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人到了而立之年,是一個比較尷尬的時期,總覺自己還年輕,但生活的壓力早已讓自己變得滄桑乏倦。

因為熱愛創作,讀書已成為我陶冶情操與安頓情緒最好的習慣。

這不,無聊之下又翻出了藏在角落裡半年都沒動過的《臨川先生文集》細細地品了起來。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再讀《傷仲永》,真的傷仲永!

《傷仲永》這篇文言散文,大家都不陌生,畢竟是被收錄進中學教材課本中的文言文。

初讀《傷仲永》,內心中更多的是同情與惋惜,十幾歲的年紀,還不懂得仲永之傷,到底傷在何處。

再讀《傷仲永》,內心中更多的是不甘與氣憤,二十來歲的年紀,不想讓自己和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

而立之年,回讀《傷仲永》,內心中更多的是憐憫和無奈。

這是對方仲永父母的憐憫與無奈,傷的是作為父母那份淺俗的認知邊界與格局!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每次讀到這句話,心頭總會一痛。同樣作為孩子父親的我,不斷地追問我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有沒有做過和方仲永父親類似的事情。”

這是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為何會產生憐憫和無奈這兩種情感的原因。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仲永的“泯然眾人矣”,他的父母到底錯在了什麼地方?

在大多數人看來,方仲永父母的所作所為讓人難以理解。

在當下的社會,卻還有著很多父母在重複同樣的錯誤!

之前在論壇上看到一篇文章,時至今日依舊讓我記憶猶新。

“13歲的天才少年靠直播賺了上百萬,全家力挺其輟學!如今現狀堪憂!”

除了這個案例之外,還有一個眾人熟知的案例,那便是“小馬雲”!

《傷仲永》不僅僅是寫在紙上故事,它也是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實。

很多人會說,方仲永的父母是貪圖蠅頭小利而耽誤了孩子的大好前程。

這種解釋在我看來是比較寬泛的,若真的去深挖仲永之父他的底層邏輯,我覺得有兩點直觀的原因造就了方仲永這樣的悲劇!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一、作為父母的認知邊界過淺

第一次接觸“認知邊界”這個概念是在一場私董會上,當時做領導力培訓的老師對認知邊界給出的解釋讓我印象頗深。

他說道:“認知邊界是保護我們自身安全舒適的城堡,也是限制我們自由學習發展的枷鎖,自己主動去打破這個認知邊界,正是我們尋求自由、成功、滿足、幸福的源泉。”

當邑人邀請仲永父親的時候,讓他嚐到了蠅頭小利,他感到舒適,並覺得這樣的舒適是理所應當的。

他不願意打破自己的認知邊界,甚至覺得自己的兒子就是為此而生。

這樣的認知邊界,註定讓方仲永成為悲劇!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作為天才的父親,他看到的僅僅是自己的兒子成為了在村鎮中,讓他炫耀與獲利資本。

卻沒想到讓自己的孩子去刻苦讀書,最好能高中狀元光宗耀祖,從此改變家族的命運。

作為天才的父親,他的認知邊界過淺,他不僅沒有想過讓自己的孩子去高中狀元,甚至覺得他的兒子就應該和自己一樣終身務農。因為他的認知邊界中,就沒有狀元這個概念,他想都不敢想!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格局”高度不夠

認知邊界是思維深度的衡量標準之一,在《傷仲永》中界定的是仲永的父親對於孩子在教育領域中的眼界和長遠展望。

而教育格局是在認知邊界的基礎上,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規劃與佈局。

仲永的父親對於自己的孩子,既沒有長遠展望,更沒有規劃與佈局。

而在我們的現實中,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有了長遠展望,但往往忽視了規劃這一個概念!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需要我們指指點點,但是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為孩子做一些引導和初步規劃。

步步緊逼和放任自流,在家庭教育中都是不可取的。作為父母,在教育上要營造一種約束力,這種約束力要可控且精準。引導孩子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為了確保父母“認為正確”的道路,真的正確。作為父母的我們,就不得不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格局!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同是少年天才,為何孟子能成為儒家聖人?

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孟子小時候一樣聰明好學,但是環境的影響,孟子的學習方向受到了環境的極大干擾,孟母決定搬遷,這一搬就是三次。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

孟母為了能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連搬三次。而方仲永的父親卻為了蠅頭小利,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一、少年天才為何擁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在我看來,兩個天才少年的父母,做出的不同選擇,對孩子的三觀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我們常常會談教育,教育到底是什麼?字面解釋來說就是教書育人。

在現在的社會,家長重視學習,重視技能,一考定優劣,培訓班報的停不下來。那育人板塊呢?

成績並不是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唯一標準,三觀的養成與格局高度的養成對於孩子來說更重要。

孩子在小時候,對於世界的認知是很朦朧的,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初步認知世界的開端。

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自我察覺和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都是先從模仿開始。

正式因為模仿是孩子教育啟蒙的開端,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天才少年也好,普通的孩子也好,人生觀的養成、價值觀的養成、世界觀的養成,格局高度的養成。其實從小就開始了。

父母不能夠以“孩子還小”為由,忽視了這一點,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引導的!

孟子與方仲永的不同人生,在我看來和父母的引導與格局高度的養成有著直接的關係。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二、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如何有效引導呢?

在孩子三觀的引導上,我的選擇是:利用書籍,讓孩子學會自己去發現世界。

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望子成龍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我不想對孩子上太多的枷鎖。

因為讀書讓我受益匪淺,所以我的引導方式就是教會孩子閱讀。

在家裡因為我自己每天都會抽一點時間去閱讀,孩子出於好奇常常坐在我的身邊。漸漸地也學會了拿起自己的童話書安靜的看了起來。

“爸爸,為什麼要鑿壁偷光呢?他們不會開臺燈嗎?”

“爸爸,我們傢什麼時候買梨子?我也要讓給你吃。”

面對這樣童趣的問話,作為父親來說,我是很欣喜的。雖然是男孩,他卻通過閱讀自己懂得了很多道理。

相比於同齡的孩子來說少了一份稚氣,很多事情他會自己做判斷然後詢問我這樣的判斷對不對。


以史為鑑:從傷仲永到孟母三遷,孩子格局高度的養成絕非偶然


家庭教育是一個應該被家長重視的話題!

家庭教育不是一種流於口頭的形式。在家庭教育中我一直秉持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

我覺得身受大於言傳!

孩子在小時候,他對於世界的探索往往通過對於父母的模仿,在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們會選擇適應環境。

對於孩子我們要學會身體力行,用行到去講解道理要比口頭闡述大道理重要的多。在家庭中,我格外注重夫妻關係,因為家庭環境的和睦對於孩子來說也極為重要。

教育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作為父母,我們只有先提升自己,才能在教育上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

那些說孩子好與壞全靠孩子自己的言論,我覺得是不負責任的,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與義務去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並且還要通過自己的行動成為孩子去模仿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