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披著出軌外衣的人性使然

20世紀90年代末,在美國上演的一部關於婚外情的電影引起了一陣離婚熱潮。跟一般的被人所不恥的婚外情不一樣,這部電影一搬上熒幕,就引起了一眾已婚女性的共鳴。不但沒有招來反感與厭惡,人們更多的是感同身受與反思。這部電影就是幾十年來經久不衰的《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披著出軌外衣的人性使然


主演是顏值和演技均在線的梅麗爾·斯特里普與既是演員又是導演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電影選取的場景很少,大多數鏡頭都集中在廚房和廊橋,正因了簡單的背景,才襯托出了女主微妙的情感起伏。梅姨把一個掙扎在婚姻與情人之間的中年女性演繹到了極致。

這部電影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它的主題依然是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只要是有人為婚外情正言,勢必要受到浩浩蕩蕩的討伐,但是,《廊橋遺夢》中所發生的婚外情卻讓人恨不起來,只是讓人覺得遺憾,大概也是戳中了很多人內心的某一個角落吧

電影最溫暖的時刻發生在女主弗朗西斯卡和攝影師羅伯特四天的相處時間裡,而高潮則是弗朗西斯卡坐在車裡,看著雨中的羅伯特,手握車門把痛苦糾結的那60秒。車門一車,隨即是另一種未知的命運,然而,等紅綠燈的60秒時間過去了,弗朗西斯卡最終留在了車裡,選擇了家庭。

《廊橋遺夢》:披著出軌外衣的人性使然


這60秒的情感糾纏與最終抉擇是女主內心矛盾的反映,也是整個故事主題的矛盾所在。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婚外情,它更是女主對自我的找尋、家庭與愛情的權衡與愛而不得的無奈。

1.對自我的找尋

弗朗西斯卡來自意大利,戰爭後跟丈夫來到了美國,那時候,她對美國沒有概念,只知道這是很令人嚮往的國度。後來跟丈夫定居在一個偏僻的鄉下,過起了平平淡淡的生活。因為丈夫不喜歡她工作,她便辭掉了工作,當起了家庭主婦。

她每天忙碌於一家人的飲食起居之間,沒有人對她的內心世界感興趣,沒有人讀懂她,她的付出沒有得到家人的感激。孩子慢慢長大,與她漸行漸遠,丈夫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男人,卻給不了她想要的詩與遠方。

《廊橋遺夢》:披著出軌外衣的人性使然


羅伯特的突然出現毫無疑問讓弗朗西斯卡的生活泛起了漣漪。沒有了丈夫和孩子們的叨擾,呈現在她面前的是一個懂得浪漫,有著狂放不羈性格的未知,正因為未知帶著面紗,所以才更吸引人。

羅伯特沒有弗朗西斯卡每天面對的那些瑣碎,他的生活是去非洲拍動物,感受大自然本來的樣子,去任何一個可以拍攝的地方。他的思想猶如脫韁的野馬,不受世俗的影響,恣意瀟灑。

弗朗西斯卡很快被羅伯特身上所特有的氣質吸引了,這種自己內心所一直嚮往的東西全都集中在了羅伯特身上。她的少女時代被喚醒了,心中的葉芝被喚醒了,嚮往的詩和遠方在向她招手,她淪陷了。

她通過羅伯特找到自己了,她猛然發現,原來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絕不是那個只會像機器人一樣做家務的家庭主婦,真正的自己有著少女時代的夢想,正是這種夢想,她才來到了未知的美國。真正的自己是有著浪漫主義情懷的,喜歡的音樂喜歡的書籍便是佐證。真正的自己會享受在性愛的歡愉中,與所愛的人達到心靈與肉體的統一。

與其說是找到了愛情,不如說是找到了自我。

找到自我之後的弗朗西斯卡哪還有家庭主婦的影子啊,跳脫的像個熱戀中的小女孩,發自內心的大笑,輕盈的步伐,對自己身體的喜愛,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她滿臉掩飾不了的幸福。

《廊橋遺夢》:披著出軌外衣的人性使然


弗朗西斯卡跟當年泰坦尼克號上的羅絲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出生於貴族的羅絲一開始的時候被大家裹挾著,不能有自己的思想,那個真正的她被壓抑了,直到遇到傑克,她才發現了自己喜歡的人是什麼樣的,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她終於找到了自我,也才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

找尋自我需要極大的勇氣,但與之而來的卻是清晰的、明確的快樂,這種快樂更加真實,更加令人振奮。

2.愛情與家庭的權衡

在他們相處的最後一天裡,每時每刻都在受著煎熬,羅伯特雖然很希望弗朗西斯卡能跟自己一起走,可是當她看到小鎮上另一個背叛家庭的女人的遭遇後,還是猶豫了。

我只一件事要說,就這一件事,我以後不會對任何人說,我要你記住“在一個充滿混沌不清的宇宙中,這樣明確的愛只會出現一次,無論你活幾生幾世,以後再也不會出現。”

這樣明確的愛只有一次,可是比起愛情,弗朗西斯卡還是選擇了家庭,她說,她的丈夫是個好人,這輩子沒做過壞事,不應該這樣對他,她的孩子還小,不應該被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他們都是無辜的。

歸根到底,她還是一個善良的人。

她愛羅伯特,可是她知道因為愛而失去一切太自私了,她更不知道未知的生活是否能把這種愛支撐下去,愛情在家庭面前太輕了。

原來,最好的愛情就是互相尊重

人們會用一分鐘的時間認識一個人,用一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再用一兩天的時間愛上一個人,到最後呢,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忘記一個人”。

也許這就是愛情吧,綻放的最絢爛的時刻戛然而止,才得以讓愛情善終,所以愛情的另一個名字是悲劇,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正因為有了悲劇的色彩,愛情才顯得如此珍貴與偉大。

弗朗西斯卡的選擇看似是選擇了家庭,在我看來卻是同時選擇了愛情與家庭,因為她兼具了愛情的悲劇色彩與家庭的團圓主題。

《廊橋遺夢》:披著出軌外衣的人性使然


婚姻跟愛情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責任,弗朗西斯卡一想到給子女的榜樣和給老公的傷害,她立馬從一個感性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理性的成年人。愛情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全部,而對於成年人來說卻只是一部分。家庭是一種契約,每個成員都要遵守這個契約,否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所以,深陷婚姻裡的成年人如果用小女孩的感性去處理愛情,會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沒有契約精神的家庭成員不算是真正意義的成年人。

3.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愛而不得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張愛玲似乎很早就洞察到這一點。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朵紅玫瑰和白玫瑰,而女人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終究會嫁給錯的人。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雖然木訥,但是他是愛她的,在去鎮上臨走之前,告訴妻子,沒有妻子會睡不著;臨死的時候,對妻子感到抱歉,因為沒有幫妻子實現理想。他雖然理解不了妻子,但是他也沒有做錯的事情。

而弗朗西斯卡肯定也是愛過丈夫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勇氣從意大利來到美國了。只是人都會喜新厭舊,又或者是“得不到的是最好的”心理作祟,才會有這麼多痛苦。

《廊橋遺夢》:披著出軌外衣的人性使然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即使已經得到的已經是最好的了。這是人的共性,得不到往往代表著可能性,代表著希望,所以這種心理其實是一種自我麻痺。

我朋友A大學畢業的時候因為和男朋友工作在異地而分手,後來一直對前男友念念不忘,直到前男友結婚後她才終於死心。後來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的人,一年之後就結婚了,婚後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兩口子也成了大家眼中的模範夫妻。

只是有時候A去前男友所在的城市出差,還會偶爾約他出來喝咖啡。有時候看她這樣拎不清,也會去提醒她,她總說只是見見面而已,可是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明明看到了她臉上的小確幸。

既然我們終究會嫁給那個錯的人,那為什麼不能將錯就錯呢?如果任由人性中的貪婪隨意生長,最終只會毀掉我們的人生。

弗朗西斯卡是睿智的,直到死這份愛情依然沒有變質。雖然她也掙扎過、絕望過,但是最終戰勝了自己,才讓這份愛情成為永恆。她在遺囑中說道:

我活著的時候,屬於這個家,但願死了以後,屬於他”。

《廊橋遺夢》雖然是以婚外情為主題的,但是這段婚外情背後的東西卻更令人深思,它既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又是屈於現實的無奈。

拋開世俗道德,愛情和家庭將是平等的,如果真有那一天,你會怎麼選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