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眼睛如何感悟中國鉅變?建國70週年盲人作家力作

生活是一顆長滿可能的樹

■ 戴小娟

沒有眼睛如何感悟中國鉅變?建國70週年盲人作家力作

生活是一顆長滿可能的樹


誰都不是一座孤島,遠離大陸,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上的一部分。

辦好所有的輟學手續,媽媽拉著我朝校園外走去。

廣播里正巧有人在朗讀我的一篇作文《血繭》,我咋咋呼呼地拉住我媽,開心的說:“媽,這是我寫的。”

“縱那繭中溫暖、安全、舒適,我也不願在那其中度過安寧卻懦弱的一生。若破繭需要付出血的代價,我不懼怕,我願接受痛苦的洗禮,也接受殘破的身體,只因我想看一眼這個世界,只因我也想煽動我的翅膀,飛翔起來……”

2013年,我因為視力急劇下降而不得不離開學校,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

那時候的我並不明白生活究竟是什麼,我像是從遷徙的鳥群中強硬剝離出來的一隻,因為突然失去了目的地,脫離大部隊,不知所措,在汪洋中迷失了方向。

找不到工作,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些什麼,我看不到自己對社會還能有什麼價值,我的未來灰暗一片。

居委會的阿姨瞭解到情況,建議我去辦一張殘疾證,我媽堅定拒絕:“我不想 我的女兒身份檔案中顯示她是一個殘疾人,她只是視力比平常人差一些而已。”

父母告訴我,你眼睛不好,肯定也找不到什麼好的工作,不如早點結婚,生個孩子,就在家裡好好照顧孩子,以後孩子長大了照顧你,就這樣安穩平凡地過完一生,這樣最好。

我已失去反駁的力量,畢竟他們都是為了我好,這似乎也是最好的一種選擇吧!唯一有問題的是,他們所描述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然而,我又有什麼能力去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我終於還是死在了汪洋裡,白骨累成了一座小小的孤島。

孤獨、不被理解、無力感如影隨形,我一度覺得自己就要被吞噬了。

我認命了,我就是這樣一個無用的人。

人一旦迷醉於自身的軟弱,便會自以為地軟弱下去,在眾人的目光中倒在街頭,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可笑,即使已經那麼低了,我依然不承認自己是一個殘疾人。

慶幸的是,深淵的深處,也依舊存在生命之泉,只要心中那顆種子還在,它終會破土成芽。

渾渾噩噩地度過兩三年,我重新拿起了書本。

從書中,我學會了思考與權衡,重建了勇氣與自我。

2017年,我來到親戚的店裡兼職做銷售,遇到了熱心腸的姚阿姨。

姚阿姨有一雙犀利的眼和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她瞭解了我的情況後,強烈建議我去辦一張殘疾證,並衣針見血地指出:“你對殘疾人有偏見,你覺得殘疾人什麼都不能做,所以你不想承認自己是一個殘疾人。但是如果你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你敢承認這一點,你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

“辦殘疾證不丟人,殘疾也不丟人,最丟人的是沒有自立更生的能力,視力不好聽起來是個好藉口,但那也不該是無所作為的理由。”

她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猶如巨錘砸在我的腦殼上,終於把那個蝸居在蠶繭中多年的我給震醒了。

我才驚覺自己陷入了一種怎樣的思維怪圈中。我內心中渴望可以獨立,但當面對現實的社會,又害怕踏出那一步,視力不好像是蠶絲重重包裹住我,讓我裹足不前。我只好紮在書海中,企圖從中得到什麼。

如果身體不在路上,那精神又能走多遠呢?不過是在自我世界中膨脹又膨脹罷了。

“我帶你去見個小姑娘。”姚阿姨的臉色難得的嚴肅。

我在姚阿姨家樓下見到了她口中的小姑娘。

是一個一瘸一拐的身影,每走一步,彷彿下一步就要跌倒。

她的一隻手蜷縮在胸前,隨著步伐僵硬地晃動著。

她披散著一頭長髮,面容白淨。

她走進了,笑著和姚阿姨打招呼:“姚阿姨,儂好啊!”

她的吐字並不清晰,彷彿喉嚨裡含著什麼東西。

她的笑容也並不完美,左嘴角上揚著,右邊卻有些僵硬。

我鼻子一酸,眼眶瞬間紅了,但是忍住沒有哭出來。

即使她在陰溝裡,卻始終仰望星空,於是,她的眼中也盛滿了整個璀璨的星空

姚阿姨告訴我,那女孩因為小時候的一場發燒導致半身肌肉萎縮,左手左腳跟沒有也沒什麼區別。她說話不太清楚,也不方便使用柺杖,經常摔跤。即使如此,她把大專讀了下來,自己去辦了殘疾證,找到一份銀行的工作,每日乘坐公交上下班,總是最早一個到,最晚一個走。自學了日語,做一點翻譯……

“我身邊有很多比她成就高的多的小姑娘,但我就最佩服她。因為她是殘疾人,就算不出去工作,她爸媽也有錢可以養她一輩子,但她沒有這麼做。”說到這裡,姚阿姨的眼圈也紅了。

而我則無言以對,自慚形穢。

只要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生活從不虧欠有力量的奮鬥。

“小娟,你一定要融入社會,你只有融入了社會,社會才會幫助你。”姚阿姨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2017年12月底,開始準備各種手續。

2018年4月,拿到了殘疾證。

我開始逐漸瞭解這個層遠遠避開的組織。

5月份,參加第一個殘疾人招聘會,看到了更多的夥伴們努力尋找工作。

幸運地認識了盲協主席,她給我講了身邊許多盲朋友的故事,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我介紹給你幾個公眾號和論壇,都是殘聯的朋友組織的。你多上去看看,你現在需要的不是普通人的經驗,而是跟你有著同樣問題的人的經驗,因為他們的經驗是你拿來就可以用的。這一點的思路你一定要改變。”

“包括技能培訓、職業招聘、國家政策,這些你都要自己去關注和爭取,我對你是很有信心的。”

當我們找到尋找組織的方法,才發現,它往往是近在咫尺的。

5月中旬,我參加了DIY創意班,和殘聯的朋友們一起學習烘焙、插花、奶茶,我很快就愛上了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負責人的細心周全,老師的耐心指導,志願者的無私幫助,還有一群身殘志堅的夥伴的相知相識,無一不讓我覺得滿足與感恩。

往往只能喟嘆一聲:“是我來晚了,還好,我還是來到了這裡。”

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識到,我在最好的時代裡,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帶給我們的能夠吃飽喝足的生活,還有社會中較完善的組織對於邊緣人積極地幫助。這一刻,那種孤獨與無力感終於離我而去了。

我終於明白,獨自一人不能溫暖,獨自一人也不能前行,終於明瞭,沒有人是汪洋的孤島。

“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我不知道我們這群人會不會在未來大有作為,但是我必將今天得到的所有饋贈,在未來,更多的回饋給社會。

畢竟,生活是一顆長滿可能的樹。

誰又知道,我們小小的翅膀,會不會在將來掀起一場龍捲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