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人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

老子說:“名利與生命哪個更重要?取得了名利而喪失了生命,這樣做難道是對的嗎?過分貪慾必然會有更大的耗費,過分地斂聚必然會有更多的喪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來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到危險,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平安長久。”

老人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有個人去沙漠尋找寶藏,可是寶藏還沒有找到,身上所帶的食物和水卻都已經用完了。沒有了食物和水,他感到身上一點兒力氣也沒有,只能靜靜地躺在沙地上等待死神的降臨。

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尋寶人向佛做了最後的祈禱:“佛啊,請你幫幫我這個可憐的人吧!”

這時,佛真的出現了,問他:“你想要什麼呢?”

尋寶人急忙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只是很少的一點兒也行啊!”

佛於是滿足了他的要求,給了他不少的食物和水。

他吃飽喝足後,猶豫片刻,決定繼續向沙漠深處進發。最終,他終於找到了寶藏,他貪婪地把寶藏裝滿身上所有的口袋,並且還背了重重的一袋子。

老人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是,此時他又沒有多少食物和水了。他帶著寶物往回走,由於體力不斷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銀珠寶。他一邊走一邊扔,後來不得不把身上所有的寶物都扔掉了。最後,他躺在地上,再次等待死亡的降臨。

尋寶人臨死之前,佛又出現了,問:“現在你要什麼東西呢?還想要寶藏嗎?”

他有氣無力地回答:“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我不再想要寶藏了。”

當一開始擁有那些自認為稀疏平常的幸福與快樂時,人們常常會覺得擁有的太少,他們會有更多更新的欲求,但如果不節制自己的慾望,最終就算拋盡過去得來的東西,也不一定能換回過去那稀疏平常的幸福與快樂。所以,人要有顆知足心,知足是福。

老人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榮啟期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隱士,他隱居在邑(今河南範縣濮城一帶)的一個山村裡,每天看看書,跟別人聊聊天,不知不覺就有九十多歲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了孔子,原來孔子在教學之餘,還經常帶著他的學生們出來遊歷天下,一方面研習學問,一方面歷練人生。孔子看到一個老人散漫地在邑的郊外行走,身上穿著破爛的衣服,彈著一把破舊不堪的琴,和著激越的琴聲旁若無人地放聲高歌。孔子派子路向前詢問,得知那人就是榮啟期。

於是孔子來到榮啟期跟前,問道:“老先生為什麼這樣快樂啊?”榮啟期回答說:“我快樂的原因多了!天地產生了萬物,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我能夠成為一個人,這是我快樂的第一個原因。人有男女的區別,男子尊貴,女人卑賤,而我是個男子,這是我快樂的第二個原因。在人當中,有的沒有見過日月,剛出生就夭折了,而我已經在天地間行走了九十年,這是我快樂的第三個原因。貧窮是讀書人的常情,死亡是人生的終結,我現在身處人之常情,得到人之善終,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孔子感嘆道:“好啊!這真是個胸懷坦蕩、怡然自得的人呀!”

老人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學》曰“止於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樂,知前樂後,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鬆自我。才不至於好高騖遠,迷失方向,碌碌無為,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

從前,在希臘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叫蘇格拉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都來投奔他,向他學習聰明智慧。他講了許多開心的事情。他講述的方式非常生動,所以聽的人都不感到厭煩。

老人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一個夏天,他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鄰居都很納悶,這房子怎麼會使他滿意呢?

“您這麼一個大人物,卻把自己的房子蓋成這麼一個小盒子,有什麼道理嗎?”

“確實沒有什麼道理。”他說,“不過這個地方雖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將會認為自己是快樂的。”

蘇格拉底快樂的源泉就在於他能做到知足常樂,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地,他都可以看到有利的一面,不會因為一些不重要的東西煩惱,更不會追求太多的慾望。

老人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對金錢狂熱追求的人,總是被物慾衝昏了頭腦,他們只想著怎樣擁有更多的財富,而不停地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卻忘了享受已擁有的一切,忘了“知足者常樂”那句古訓,結果在抱怨中度過不愉快的一生,從來沒有真正地享受過心靈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