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的酒真的是酒嗎?

古代人喝的酒真的是酒嗎?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文化當中跟酒有關的文人其實真的不少,酒仙李白、醉翁歐陽修、飲酒詩人陶淵明等等。這些古人都是我們印象中的好酒量,李白動輒斗酒,一大斗酒相當於現在6升,一小鬥也有2升了,那麼問題來了,2000毫升的酒相當於4瓶礦泉水,就算是水都灌肚子裡也挺難為人了,何況是酒,那他們喝的到底是什麼?真的是酒嗎?你以現在我們常喝的酒來說的話,即便是啤酒也會醉啊。

古代人喝的酒真的是酒嗎?

水滸傳中酒文化比較出名,酒後武松打虎,還有酒後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等等。在這些小說當中,他們喝酒動輒十幾碗,甚至幾十碗,那魯智深,喝了十幾碗酒之後還要再喝一桶酒。如果是拿今天的酒來看的話,他們早就醉死了。他們當時喝的種酒酒精含量比較低。,一般十度左右,比啤酒度數能高一點點有限,而且味道也不是像咱們現在喝的白酒那麼辛辣,他是微微發甜的,有點像果酒,有點像所謂的甜水、香檳吧,只有這種酒才符合古代人動輒幾十碗十幾碗大碗飲酒的場面。如果說以我們現代人喝的那種白酒的話,拿到古代估計他們一碗都喝不下,一碗直接就幹倒了,當然他們也許都不認為那是酒,穿腸毒藥妥妥的。

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釀酒工藝說起了,其實到宋以前,古人喝的酒大多都是米酒果酒,都屬於發酵酒。米酒我們經常能在超市裡頭買到的,那種糯米酒,或者是甜米酒,米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時人們的主要飲用酒。大家可以試試看看,喝這酒能喝多少,其實小編試過,只是米酒的話,小編也能喝好幾碗,當然都是低度的,如果換成度數較高的黃酒,小編也喝不了一碗。

古代人喝的酒真的是酒嗎?

由此來看的話,酒喝上個幾十碗。不醉也沒太稀奇的,重點是酒精度數。但是為什麼同樣是糧食酒,現在人喝的酒你喝一碗,基本上就可以倒了。主要是因為古人喝的酒是發酵酒,而我們現在喝的酒是蒸餾酒。發酵酒,其實是米酒,酒精度數比較低,以古時候的製作水平而言的話,酒精度只有幾度左右,度數高的也不會超過十度,所以那時候的好酒,估計就和咱現在喝的啤酒的度數相當吧。

從中國歷史來看的話,從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都不會超過15度,大多數是10度以下的米酒發酵之後過濾而得,像武松喝的過景陽崗的酒,三碗不過崗,那應該都是在15度左右的。甚至可能是十度左右的,還有如水滸傳裡頭智取生辰綱中有一段講到楊志帶到梁府裡的人,在大熱天買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地步的話,酒精度數就可想而知了。實際上,我們現在喝的白酒是在宋元以後才逐漸流行起來的,學名為蒸餾酒,又因為白酒可以點燃,也叫燒酒。而古法燒酒,它實際上是從元朝時才開始製作。

古代人喝的酒真的是酒嗎?

在本草綱目的記載中,燒酒是在元朝時出現的,元朝釀酒工藝改造。也就出現了所謂的蒸餾酒燒酒,種工藝釀造出來的酒接近於現代工藝,酒的度數也比較高。按照當時的文獻記載,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者大麥蒸熟和酒麴“釀甕中七日後,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耶”。他那時候管白酒叫酒露。

古代人喝的酒真的是酒嗎?

這種釀酒工藝一直延續到現代,現代的白酒其實就是蒸餾燒酒,度數最高的,能到七十多度。一般的也在四十度接近五十度。這種白酒,如果按照古人的喝法,喝一次估計人就廢了,嚴重的酒精中毒。你想象一下古代人打仗之前會喝酒壯膽,熱身,要是也是用大碗喝白酒的話,估計誰打仗前喝酒誰就輸定了。這樣看來的話,古代的那些所謂的酒仙醉翁到了現代的話,沒準就屬於那種見風倒,幾杯就可以灌倒了。當然,從另外角度來說的話,古代人喝的酒,因為都是糧食酒,還有一些果酒一類的,其實這些酒對身體還是沒有那麼大傷害的,不像現代白酒。現在的白酒長期過度飲用的話,真的傷肝,我們知道很多肝癌病人就是因為長期過度飲酒,拿酒當水喝造成的,酒仙沒當成,人就不行了,所以大家還是適度飲酒,儘量限制一下自己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