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宁晋县志》三支兰圆觉寺有关记载的不确之处

康熙《宁晋县志》卷二“圆觉:三支兰,弘治建。”应是明朝弘治年间重建。

查考碑志,勒石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原立于宁晋县小刘村兴龙寺内《宁晋县刘村重修兴龙寺落成记》:“圆觉寺住持江岸胜鑑。”因此,康熙《宁晋县》志卷二“圆觉:三支兰,弘治建”的这一记载是不对的,应是重建。

康熙《宁晋县志》三支兰圆觉寺有关记载的不确之处

三芝兰、四芝兰圆觉寺始建于元朝“泰定”年间(1324年——1328年),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元泰定皇帝,虔信于佛。登基以后,河北大旱,逾十月余,天旱无雨,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四处奔逃……其时,宁晋县内,出一奇事,城东四十余里,有一无叶树,一天长一尺,百日内竟至十余丈。时任县令,闻此瑞相,立书“扬佛”奏章,疾呈朝廷,皇帝阅罢,佛心大起,即拨千两黄金,万两白银,于此树边,建寺赈灾,并请帝师命名“圆觉寺”。寺院日渐兴盛,寺院周边所聚之难民亦日渐增多,最后竟成村庄,得名“寺占”(意为寺院所在之地),后来渐渐演变为“四芝兰”(谐音)。新中国后,经“邢台大地震”,寺院殿宇倾毁无余。

《邢台地名志》 300页:

  四芝兰:四芝兰的村名几经更改,原名寺占,因建村时此处有一寺庙,名元觉寺(拆于1940年)明永乐年间迁民于庙旁落居,因而得名。清代村子逐渐扩大,为安全计,四周修起土寨墙,东西两面各有二门,南北两面各留一门,墙外有壕沟。墙上布满荆棘,故又称圪针寨。后又受村西南一里的三芝兰村影响,改名四芝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