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易經:要解困出險,就應修養困德,付出拼命苦幹的實際行動

大家好,很高興小編今天又和大家見面了,希望你們每天都可以開開心心的!人在困中生煩惱,眼前無路心憂愁。人生總有遭困無計的時候。就連孔聖人在琢磨本卦的時候,大概也忘不了自己受困於陳、蔡時的狼狽吧,何況芸芸眾生?被框住圍起,無法行動,這就是“困”字。圍困、受困、困惑、睏乏、睏倦的“困”,有被圍、受窘、急難、貧乏、勞倦等意思,與“升”的含義相反,是計窮力竭、四面被圍、無法升進、走投無路的意思。在易家看來,有升必有困。升是困的起始,困是升的終結。

解讀易經:要解困出險,就應修養困德,付出拼命苦幹的實際行動

如果把“升”比作樹木的成長,那麼在樹木成長之初,就已伴隨著“升”與“困”的交鋒。“升”是樹木克服了“困”的結果,而“困”恰恰是樹木長到無法再長的極限後,停止向上生長的表現。從“困”字的結構看,也恰是一木四面受圍、無法高升的意象。從上升不止必然會受困,聯想到《升》卦之後是《困》卦,由植物學意義上木的受困,聯想到哲學意義上人的受困,《序卦傳》說的和語義學的是同一道理。人往往不困不學,困而後學。而人受困程度又與上升的進度成正比。

解讀易經:要解困出險,就應修養困德,付出拼命苦幹的實際行動

這就是知識圈外延越大,未知的領域也越大,學而後知不足,升而後知困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對人類而言,生而知之的,是向上的本性;學而知之的,是次要的基本常識;困而後學的,才是個人最需要的專業知識。人類正是由於永不止息的上升慾望,才使自己超越了野獸,陷入總覺得知識不夠的困境之中,但正是這種困境,才激發起人更強烈的求知慾,困而知學,學而後知,走出困境。學習易理,分析困卦,將使我們對“困”的產生和解除,有更形象更深刻的瞭解。

解讀易經:要解困出險,就應修養困德,付出拼命苦幹的實際行動

修養困德,不斷解決升與困、困與學、學與知、知與升的永恆矛盾,推動人類社會及其知識經濟的發展。《易經》卦辭對“困”的解釋是,“困頓,也能亨通。堅定正確的大人物能獲得吉祥,不犯過錯。人在困境,沒有行動,光有空言,別人是不相信的。”《彖傳》說,所謂困頓,就是陽剛正氣被掩蔽遮沒。在險境中保持和悅態度,困頓之中而不失享通豁達的本色,這隻有君子才能做到吧!只有堅定正確的大人物才能獲得吉祥,這是他保持了剛正中直的品德的緣故。

解讀易經:要解困出險,就應修養困德,付出拼命苦幹的實際行動

《象傳》說,澤底在上,水往下漏,澤裡沒了水,這就是資源睏乏的象徵。君子從這一自然現象裡受到鼓舞,要不惜生命的代價,向困難作鬥爭,以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從困卦的經義和六爻之辭裡,我們可以看到,受困難免,但並非不可解脫,關鍵是“知困早悟重實踐”。這也就是說,受困遭難者不論處於何種境地,採取何種對策,都不能靠空話許諾解困,而要靠修養困德、及早覺悟、拼命苦幹的實際行動。這是解困出險的第一原則。以上就是今天帶來的困卦的解讀,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