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寧晉縣誌》三支蘭圓覺寺有關記載的不確之處

康熙《寧晉縣誌》卷二“圓覺:三支蘭,弘治建。”應是明朝弘治年間重建。

查考碑誌,勒石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原立於寧晉縣小劉村興龍寺內《寧晉縣劉村重修興龍寺落成記》:“圓覺寺住持江岸勝鑑。”因此,康熙《寧晉縣》志卷二“圓覺:三支蘭,弘治建”的這一記載是不對的,應是重建。

康熙《寧晉縣誌》三支蘭圓覺寺有關記載的不確之處

三芝蘭、四芝蘭圓覺寺始建於元朝“泰定”年間(1324年——1328年),佛家所謂"圓覺",即"覺你、覺我、覺他、覺行圓滿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覺醒成佛。元泰定皇帝,虔信於佛。登基以後,河北大旱,逾十月餘,天旱無雨,赤地千里,顆粒無收,百姓四處奔逃……其時,寧晉縣內,出一奇事,城東四十餘里,有一無葉樹,一天長一尺,百日內竟至十餘丈。時任縣令,聞此瑞相,立書“揚佛”奏章,疾呈朝廷,皇帝閱罷,佛心大起,即撥千兩黃金,萬兩白銀,於此樹邊,建寺賑災,並請帝師命名“圓覺寺”。寺院日漸興盛,寺院周邊所聚之難民亦日漸增多,最後竟成村莊,得名“寺佔”(意為寺院所在之地),後來漸漸演變為“四芝蘭”(諧音)。新中國後,經“邢臺大地震”,寺院殿宇傾毀無餘。

《邢臺地名志》 300頁:

  四芝蘭:四芝蘭的村名幾經更改,原名寺佔,因建村時此處有一寺廟,名元覺寺(拆於1940年)明永樂年間遷民於廟旁落居,因而得名。清代村子逐漸擴大,為安全計,四周修起土寨牆,東西兩面各有二門,南北兩面各留一門,牆外有壕溝。牆上佈滿荊棘,故又稱圪針寨。後又受村西南一里的三芝蘭村影響,改名四芝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