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编】芜湖师出安徽教师招聘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范文:五年级《做一块卵石》

教师招聘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五年级《做一块卵石》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教科书中以各种各样的卵石作为背景,展现了课堂探究的主题。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作好材料上的准备。选择页岩来进行模拟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实验,是因为页岩质地较软,实验效果好。如果找不到页岩,用其他薄片状的岩石,例如风化的花岗岩,也是可以的。用在卵石磨圆模拟实验中的碎砖块,应尽量选用些棱角明显的,便于实验前后的对比。另外,教科书还提示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目的是丰富学生知识,为课堂探究作充分的准备。

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卵石存在较大的区别,如:卵石的大小不同,有的大如鹅卵,有的小如豆粒;卵石的圆度也不相同,浑圆状、椭圆状、长椭圆状都有,其中以椭圆状的居多;卵石的色彩也不同,红、黄、灰、黑、白、黑白相间、红黄辉映等,色彩纷呈,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卵石具有相同点:形状都近似圆形,表面光滑,为下一步学生猜想卵石的成因,提供依据。在各种卵石图片中间,一卡通的语言“嗨,我的名字叫卵石。”显得趣味横生,更贴近学生,增加了亲切感,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不仅能使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活动二:做一块卵石。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图中展现了做卵石需要的一些材料:石头、砖块、锤子、瓶子、水等。主要显示了学生做卵石可能要经历的几个过程:将石块或砖块敲碎;在地上磨或两块石头互相摩擦,去掉石头的棱角;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水一起放在一个大的广口瓶里,盖上瓶盖,使劲摇晃,进行磨圆作用,这些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消失了,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了。教科书所提示的方法仅是一些活动指向,将石头变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际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选取其他方法,教科书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教科书中没有进行文字性的方法说明,这也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高山上,岩石摇摇欲坠,树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中,将岩石撑裂,远处的高山上还有厚厚的积雪。这些充分显示了大自然中的风化作用对岩石造成的破坏;山脚下,堆积着大大小小棱角分明的石块,暗示是从高山上滚落下来的,有些随着高山上的流水被冲入河道中,也暗示了河水对岩石的搬运作用以及在搬运过程中的磨圆作用;河岸边,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卵石,显示石块受到长期的水流冲击以及互相碰撞、摩擦等逐渐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河的下游岸边,有一些砂子,也提示学生想到,卵石经过大自然中的风化作用、搬运作用、磨圆作用,会变成细砂。

此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个环节:教科书展现了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内容。一个说“温度会对岩石造成破坏吗?” 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是指昼夜、季节的温差会使岩石的表面与内部胀缩不均,日子久了,岩石会产生裂缝。另一个说“做个模拟实验吧!”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学生正在用酒精灯给岩石加热,实验桌上还有一个烧杯。实验做法为:用镊子夹一小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就会发现页岩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酒精灯代表大自然中太阳光的热,凉水代表大自然中温度变冷,页出现裂缝或破裂表示大自然中的岩石在温度影响下所出现的变化;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是指岩缝中的水在冬季结冰时,会使岩缝增大或使岩石裂开。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

本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用事实证明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力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类比推理能力。

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 “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通过以上的推想、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知识方面的重点。

拓展活动:

教科书中展现了一个问题“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并配一幅山东有名的旅游圣地――“长岛月亮弯的卵石滩”图片。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海滩上的卵石与河滩上的卵石成因基本上是相同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二、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在准备的材料中,建议按照活动准备中的要求进行课前准备。如果没有页岩,也可用其他质地较软的岩石代替。为了让学生产生对卵石研究的兴趣,可让学生将卵石带到课堂上进行欣赏,教师也可选择一些精美的卵石或卵石图片,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享受。为了让学生体验卵石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卵石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直观再现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一:

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展示学生带来的各种卵石,让学生讲一讲都是从哪儿找到的,卵石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们尽情欣赏,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述,充分感知卵石的美丽,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发现卵石的相同点:形状都近似卵形,表面光滑。

第二步: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卵石的形状、分布、形成原因等,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也来做一块卵石,了解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转入下面的活动。

活动二:

引导学生进行做卵石的活动。此活动可以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先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做卵石,需要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设想分析其可行性,并对些方法进行改进或提出一些建议。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设想的方案进行做卵石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适当进行指导。在做卵石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石块的棱角,可以用手摸一摸,待做完之后,再摸一摸,通过对比,感知到棱角变得平滑圆溜了。

第三步: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总结出使石头变圆大约需要哪些外部的力量。

活动三:

建议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引导学生推想“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可让学生由做卵石中使石块变圆的方法类比大自然中卵石的成因。学生可以根据经验推想,也可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进行推想。通过情景图,在学生头脑中会建立以下事实: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而河道两旁不一定都有山,这说明卵石的形成可能与河水有关系,这些石头很可能是从远处冲来的。从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的两岸有高山,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这说明河道中的石块可能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这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卵石是在水的搬运过程中,逐渐被磨圆的。

第二步:

引导学生提出“高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滚落下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想大自然的风化作用,并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对于风化作用,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其中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尽可能不要涉及。另外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经过很长时间的作用,才能使岩石风化、崩塌。

第三步,引导学生得出卵石成因的结论,应注意综合性,既要体现岩石的风化作用,又要突出河水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拓展活动:

通过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卵石的成因有更全面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也可通过美丽的海边卵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海边的卵石风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考教师,到芜湖师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