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輕鬆籌“互撕”,公益緣何成了“帶血”的生意

一則輕鬆籌、水滴籌員工醫院發生肢體衝突的視頻將兩家公司推上信任危機的風口浪尖,也再次將網絡眾籌平臺的線下管理問題暴露出來。4月16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水滴籌毆打他人者被公安予以行政拘留14日,同時即日起停職反省,扣罰當月全部工資。當前,網絡眾籌平臺亂象頻繁發生,也讓市場不禁疑問,緣何線下運營漏洞難補?做公益還是“搶生意”?公益和商業的這桿秤要怎麼平衡?

水滴籌輕鬆籌“互撕”,公益緣何成了“帶血”的生意

01

最新進展:水滴籌鬥毆者停職並被處行拘

就醫院鬥毆事件的最新進展,水滴籌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4月13日,水滴籌員工趙某同某公司員工劉某因口角爭執發生肢體衝突,目前趙某已經收到公安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安機關對其採取了行政拘留14日,並處罰款500元的處罰決定。

水滴籌方面表示,公司因趙某嚴重違反公司相關規定,即日起停職反省,並予以重大違規處分,在全公司範圍內進行通報批評並扣罰當月全部工資;追究趙某直屬領導張某的管理職責,給予全公司通報批評並扣罰工資。

水滴籌稱,公司再次就員工鬥毆事件誠摯道歉。目前水滴籌當地負責人正在積極與劉某溝通,希望給予當面慰問並致歉。並將切實加強員工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員工法制意識的教育培訓。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水滴籌、輕鬆籌均就此事發表聲明,但聲明中也公開“互撕”,將雙方由來已久的矛盾再度揭露。

水滴籌在4月15日的聲明中指出,近期,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且明確針對水滴籌開展了一系列不規範的挑釁、騷擾和破壞小動作,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衝突事件。

隨後,輕鬆籌發佈聲明指出,水滴籌掃樓被舉報,懷疑是輕鬆籌所為,故大打出手,蓄意報復。輕鬆籌表示未對友商進行任何投訴。同時還指出水滴籌多次對輕鬆籌員工恐嚇、挑釁、主動激起衝突。對於水滴籌的聲明,輕鬆籌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水滴籌是在為自己的暴力事件做開脫,屬於混淆視聽,公司員工已多次忍讓。

天眼查數據顯示,水滴籌的運營主體為北京縱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13年8月,註冊資本1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創始人沈鵬,沈鵬亦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99%。

輕鬆籌的運營主體則為北京輕鬆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14年8月,註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輕鬆籌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於亮,輕鬆籌的最大股東為創始人楊胤,持股比例48.71%,於亮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41.29%。

02

狂奔“引流”後遺症顯現

實際上,近年來,輕鬆籌、水滴籌等網絡眾籌平臺作為一種互聯網生態下公益創新模式,為眾多困難家庭提供了一條便捷的籌款渠道。但頻頻發生的線下運營漏洞儼然暴露出這類平臺矇眼狂奔的後遺症。

2019年末,一則員工“掃樓式”籌款的視頻讓水滴籌登上微博熱搜。視頻顯示,水滴籌為搶佔市場,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在各個醫院病房進行“掃樓”,引導患者發起籌款。而在發起籌款的過程中,顧問們只是口頭詢問,沒有核實患者病情、經濟情況等信息。此外,還存在隨意填寫籌款金額,以及對後續捐款用途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

隨後,水滴籌稱將對部分地區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在調查清楚後予以嚴懲,同時自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

然而,時隔幾月,醫院鬥毆事件再度曝出,這類平臺做公益還是“搶生意”也再受外界質疑。

輕鬆籌、水滴籌官網打出0服務費的宣傳標語,平臺以此豎起了“公益”的大旗,但在分析人士看來,對於商業公司而言,0服務費意味著這類平臺只能依靠其他盈利途徑才能保證公司整體健康持續地運營下去。為此,水滴籌上線了 “水滴保險商城”,輕鬆籌上線了“輕鬆保”,這一目的就是進行商業引流變現。

比如輕鬆籌官網顯示,截至2018年9月,輕鬆籌體系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總數已經衝破5.5億。而輕鬆保是輕鬆籌旗下的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先後與國內多家專業保險公司達成合作,取得了單款保險產品購買轉化率高達13%,單月規模保費突破3億的成績。

滬上一位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通過網絡眾籌、網絡互助為輕鬆籌、水滴籌們營造出了良好的互聯網保險營銷場景,而流量也正是這類平臺獲取盈利的關鍵一環。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公益”平臺的員工會因“掃樓”而起爭執,線下員工管理難題又為何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

關於兩家公司目前盈利情況、接下來是否會對員工績效管理進行調整,如何具體加強員工規範管理等問題,輕鬆籌、水滴籌的方面尚未對北京商報記者作出回應。

03

商業與公益界限需明晰

在亂象頻繁發生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公眾對網絡眾籌平臺的信任危機。一邊是做公益的“初心”,一邊是商業公司盈利的需要,如何做好公司管理,如何防範平臺過度商業化、如何保護求助者和志願者的權益也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談及網絡眾籌、網絡互助平臺管理難點,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教授、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君對北京商報記者指出,這類平臺做了商業的引流也即意味著平臺既是公益的,又是商業的,公益和商業的界限在運營中容易混淆,而公益性和商業性沒有分清楚的情況下,商業的運營會藉助公益的名義而進行,這也成為平臺管理的一大難點,亟待解決。

她指出,網絡眾籌、網絡互助平臺是社群經濟、共享經濟的一種新模式,具有強大生命力,未來前途遠大。但在保護這種新生力量的同時也要把公益和利益界定清晰,防範過度商業化對公益事業造成損害。這需要將求助者和志願者的利益優先考慮,平臺在運營中,要承擔更多的義務來保證信息的透明使各方的利益均衡。

而眼下,在監管尚未完善的背景之下,網絡眾籌平臺走上風口浪尖也在“意料之內”。

陳文君建議,行業協會應做好行業自律規範,把商業行為和公益行為做界定劃分,政府也應該適當介入,監管平臺運營,另外還需要加速立法,保證信息透明,讓求助者和志願者的權益得到充分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