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思想文化阵地

“共产党员要讲党性,始终坚持为民服务……”七旬高龄党员王翠华宣讲时说道。近日,弋江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走进澛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进行巡讲。“中国好人”阮宏玲、“安徽好人”倪冬梅等先后登台讲述其先进事迹,令在场党员、群众深受鼓舞。像这样的宣讲活动,对居住在弋江区的百姓来说已不陌生。

今年以来,弋江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围绕宣讲、教育、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五大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打通宣传、教育、关心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弋江区已实现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全覆盖,全区86支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35次,普惠受众近六万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初见成效。

举旗帜 理论宣讲聚民心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弋江区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采取集中宣讲与流动宣讲相结合的方式,把群众请进来,以讲授党课、主题报告等形式集中开展宣讲;到群众中去,以广场会、家庭会等形式开展流动宣讲。其中,南瑞街道的“百堂党课”更是将党课活动延伸到非公企业党组织,有效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理论宣讲要入脑入心,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贴合群众生活实际。我们结合身边好人和当前重点工作先后创作了一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将理论宣讲与文艺演出相融合,让百姓更易于接受。”弋江区文明办主任王婧说。以安徽好人提名王翠华为原型创作的小品《生日快乐》、扫黑除恶题材相声《善恶终有报》,在基层展演中广受好评。截至目前,弋江区共开展“举旗帜·送理论”等专题宣讲130余场,参与群众达8000余人。

近距离 志愿服务暖人心

每周一、周三、周四,在澛港街道柏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楼,都会传出悠扬的葫芦丝声。今年64岁的胡女士便是葫芦丝班的一名学员,“之前我就想学葫芦丝来着,刚好社区文明实践站开课,这离家近、老师教得也好,身边好多人在这学呢。”据她介绍,以前想学习需要到老年大学去,现在社区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了各类兴趣班,便可就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报名参加学习。

胡女士是柏庄社区的居民,同时也是社区“幸福来敲门邻里关爱团”的负责人。回顾邻里关爱团从最初的16人到目前的40余人,胡女士感慨地说:志愿队伍在壮大,大伙为社区居民送温暖,关爱他人的同时,也是对自我品格的陶冶提升。

从服务对象到志愿者,从接受他人服务到主动服务他人。在崇德向善的氛围下,辖区老党员、高校师生、道德模范等纷纷投身志愿服务,壮大了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也使得活动内容更丰富更高质,给群众带来满满干货。

专业化 文明实践接地气

走进澛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展板上陈列的文明实践所(站)当月志愿服务活动计划格外醒目。据澛港街道副主任王瑞介绍,街道及社区文明实践每月都会按此计划进行,而活动要保质保量,便需要引进专业社会组织使志愿服务更专业、更规范。

每月10号,由柏庄社区引进的食尚居民健康服务协会,都会在社区进行一次免费供应早餐的公益活动……像这样的街道携手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化运营的,还有“食尚亲子魔法学院”、“和睦邻里绿色环保亲子跳蚤市场”等品牌活动,既搭建了亲子学习平台,也拉近了邻里关系,让城市更具温度。如今澛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已成立7家社会组织联合会,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达47个。

澛港街道只是弋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弋江区在引进社会组织的同时,也向内挖潜整合资源。由区卫计委、司法局、科技局等10部门组成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爱心义诊、法律援助、科普讲座等各类专业化志愿服务80余场。此外,区域各级文明单位也与街道、村(社区)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形成有机合力,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千家万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