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我國的第一位宰相,那是公元前600多年的事情,然而“宰相”被官方正式作為官名使用卻是在公元900多年的遼朝,也就是說從有宰相這一說法開始,直到1300多年後才被官方正式確立為名副其實的官名。
這就不禁讓人要問,那1300多年間,宰相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宰相就是丞相,但是,這倆是不一樣的。
宰相是在戰國那個紛爭的年代才興起的一個稱謂,當時基本上各諸侯國都會配一個宰相,用來輔助君王處理政事,在秦武王時期開始設立了丞相,這時候“丞相”開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作為正式的官名被確立下來,直到明朝才廢除。要記住,當時並沒有用“宰相”這一稱呼,這裡也不是在鑽牛角尖,雖然宰相沒有被確立為正式官名,但它和丞相卻是共存的。
“宰相”二字來自於“太宰”的“相”,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有周公為太宰,而後二者生了“宰相”,意思就是輔助君王並且掌握一定權力的官員,所以這一含義也就決定了宰相不僅可以是一個人,它還可以是一群人。
比如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知政事的門下侍郞都是宰相,五代時候的各部尚書也是宰相,宋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宰相,甚至到清朝時的軍機大臣都是實際上的宰相。
一直到遼朝設立南、北宰相府和宰相之後,“宰相”才被作為正式官名記載在史冊上。也就是說,宰相在當時不是一個具體的官名,而是一群官員的通稱。現在大家知道“宰相”在被正式確立為官名之前是什麼樣的存在了吧。
閱讀更多 老李閒話天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