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澤錯在太乖了。爬藤爬藤,爬到盡頭就是“隱形亞裔”那個坑

最新的消息,雖然全美感染人數超過40萬,但死亡人數可能比預想要低,居家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起作用了。重災區紐約市也傳來好消息,死亡人數依然創紀高,但就醫人數增幅大幅度降低。看到隧道盡頭的微弱陽光了。

前面一篇文章提到的羅斯福號航母艦長克洛澤,他也被感染。撤他職的海軍代理部長,隨後又跑到航母上,訓斥官兵們不懂事。沒想到,訓話的錄音被曝光了。今天,他被迫道歉,辭職了,惡有惡報。

楊安澤錯在太乖了。爬藤爬藤,爬到盡頭就是“隱形亞裔”那個坑

楊安澤


楊安澤,華人追捧的前總統候選人,在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赤裸裸的自我歧視表達,深深的刺痛了很多人。他號召亞裔美國人,在慘烈的疫情和高漲的種族仇恨前,出錢出力,努力證明自己更美國。


不僅是華人,日裔、韓裔、東南亞美國人都在推特上憤怒的譴責他。


很多自媒體罵他,用詞刻薄,說他是失敗的香蕉人等等。我覺得過了,也不準確。楊安澤是個成功的亞裔,他的本意是好的。但背後的東西值得我們反思。

  • 華裔好孩子

看到楊的文章,我腦子裡出現兩個畫面。


第一個畫面是嘀嗒踢球。他這兩年在Travel Team ,球隊非常厲害,自認為是西紐約最好的之一。


有一次,訓練一對一貼身搶球和護球。


其他小隊員,牛皮糖一樣,唰唰唰貼上去。嘀嗒同學,始終保持一兩尺遠距離,繞著隊友轉圈圈搶球。


教練馬上喊,停,停!


跑過去,手把手,教他貼身擠位、卡位、搶球,鼓勵他不要怕有身體接觸,最大的尺度去攻擊對方。


More aggressive!(更有攻擊性)


我遠遠都能聽到,教練不斷重複的那個關鍵詞。



另一個畫面是楊安澤的第一場電視辯論,


我和徐芳看完全場,鬱悶了。


他太安靜了,像個好學生,不搶話、不插話,發言前乖乖舉手,等著支持人點名。我倆一致預測,他走不了多遠。


後續的競選,儘管有華人努力造勢,捐款也很多,但他的支持率始終沒超過5%。


倒數第二場辯論,楊安澤站在臺上,等了半小時,才得到第一次提問機會。紐約時報的統計,楊安澤全程說話6分鐘48秒,比任何一個候選人都少,其他人都在10分鐘以上。


因為發言時間太少,被媒體漏掉名字,楊安澤號召粉絲抵制MSNBC。


但這不是一兩場辯論,一兩個媒體的問題,是幾乎所有媒體。


儘管他的觀點很新穎,人很聰明,很幽默,但就是被忽視,成了典型的“隱形亞裔”。


對此,很多人扣一個種族歧視的大帽子。這種簡單粗暴的解釋一般都存疑。更可能的解釋,是他的成長教育背景,導致他缺乏挑戰和攻擊力。

  • 迴避熱點 和稀泥

楊安澤不是第一次,用逆來順受和稀泥的方式,來回答熱點問題。


美國媒體的統計,所有大選辯論中,有關醫保一共有127個問題,只問了他三次;彈劾問題39個,一個都沒給他;還有禁槍等問題,也是類似比例。


因為他是亞裔,就不問他這些熱點問題嗎?


不是,我很早就留意,有不少記者主持人曾經問過他相關問題。


很遺憾,他的回答多是在和稀泥,避重就輕,解決方案非常理想化和遙遠。


我是做媒體出身的,作為記者,對這樣的候選人會失去興趣,下次再也不會問他類似問題。而其他媒體記者、主持人,也不會有問他的興趣。


辯論時,這個弱點就更要命了。本來臺上火藥味十足,他一張嘴,滔滔不絕,但不抓人,場子就冷下來了。電視臺和主持人都不喜歡這樣的候選人。


  • 竹子天花板

另一個吃虧的地方,是他對規則的利用。


大選的辯論議題和辯論方式,都是對美國社會現有規則的挑戰。


辯論有很多規矩,譬如每人發言只有三分鐘,但沒有禁止提問,搶話,插話。所以,該搶話的時候要搶,要搶的有理有據。


但楊安澤太客氣了,就像很多亞裔男孩,安靜、禮貌,一板一眼。


很顯然,楊安澤對現有規則的遵守,遠遠多於對規則的挑戰。這是他辯論冷談,支持率低的原因之一。


他給自己設定了“竹子天花板”。


美國社會,不喜歡乖乖聽話,喜歡你去挑戰它,不斷地挑戰、改寫規則。


回到他“闖禍”的這篇評論文章。在亞裔不斷被種族歧視和攻擊時,他依然迴避正面衝突,逆來順受,希望用出錢出力的方式,救贖自己的族群。


這種逆來順受思路,在二戰日裔美國人的抗爭歷史上證明失敗了,在黑人兩百多年的抗爭中也證明失敗了。


作為一個代言人,他失去了挑戰對手、改變現有規則的勇氣,這是很多人憤怒失望的原因。

  • 成功的爬藤學生

楊安澤身上,能看到很多華裔男孩的影子。


他的家庭條件很好,臺灣二代移民,父母都是加州伯克利畢業的,父親是物理學博士,母親是藝術家。


楊安澤中學是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美國最頂尖的兩所私立寄宿中學之一。然後是布朗大學、哥倫比亞法學院,成為律師、企業家。這個路徑幾乎是優秀華裔的模版,廣大華人家長的夢想路徑。


這個路徑被詬病的是,孩子在父母既定計劃下,規規矩矩的走下去。當專業人士,程序員、醫生、律師,不需要跟別人貼身拼搶。


但當要去跟別人競爭,像楊安澤一樣搶總統寶座,就吃虧了。


經常被問到,為什麼美國孩子成績一般,創造力卻這麼好?華裔孩子和白人孩子區別在哪?


我的總結:很多華裔孩子太聽話了,伴隨的是內在動力和挑戰的缺失。他們會自己在腦子裡設一堵牆,不去突破。


而白人孩子的長處是:他們幾乎沒有這堵牆,自我挑戰和自我發現的能力被釋放了。


華裔孩子成績優秀,分數能高出白人孩子一大截,奧賽等各種課外活動獎項拿到手軟。但遇到真正的挑戰,現實問題,組織動手能力,跟優秀的白人孩子的差距就暴露出來。


這也是楊安澤的坑,作為一個按部就班,順利成長的優秀華裔,第一次試圖回答尖銳的社會問題,就失手了。

楊安澤錯在太乖了。爬藤爬藤,爬到盡頭就是“隱形亞裔”那個坑

去年,嘀嗒同學(10)在賽場上


  • 攻擊性 攻擊性 攻擊性


遇到過一個華人媽媽,她家有三個男孩,是我見過的最發愁的媽媽。


她家孩子小時候還好,大一點,感覺不對了。太宅了,不運動,不社交,沒有自己想幹什麼的意願和動力。她甚至擔心兒子們將來找女朋友有困難。


這個媽媽提出的問題是很典型的。孩子後勁不足,凡事都要家長在背後推。這是很多華人家長很困惑的問題,尤其是男孩。


我們也沒例外,五年前,嘀嗒還在北京的時候,老師更多強調孩子養成好習慣,遵守規矩。


到美國這五年,嘀嗒跟不同族裔的孩子相處,我們深刻的感覺到這種差異。一直努力把他往另一個方向推,讓他去挑戰自己,挑戰別人,打破規則。到現在,我們仍在努力摸索。


就像在球場上聽到最多的鼓勵,


攻擊性


攻擊性


攻擊性


在我們傳統的理解裡,攻擊性是有點冒犯的詞。小孩踢球,鍛鍊身體,何必搞的這麼緊張。但在這裡,是非常正面的鼓勵。鼓勵孩子冒險,打破身體和意志的邊界。


攻擊性不是去魯莽衝撞,沒有教養的攻擊別人,而是一種進攻的心態。不斷挑戰既有規則和意識,自己的、他人的、社會的。

  • 東亞模式


這五年,嘀嗒在足球場、冰球場、棒球場的收穫,比很多課外補習班要強。這也是我們一直堅持讓他踢球的原因。


但這些球場,很少看到華裔男孩的身影。而且是,年齡越大,華裔男生越少。他們更專注於學術訓練,離集體運動和身體對抗越來越遠。


華裔流行的是單打獨鬥的運動譬如網球等,或者是為了爬藤,練一些時髦的小眾運動,擊劍、賽艇、高爾夫等等。


這個路徑並不新鮮,徐芳此前在廣州、北京從事留學諮詢十多年,送出國的孩子數百,見過的學生就更多了。來美國後,讀教育學碩士、博士,研究美國高等教育體系。同時,在一個聯邦教育項目工作,研究我們當地中學生群體,她一直關注比較不同國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模式下學生們的成長。


我們家在飯桌上,對這種東亞培養模式,有過很多探討和質疑。總體看,這個模式有點像投資,一份投入一份收穫,如果有足夠的錢和精力投入,孩子的職業人生都還是不錯的。


東亞模式四五十年前風行日本、韓國,後來傳到臺灣、香港、新加坡。風水輪流轉,這十來年,輪到中國大陸。


這是培育楊安澤的土壤。他是個聰明的學生,成功的職場人士,但並不是值得華人託付的,優秀的政治代言人。所以,看到他用逆來順受的老套方式,來應對種族仇恨也就不奇怪了。


  • 唯有反擊

楊安澤的文章沒有提到,1980年代,日裔集中營的後代們,發起一場補償運動,要求美國政府認錯賠償。


經過不懈鬥爭,1988年,里根總統簽署 The Civil Liberties Act,對在二戰被送往集中營的美國日本人,每人賠償2萬美元,並正式道歉。


他也沒有提到,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的主體——黑人此起彼伏的反種族歧視運動、民權運動。歷史早已證明,逆來順受是無效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鬥爭流血得來的。


對待種族仇恨,最有效的手段是反擊。安全感,不是跪著求來的,而是站起來爭取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