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再次在墨脫拍到棕頸犀鳥

中國西藏新聞網—西藏商報

科研人员再次在墨脱拍到棕颈犀鸟

圖由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棕頸犀鳥,也稱作是棕頸無盔犀鳥,屬於犀鳥科,為典型的熱帶留鳥,產於雲南南鄰、西藏東南部,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山地森林中。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19年冬季鳥類監測中,科研人員在我區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墨脫縣布窮湖附近再次拍攝到了棕頸犀鳥。棕頸犀鳥獨特的育雛方式和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呢?請跟隨記者的腳步進一步瞭解它們。

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強鳥類監測與保護。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也有了不小的收穫。其中,以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為例,科研人員們自2016年以來,在我區陸續發現了彩䴉、印度池鷺、灰椋鳥、藍翡翠和小黑背銀鷗等鳥類分佈。在他們看來,我區鳥類分佈不斷被發現,說明在我區生物資源的調查尚存空白,隨著科研力度的不斷加大,相信這樣的發現還會陸續增加。

2019年冬季鳥類監測中,科研人員在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墨脫縣布窮湖附近再次拍攝到了棕頸犀鳥。

棕頸犀鳥屬犀鳥科皺盔犀鳥屬。是一種大型鳥類,體長96—110cm。嘴形巨大而向下彎曲,無盔突。雄鳥嘴黃色,喉囊紅色,頭、頸、胸呈棕色,腹栗色,外側初級飛羽具寬闊的白色尖端,尾靠尖端的一半全為白色。雌鳥頭、頸和下體黑色,臉部裸露皮膚淡藍色。據悉,其野外特徵明顯,容易識別。相較其他犀鳥,棕頸犀鳥更喜山區環境,棲於海拔600—1800米的常綠林。

記者從科研人員楊樂展示的照片上看到,棕頸犀鳥棲息在高大的樹枝上,顏色很顯眼。尤其是大大的嘴巴非常惹人注目,幾乎佔到了身體的1/3。這大大的嘴巴對於棕頸犀鳥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進入春季,棕頸犀鳥也就迎來了繁殖期。為了躲避天敵,棕頸犀鳥“生兒育女”時非常謹慎。成對的棕頸犀鳥會選擇高大樹幹上的洞穴作巢——這就是將來的“產房”。它們做巢非常講究,不僅要在洞底墊一些腐朽木質,上面還會鋪一些柔軟的羽毛。

巢做好後就開始產卵了,一般每隻犀鳥一次產卵1至2枚。“棕頸犀鳥的育雛方式比較有趣。雌鳥產完卵後,雌雄鳥會一起把巢洞洞口堵上,將雌鳥‘封禁’起來。”楊樂介紹,“只留一個能使雌鳥伸出嘴尖的小洞。在此期間,雌鳥的飲食完全由雄鳥來照顧。等到小犀鳥破殼而出,雌鳥會用它大大的嘴巴將洞口啄開,這樣做可以躲避天敵。”

從分佈來看,棕頸犀鳥在我國主要分佈於雲南西雙版納和西藏東南部。楊樂說,“2017年我們依託環保部鳥類多樣性示範觀測項目在墨脫的調查也沒有找到它,沒想到時隔幾年見到了,很驚喜也很意外。”

在當地,老百姓將棕頸犀鳥稱為“吼鳥”。“因為它能夠發出巨大而又有穿透力的鳴聲,同時振翅時會發出很大的聲響,甚至有點類似拖拉機的聲音。”楊樂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