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區:打造百姓家門口的思想文化陣地

“共產黨員要講黨性,始終堅持為民服務……”七旬高齡黨員王翠華宣講時說道。近日,弋江區道德模範、身邊好人走進瀂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進行巡講。“中國好人”阮宏玲、“安徽好人”倪冬梅等先後登臺講述其先進事蹟,令在場黨員、群眾深受鼓舞。像這樣的宣講活動,對居住在弋江區的百姓來說已不陌生。

今年以來,弋江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圍繞宣講、教育、文化、科技科普、健身體育五大平臺,廣泛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逐步打通宣傳、教育、關心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目前,弋江區已實現區域新時代文明實踐機構全覆蓋,全區86支志願服務隊,共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1335次,普惠受眾近六萬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初見成效。

舉旗幟 理論宣講聚民心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載體。弋江區著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守正創新,採取集中宣講與流動宣講相結合的方式,把群眾請進來,以講授黨課、主題報告等形式集中開展宣講;到群眾中去,以廣場會、家庭會等形式開展流動宣講。其中,南瑞街道的“百堂黨課”更是將黨課活動延伸到非公企業黨組織,有效增強了黨的凝聚力。

“理論宣講要入腦入心,在內容和形式上要貼合群眾生活實際。我們結合身邊好人和當前重點工作先後創作了一批接地氣的文藝作品,將理論宣講與文藝演出相融合,讓百姓更易於接受。”弋江區文明辦主任王婧說。以安徽好人提名王翠華為原型創作的小品《生日快樂》、掃黑除惡題材相聲《善惡終有報》,在基層展演中廣受好評。截至目前,弋江區共開展“舉旗幟·送理論”等專題宣講130餘場,參與群眾達8000餘人。

近距離 志願服務暖人心

每週一、週三、週四,在瀂港街道柏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二樓,都會傳出悠揚的葫蘆絲聲。今年64歲的胡女士便是葫蘆絲班的一名學員,“之前我就想學葫蘆絲來著,剛好社區文明實踐站開課,這離家近、老師教得也好,身邊好多人在這學呢。”據她介紹,以前想學習需要到老年大學去,現在社區根據群眾的需求開展了各類興趣班,便可就近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報名參加學習。

胡女士是柏莊社區的居民,同時也是社區“幸福來敲門鄰里關愛團”的負責人。回顧鄰里關愛團從最初的16人到目前的40餘人,胡女士感慨地說:志願隊伍在壯大,大夥為社區居民送溫暖,關愛他人的同時,也是對自我品格的陶冶提升。

從服務對象到志願者,從接受他人服務到主動服務他人。在崇德向善的氛圍下,轄區老黨員、高校師生、道德模範等紛紛投身志願服務,壯大了文明實踐志願者隊伍,也使得活動內容更豐富更高質,給群眾帶來滿滿乾貨。

專業化 文明實踐接地氣

走進瀂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展板上陳列的文明實踐所(站)當月志願服務活動計劃格外醒目。據瀂港街道副主任王瑞介紹,街道及社區文明實踐每月都會按此計劃進行,而活動要保質保量,便需要引進專業社會組織使志願服務更專業、更規範。

每月10號,由柏莊社區引進的食尚居民健康服務協會,都會在社區進行一次免費供應早餐的公益活動……像這樣的街道攜手社會組織進行項目化運營的,還有“食尚親子魔法學院”、“和睦鄰里綠色環保親子跳蚤市場”等品牌活動,既搭建了親子學習平臺,也拉近了鄰里關係,讓城市更具溫度。如今瀂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已成立7家社會組織聯合會,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數量達47個。

瀂港街道只是弋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個縮影。弋江區在引進社會組織的同時,也向內挖潛整合資源。由區衛計委、司法局、科技局等10部門組成的專業志願者隊伍,廣泛開展愛心義診、法律援助、科普講座等各類專業化志願服務80餘場。此外,區域各級文明單位也與街道、村(社區)文明實踐所(站)結對共建,形成有機合力,讓精神文明之花開遍千家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