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一篇文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小枝杏花。得到 roztsvitannya 杏。春天。滑稽的心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小雨微醺,天色朦朧。走在道路之上,看著每個行人腳步匆匆、神色悲痛。果然,清明時節讓每個人都回憶起了痛苦的往事。

杜牧看著眼前的這些情景,忍不住嘆了口氣。在他的心中,亦有種種不願面對和想起的事情,卻在此時此刻,被這樣的氣氛勾了出來。

人生太多無能為力之事,既然改變不了什麼,那就想辦法忘掉它們罷。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牧在路上邊走邊找尋酒家的所在,可惜人生地不熟,半天也未見蹤跡。

剛好路上有牧童趕著牛經過,杜牧趕忙上前去詢問,卻見那個牧童微笑著不說話,將手遙遙指向遠處的杏花村。

順著詩中的餘音,我們能想象到杜牧見到所想的答案之後,是怎樣的一番欣喜,在品嚐過美酒之後,又是怎樣的滿足。

酒酣意滿之後,即興揮灑,暢抒胸臆,將一份安然恬淡盡化作筆墨,蘊藏在字裡行間。

這就是杜牧,一個詩雅而情高,和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一個文深且意遠,在史書留名的文豪,讓觀者折服。




時值晚唐時期,盛世已然出現衰落之象,杜牧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繁華落幕的時代。

他的家庭是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是宰相,父親杜從鬱也是朝廷高官。可以說小時候的杜牧生活優渥,家境富足。

可惜,隨著年齡漸長,再加上他的父親去世,原本尚好的家況逐漸衰敗,他也不得不過上節衣縮食的生活。

在杜牧二十歲時,他已經是很有名氣的一位詩人了。但對於杜牧來說,文學修為之是愛好,他的理想更是要為國家作出一番貢獻。

一篇文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李德裕,杜牧

他博通經史,在治亂和軍事方面尤其有獨到的見解。在一次叛軍作亂之時,他向當時的宰相李德裕獻計,李德裕研究之後採用了他的計策,結果破虜俘敵大獲成功,由此可見他在軍事上的才能非常出眾。

可惜的是,當時的掌權者對他並不關注,並且由於各方面原因的影響,所以他的仕途頗為坎坷,自身所學的治國強軍的知識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會昌二年時,杜牧由比部員外郎調任成黃州刺史,由京官轉變成地方官,自然是屬於明升暗降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與當時朝堂之上激烈的“牛李黨爭”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李黨的主要人物是宰相李德裕,而李杜兩家是世交。既然兩家關係如此之好,那杜牧為何會被外放,遠離權力中心?這其中的問題就頗為耐人尋味了。

原來,當時的杜牧和“牛黨”的重要成員牛僧孺私交極好,兩人經常聚會探討時政詩文。這就為“李黨”所不喜。

再加上杜牧本身的性格低調處事、不拘小節,和李德裕的理念不合,這就更讓他不被“李黨”的人待見。

所以,在這兩重原因的影響之下,杜牧自然不可能順風順水的坐上官位。

後來,隨著宰相李德裕下臺,杜牧的政治生涯也出現了一絲曙光,新任的宰相周墀極為欣賞杜牧的才華,將他調入京城,幾經轉折之後位列吏部員外郎。

然而,此時的杜牧已經四十七歲了,他對於當時混亂的朝政痛心疾首,深感自己在朝中難以有所作為。

於是,他以京官俸祿太低,難以養家餬口為由,幾次上書請求外放。然而外放一年之後,他又被召回京城,任中書舍人之職。

在這段時間裡,杜牧重修了自家祖上的樊川別墅,經常在這裡以文會友,舉行宴會。就這樣閒散舒適的過了兩年之後,在宣宗大中六年間,杜牧因為身體病重,在冬天去世,一位壯志難酬的愛國文人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落幕了。

雖然仕途不順,志氣難抒,但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杜牧可謂碩果累累。

在他傳世的作品之中,詩、賦、散文等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和藝術價值。

他的文學理念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於作品的形式內容關係有著正確獨特的理解,再吸收、融合前人的長處,就形成了杜牧文章獨特的風采樣貌。

他的詩風格以辭藻清秀、情感起伏見長。對於他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分為詩歌散文兩個部分研究鑑賞。

一篇文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01

首先來看他的散文。

杜牧的散文之所以如此出眾,不外乎一下四個特點。

  • 第一,他的文章善於形象描寫,對於人物刻畫和事情敘述都極富真實感,文章讀起來鮮明生動、毫不枯燥
  • 第二,抒情和議論在文章中具體相結合起來,議論又抒情,使文章更能打動人心,既不是乏味的理念論述,也不是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
  • 第三,文章條理清晰、富有邏輯,以旁徵博引的典故進行論證分析,說理內容豐富。
  • 第四點,文章內容寓意深刻,筆鋒犀利直接,很清楚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以上這些特點,在他引以為豪的談兵論政的文章中尤為明顯。

比如著名的一篇《阿房宮賦》相信大家都有所聽聞。

在這篇賦中,作者從阿房宮的興建開始寫起,極力渲染阿房宮的宏偉豪華,如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等句,就描繪了阿房宮的壯麗。

隨後筆鋒一轉,開始寫秦人的驕奢揮霍,最後引出秦國滅亡的原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以此來告誡統治者王國的經驗教訓。縱觀全篇,將上述的所有特點都包含其中,怪的得能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

02

說完杜牧的文章,再來看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

他的詩可以分為古體詩、絕句、律詩

三個部分來研究。


一篇文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 首先來說他的古詩。

杜牧的古詩深受杜甫、韓愈詩的影響,而在此基礎上他又做出創新,將敘事、抒情、議論三者合為一體

,形成獨特的形式。

詩的風格氣魄緊健、詞句瘦俏,比較出名的又《李甘詩》《郡齋獨酌》《感懷詩》《杜秋娘詩》等,都是極其出色的代表作品。

除此之外,他的古體詩中更常見的是夾敘夾議,有時也用比喻等修辭手法。

總體而言,杜牧的古體詩顯得醇厚古樸、雄渾健朗,與當時晚唐詩風的格局狹小、氣節卑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顯得出類拔萃、卓爾不凡。

  • 在杜牧的詩歌作品中,律詩也是一絕。

他的律詩數量約一百六七十首,在其所有的詩作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他的律詩雄姿英發、峭健俊爽,其中“拗峭”的特點最為突出,歷來為各代詩評名人所稱道。

比如明代的楊慎雲就曾說過

“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

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五言律詩《》中就寫道

“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將梅花迎寒綻放的風姿優雅粲然描繪的生動形象。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風格,是因為當時的詩追求詞句華麗、韻音圓潤,杜牧害怕這樣的詩風會讓唐律逐漸衰落下去,於是自創了“豪宕波峭”一脈,來矯正這樣的弊端。

  • 與律詩數量相當的絕句,亦是杜牧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杜牧的絕句意境優美、議論深長、韻味雋永,可以將其特色概括為“遠韻遠神”,堪稱盛唐絕句的“嗣響

”。比如在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中就說道

“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於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

可見其評價之高。

例如他的《江南春絕句》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寫盡南朝風光和破落的蕭瑟之感,至今猶唱響耳邊。

他的絕句善於以小體詩描寫自然美景,語言精煉含蓄,情景交融,總體而言史識高絕、立意新奇、意境優美、別有妙趣。

一篇文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總體而言,杜牧的詩詞將傷春別愁和憂國憂民的遠大抱負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特徵,即以直達的語言具現生活中的美,別有高見,風格迥然。

他的文章則在吸收融合前人優點的基礎上又開創出獨特的表達方式,自成一體,形成獨特的風格,推動了散文的文體發展。

正因為這些解除的文學成就,所以杜牧在唐朝文壇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儘管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古文古詩已然成為了一個陶冶情操的手段,不復當初的輝煌。但是,我們的歷史和文明就來源於這些晦澀妙絕的古言古語之中,閒暇時不妨騰出一些時間,去細細的品味這些能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體會前人的高雅情操,品味人生的悲歡百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