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是特殊時期的無奈之舉,它的前身是長沙臨時大學,而長沙臨時大學則是源於盧溝橋事變之後,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的南遷。

儘管學校的成立很倉促,儘管辦學的條件很簡陋,但是西南聯大短短八年的歷史中,成就了無數大師的赫赫威名,至今為人稱頌。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你們看,文學院的胡適、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吳宓、錢鍾書、陳寅恪、吳晗、傅斯年、金嶽霖;法商學院的張奚若、陳岱孫、費孝通;理學院的陳省身、華羅庚、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吳大猷、黃子卿、吳韞珍、袁復禮;工學院的蔡方萌、施嘉煬、莊前鼎、章名濤、謝明山;師範學院的沈從文、潘家洵、錢穆、沈履,單獨拿出任何一個,都可以用“大師”來稱呼吧?

當然,不管這些大師有多牛,也得管三位領導叫“校長”,這三位校長又是誰呢?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老水手”張伯苓

既然西南聯大是三校合併在一起,自然也就有三位校長。咱們中國文化是“長者為尊”,繆老師就先介紹這位最年長的校長——張伯苓。

張伯苓的人生,是傳奇的人生,他出身教育(1876年出生在教育家庭),他投身從軍(1889年進北洋水師學堂,1894年進北洋水師實習),最終他又迴歸教育。

甲午戰爭來了,張伯苓的強軍報國思路走不通了,他毅然轉向教育救國之路。在《基督教與愛國》裡,他說到:“我當時立志要改造我們的中國人,但是我並非要練陸軍、海軍同外國相周旋。我以為改造國民的方法,就是辦教育。”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他在教育方面的導師有兩個人,一個是北洋水師學堂的總教習嚴復,另一個就是身為“南開校父”的嚴修。嚴復用不同於傳統教育的方式教育和培養了張伯苓,而嚴修則在任貴州學政期滿之後,回鄉開辦了學校“嚴館”,並讓張伯苓來“主管工作”。

張伯苓在兩位前輩的感召下,兩次赴日本考察教育,在1904年(28歲)年成立天津私立第一中學,第二年改名南開中學堂,從此中國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南開”二字,便緊緊地跟張伯苓聯繫在了一起。南開中學逐漸走入正軌之後,張伯苓又四處活動,考慮創辦大學,為此他特地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最終在1919年成立了南開大學(43歲)。最早的南開大學只有商科和理科,而現在的南開大學商科、理科依然非常出色。

創辦南開大學之後,張伯苓又陸續開辦了南開小學、南開女中等學校,這要是放在現在,可是妥妥的“張氏超大規模私立教育集團”。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留學生”蔣夢麟

如果說張伯苓是北方水手,那蔣夢麟就是南方文人。蔣夢麟是浙江餘姚人,曾經在紹興的中西學堂學習過,中西學堂的監督正是蔡元培,所以蔣夢麟得叫蔡元培一聲“老師”。

蔣夢麟曾經自費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上學,此後又考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正經跟著教育家杜威學習教育學和哲學,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中國教育原則之研究》。

從美國留學回國之後,蔣夢麟回了上海,先是做編輯,後來又做主編,發表了很多跟教育有關的文章,比如《個人之價值與教育之關係》、《高等學術為教育之基礎》等。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1919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辭職,雖然經各界多次勸說,但蔡元培執意不肯回校,只同意自己的學生蔣夢麟作為自己的代表在北京大學任職。蔡元培對蔣夢麟說:“大學生皆有自治能力者,君可為我代表到校,招待校務,一切印信,皆交君帶去,責任仍由我負之。”兩個月之後,蔡元培再回北京大學任校長。

蔣夢麟在北京大學任職多年,後來還擔任過浙江教育廳長、第三中山大學校長以及民國教育部長等職務。最後,他還是回到了北大任校長,並且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治校方針“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實幹家”梅貽琦

蔣夢麟算得上是蔡元培的學生,梅貽琦呢,算得上是張伯苓的學生。梅貽琦19歲從南開學堂畢業,到保定高等學堂讀書,並在20歲藉著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機會,成為了“留美生”。梅貽琦在伍斯特理工學院就讀電機工程專業,25歲學成歸國後,他來到清華大學任職。

“說得好,永遠不如做得好”,梅貽琦不怎麼愛說話,卻非常善於實幹。清華學堂改制清華大學的過程中,他一直參與其中,曾擔任過籌備委員會委員、課程委員會委員、改組委員會委員等不同職務。改制之後,梅貽琦當選教務長,在他的《清華學校教育方針》中,他提出了通識教育的教育理念。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梅貽琦從1931年開始擔任清華校長,他不僅提出了研究學術、造就人才的辦學目標,還為我們獻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金句。

作為一名那個年代典型的“理工男”,梅貽琦也曾有過迷茫,他曾因為不善言辭而認為自己不適合教育,求教老師張伯苓的時候,有過退出教育界的想法。當然,他的執行能力和組織能力在後期得到了加強,否則“無為而治”的治學思想恐怕就落不到實處了。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共同治校,有合作也有分歧

事實上,西南聯大存在的過程中,蔣夢麟和張伯苓兩位基本不在昆明久居。大多數時間是梅貽琦獨自扛鼎,所以在人才的使用上,也多少偏向了清華大學的老班底。雖然有些許不合,但也不影響他們分工合作。

張伯苓常駐在重慶,負責與政府進行事務交涉;蔣夢麟負責對外的事務聯繫;梅貽琦就專心管理學校。三人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和諧。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令人唏噓的是三位校長在解放後的人生軌跡:

張伯苓留在了大陸,但是因為曾經擔任過“考試院院長”,所以後期遭遇坎坷;

蔣夢麟去了臺灣,1961年與比自己小26歲的徐賢樂結婚,落得個人財兩空;

梅貽琦離開大陸,輾轉法、英、美等國,一直為庚子賠款奔波,1954年來到臺灣參與臺灣“清華”覆校。

最後還有一個難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在物質條件匱乏,外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西南聯大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為什麼物質條件和外部環境都好了,我們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卻依然沒有解決?

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老水手、留學生、實幹家,三大校長鑄就西南聯大之魂

我是繆登峰,十年考察千所大學,家有萌娃深通育兒。

你來關注我,幫你帶好家中神獸,助你規劃錦繡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