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鄭成功,1624年出生,那一年正值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公元1661年,鄭成功37歲,他率領大軍從金門、廈門出發,渡海收復了臺灣。鄭成功39歲去世,也就是說他在臺灣僅僅呆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但是在臺灣人的心目中鄭成功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民俗都和他的故事有關係,甚至他的經歷還被神話。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輕鬆地分享一下這些有趣的故事吧。

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一)飯魚的來歷

在澎湖列島附近每年的初春都會出現一種很特別的魚在遊動,這種魚肉質鮮美、體型較大,小的有四到五斤左右,大的有二三十斤不等,叫作飯魚。飯魚是鄭成功來到這裡時發現的。當時鄭成功的軍隊遇到了一連幾天的大風,軍中的糧食也十分緊張,老鄉們知道鄭成功的軍隊缺糧就送來了糧食、蔬菜和魚乾等物品。鄭成功知道後下令堅決不許擾民。聽說鄭成功一天一夜沒進食,一名水手捧來半碗剩飯獻給他。鄭成功接過碗後看了看大海說了一句:“莫道軍無炊,渡海自有糧”,然後把這半碗飯拋向了大海。沒想到突然一大群魚擁了上來搶食剩飯,士兵們見了大喜,紛紛下海捉魚,於是當天晚上大家飽餐了一頓。鄭成功一個不經意的舉動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於是這種魚就取名叫飯魚。

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二)國姓爺原本是大鯨

民間曾有一個傳說,說鄭成功原本是東海里的一頭鯨魚,荷蘭人也傳言他們有人曾看見一個人頭帶冠帶騎著大鯨進入鹿耳門,而後鄭成功的艦隊就入了港。《臺灣外紀》中曾寫道:“影見一人幞頭紅衣,騎長鯨從鹿耳門遊漾迂迴。”在《小腆紀年》中也有過相同的記載。

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三)臺灣三日節 太陽公生

臺灣有兩個節日(三日節、太陽公生)是和鄭成功有關的。三日節又稱清明節。由於鄭成功一直希望反清復明,因此把“清”字放到“明”前面寓意不好,所以他乾脆將掃墓的日期定在了三月初三。

至於太陽公生,三月十九是明朝亡國皇帝崇禎的忌日,在這一天,臺灣人以九豬十六羊作為祭品來進行拜祭活動。九豬與“救朱”、“舊主”同音,羊通太陽的“陽”,也只光明的“明”,十六隻羊是因為崇禎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太陽公生這天,全家老小一起拜日成為了當地習俗。

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四)臺灣三寶的神話

曾有傳說,臺灣有可以光復明朝的三件寶物:玉印、烏杉、出米巖。

鄭成功在尋找能做出玉印的玉石時,在山中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請鄭成功在洞中留宿一晚。第二天清早,仙人問鄭成功:“藩主昨天睡的是什麼床?”鄭成功答道:“石床。”仙人搖搖頭:“藩主竟把玉床當石床,藩主不識寶玉,與玉無緣,看來明朝滅亡是註定得了。”

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鄭成功不甘心,又來到了阿里山找傳說中的烏杉。烏杉太大了,幾十個人才能圍得住,而且烏杉有靈性,砍完的地方第二天又長上了,幾天下來烏杉紋絲不動。當晚,鄭成功夢見一位老人,老人告訴他烏杉是神樹,快要修成正果,你傷不到它,應該築壇禱告,有緣人才能得到。鄭成功如法禱告,結果只有一顆很小的烏杉倒下了。

為了尋找第三件寶物,鄭成功帶兵來到大崗山,當晚在睡夢中佛祖指點他藏寶的地點,並告訴他:“倉谷在廟後的巖洞穴之中,但倉谷內的米只可在此食用。”第二天,鄭成功雖然找到了出米巖,但卻不可盡取,無功而返。

鄭成功得不到三寶,看來明滅清興是必然得了。

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五)端午節吃煎食追

端午節,臺灣省安平地區的人會吃一種食物叫作煎食追。曾經傳聞在鄭成功收復普羅民遮城後缺食少糧,但正好趕上端午節,因此就將米漿、番薯粉等其它一些廉價食材做成了煎食追勉強過了一個節,第二年等到糧食大豐收時才吃上了粽子。而在鄭成功剛剛過完這個端午節後就猝死了。安平人為了紀念鄭成功,年年端午都會做上煎食追來慶祝節日,而煎食追在經過不斷地改良後成為了風靡大街小巷的特色食品。

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以上向大家介紹的這些故事有些事是民俗,有些是流傳的神話故事,沒有科學依據,但從這些故事不難看出鄭成功在臺灣深入人心,神話給這位歷史人物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吸引人們去更多地瞭解。如果有幸能參觀臺灣有鄭成功的廟,你就會發現他不僅僅是一位歷史人物,更是被奉為了祖先。

臺灣關於鄭成功的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