收集那一時期的古錢幣。“因為姐姐建議我,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古幣搞懂。只有真正搞懂,收藏才有意義。”後來他又以收藏古波斯薩珊王朝的錢幣為主,兼收藏與之有關的其他古國錢幣。“這麼多年來,我經手的絲綢古道上各國的古幣在10萬枚以上,其中個人收藏2萬多枚。”


這麼多年過去,杜維善已經從收藏古幣發展到通過古幣研究絲路古國的歷史。其中“以錢證史”是杜維善特有的歷史研究方法,即從古錢幣上跟蹤歷史、考證歷史,通過研究錢幣來研究西域國家的王朝更替。“因為貨幣是一個王朝存在的根基,我們通過對出土古錢幣的研究,就可以證明古絲綢之路上某些王朝的存在。”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彙集後出了幾部書,這些專著已被很多收藏家列為參考書。由於對上海博物館的突出貢獻,杜維善被聘為顧問,最近他還與老伴譚端言一道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蘭榮譽獎”。


說到杜家的其他成員,杜維善介紹說,父親的大太太沈月英沒有生育,1946年就病逝了。她領養一子,就是杜維藩。二太太陳幗英共生育3個兒子,即杜維桓、杜維翰、杜維寧。他們沒有隨父親去香港和臺灣,而是留在了上海。三太太孫佩豪生育兩個兒子,即杜維屏和杜維親。她跟杜維善的生母姚玉蘭關係不和,先是隨兒子去了英國,後又遷居美國,於上世紀90年代去世。五太太孟小冬也沒有生育,1977年在臺灣去世。


杜維桓早年留學美國,後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工作;杜維屏和杜維親在新中國成立後都遷居巴西及美國經商。杜維翰和杜維寧一直在上海生活,並在此終老。“我們這一輩男人只有我還健在,女的也不多了。至於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都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少人已經失去了聯繫……”


一旁的杜美如補充說:“我曾見過在電影《建國大業》中扮演父親的馮小剛。我對馮小剛說,他演的樣子像,精氣神也像,只有一點不像,那就是我父親從不戴墨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