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內容來源:2018年7月20日下午在奇點金服和TANG+的組織下,唐碩體驗創新諮詢(服務客戶包括小罐茶、招商銀行、平安集團、芝麻信用等)聯合創始人黃勝山在唐碩體驗創新諮詢中心進行了以“體驗思維,賦能企業的創新和增長”為主題的分享,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佈。

講者 | 黃勝山

封圖設計 | 泉十七 責編 | 嘉琪

第 2354 篇深度好文:5673 字 | 8 分鐘閱讀

完整筆記·產品運營

本文新鮮度:★★★★★+ 口感: 清蒸鱸魚

筆記君邀您,先思考:

  • 如何進行創新和增長?
  • 如何抓住用戶體驗思維?
  • 如何打破部門鴻溝?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從體驗的視角,如何賦能企業以實現創新和增長。

為什麼說創新和增長呢?因為只有創新才能產生差異,只有增長才能活下去,二者缺一不可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接下來我將分享4個觀點:

一、體驗思維:用戶體驗是CEO工程

什麼是用戶體驗?我接觸的很多企業,對用戶體驗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個問題有框架效益的,我們所定義的問題決定了我們最後會如何做這個事情。

互聯網公司的體驗是界面設計,網站怎麼樣等等。我們發現供應鏈本身、服務、產品都會影響體驗。

1.體驗,首先要以用戶為中心;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以汽車行業為例,客戶最開始如何接觸到我們,來我們網站、微信上了解到我們的品牌、產品;

到店之後有哪些服務人員,服務人員的服務內容是什麼,服務空間、服務流程如何設計,我們如何做接待、試駕、交車,這些東西如何傳達等等,都和體驗相關。

這些體系如何形成有效的整體?從用戶角度出發,敏感的目標用戶人群是中高端人群,受教育程度比較高,他們希望有自己空間,買車時不希望被銷售引導。

為了打動這些人,我們做了幾個工作:

首先,跟用戶接觸的主要人員是懂車的顧問,都瞭解車、瞭解生活,瞭解商業情景,這個車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今天不買就沒了”的讓用戶反感的方式。

第二,讓用戶覺得有控制感。在選車過程中讓用戶自己選擇,他可以分享給朋友、家人,自己會有決策感。給用戶一種專屬服務的感覺,一直到交車,這也是體驗的一部分。

2.產品和服務是體驗的基礎

我們要考慮的是:

我們希望打動什麼樣的人群,用什麼價值打動,以及用戶如何體驗這個價值?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比如購車,我們通過渠道觸點(線下店、人員、網站體驗、品牌內容、內容傳達以及員工的行為等等)來實現產品和服務的體驗。

為什麼說體驗是CEO工程?

“產品和服務”、“渠道和觸點”、“內容和傳達”、“員工和行為”,這四個模塊是企業中不同的部門負責的,可能沒有辦法讓客戶形成系統的整體體驗,這就需要我們進行體驗的融合,這也是我們工作的核心。

一定要克服企業“深井病”,打通部門鴻溝的限制,圍繞用戶形成組織關係把這個點(用戶體驗)串聯起來。

體驗跟企業的每一個組織、每一個部門都有關係,我們要站在用戶體驗的視角賦能這些部門,對產品進行融合。

比如服務部門,體驗營銷如何站在用戶視角進行創新,都是要打通的。

用戶體驗是戰略,是CEO工程。企業越做越大,存在的問題就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要確定這個點。

如果有企業想回去運用的話,可以嘗試做個體驗戰略模板,把體驗提升到戰略高度。

體驗戰略是一個長期的總體規劃,包括我們傳遞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們給客戶帶來什麼樣的體驗、情緒、感受,落到我們的渠道和觸點、產品與服務、員工和行為、內容傳達上,要各自用什麼樣的體驗原則。

3.如何打破部門鴻溝?

傳統的深井式組織架構,小團隊各自為政,互不關聯,只聽從最上面的領導者,層層傳遞信息和指令。

正如一口一口深井,我們很多人都如井底之蛙,盲目地重複著每天的工作。對信息的壟斷,是形成“深井病”的重要原因。

打破部門的鴻溝是需要工具幫助的,大部分企業不可能完全打破以前的組織結構關係,那該如何做呢?

我們有一個服務藍圖,前臺是線上和線下渠道,關鍵是後臺,後臺如何做,我們要在用戶接觸到我們的時候實現我們的目標。這就要求把後臺人員、技術等拆得很細,不然就有斷點。

但光有這樣的理念其實還不夠,就像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所說的“在舊世界,你投入了30%的時間來建立一個偉大的服務,70%的時間來吶喊。在新的世界裡,這反過來了。”

具體運用上,我將之稱為:

過去70%靠吶喊,30%靠產品和服務,現在是70%靠產品和服務,30%靠吶喊,產品和服務是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我們要把核心價值確認清楚。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大多數的企業會犯這樣的錯誤:覺得創意很好,但用戶不買單。

二、產品,源於科學的用戶洞察

1.如何做用戶研究?

用戶研究有沒有價值?當然有,並且非常重要。我遇到的大多數企業都認為用戶研究是需要的,但做了用戶研究之後發現完全沒有用,為什麼?

我們公司第一個地產項目是給某知名地產公司做的,對方找我們時已經找一家市場研究公司做了用戶研究的工作,大概得出這樣的結論:

60%的用戶喜歡精裝房,40%的用戶不喜歡,客戶需要更大的客廳,更大的衛生間等。

聽起來好像也有道理,但對於如何做產品創新,完全沒有意義和價值。通過觀察用戶的行為和差異,才能去考慮做什麼樣的產品。

你問用戶,你要香蕉還是蘋果?用戶要香蕉,但最後用戶把蘋果帶走了。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像福特曾說的:“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用戶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終會被用戶帶到錯誤的方向

我們是如何為某知名地產公司做用戶研究的呢?

我們當時到用戶家裡訪問,看他們家裡是什麼樣的,家裡有什麼人,他們是怎麼互動的,把這些都進行拍照保存,最後把圖片做成視頻剪輯。如此,就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用戶了。

通過訪問調研,站在邏輯和理性角度,我們當時把用戶分成四種用戶群:外來打拼族,生活享樂族,顏值比評家,生活理想家。

為什麼分成不同的類型?因為不瞭解不同類型的用戶,就沒有辦法進行分析。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通過觀察的方式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的,最後我們得出不同的設計概念,通過分析得出很多類似的創新思路。

2.我們如何從無到有打造信用產品和服務?

案例:芝麻信用產品和服務設計

2015年螞蟻金服成立了芝麻信用這個公司,2015年1月份螞蟻金服找到我們說要做芝麻信用的產品和服務,怎麼做,沒有競品也沒有標杆可以參考。所以跳出來看螞蟻金服用戶群,看可以分為哪些不同的用戶。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我們做了用戶畫像的分析,用戶可能有學習階段、公司階段、家庭階段不同的階段:學生會在哪些場景(上網、貸款、消費、考研、旅行、社交等)使用、家庭會在哪些場景(結婚、生子、買房等)使用,通過不同的階段(場景)去發現我們能有什麼機會可以去做。

當時我們給芝麻做的最核心的東西,是幫助它決定這個產品對用戶有什麼樣的價值。對於競爭行業來說,所有的競品都可以提供基礎價值,但對於一些創新的產品來說,如果價值不是很明顯,就會變成一個噱頭。

作為一個持久的商業、持久的服務,必須要有用戶的洞察。

通過用戶畫像分析可以看到用戶有哪些生活場景,對這些場景進行歸類,進而用芝麻信用分對用戶進行信用分層,最後芝麻信用App成為幫助用戶更好地利用“信用工具”獲取信用價值的管理工具。

用戶可以感知信用、提升信用以及利用信用(可感知、可提升、可利用),核心是可利用,用戶會因為“可感知”去持續使用這個平臺。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如何洞察用戶的價值觀、性格特徵、行為特徵?如何通過芝麻信用分享,洞察用戶的需求,然後做產品?再深入一點,我覺得,最高層的用戶體驗是情感的認同和共鳴。

我們不能再簡單地把目標用戶定義為“泛90後心態的目標用戶群”,不能再按照傳統的性別、年齡、收入的劃分方法對用戶進行劃分。

案例:8848(國內首款鈦金手機)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8848創始人做了很多產品,但包括互聯網人在內的很多人都鄙視8848,然而它卻是被收購後唯一一家盈利排名前三的子公司。

為什麼這麼多人鄙視它,它還能夠活得很好,還能夠這麼賺錢?核心在於8848的用戶群希望自己是不同科技的使用者,他們想傳遞的是一個我是成功人士,我跟你們用的不一樣,我是低調的,不需要和任何人對比。

筆記君注:2017年,8848是7億多的收入,7000多萬的利潤,一年只賣了10萬臺。市場顯示,8848的用戶主要是中年男人,他們買8848,是因為界面奢華;有加密的功能,中年男人很多是老闆,會覺得自己有很多私密的東西,不能讓別人動我的手機。還有關鍵是王石代言,身邊的老闆們都用8848,這是身份的象徵。

所以,最初最真實的體驗來自於對品牌、價值觀的認同,但真正做到這一點很難,需要洞察人性。

大家回去做的話,一定要有一個用戶畫像的模板,因為用戶畫像是我們對目標人群典型的描述。光知道用戶是什麼特徵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度的分析,那應該如何分析呢?

也可以畫一個用戶旅程模板,用戶有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後三個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場景下用戶的核心需求、核心痛點、典型行為方式是什麼樣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了。

以車為例,想要真正瞭解創新,就要通過用戶場景進行挖掘,有了用戶場景畫像以後,針對車的品牌以及購車後的階段創造場景,比如保養。

這是一個很小的場景,這種小場景下,用戶的行為、需求、痛點是什麼樣的,可以進行結構化的分析,可以思考有哪些場景和痛點可以做。

三、增長,源於經營用戶關係

做產品的都非常擅長做營銷,做引流,過去講的引流是AARRR(Acquisition獲取用戶;Activation,激活用戶;Retention,留存用戶;Revenue,獲取收入;Refer,分享)模型,都是砸錢投廣告,做得好會有10%的轉化率,偶爾非常幸運會有20%的轉化率。

這典型就是流量思維的東西,我通過引流到這裡,最終有一部分的轉化就OK了。過去,這樣的方式非常有效,因為過去的流量沒有那麼貴,而現在的流量非常貴,是越來越大的挑戰。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流量本身是一個現象,企業發展的核心是增長,而增長的本質是經營用戶關係,這個過程中用戶需要什麼,怎麼樣有針對性地去滿足、打動他們,這是要做的點。

如何實現從流量經濟到單客經濟的轉變,從過去經營產品到經營用戶的轉變?如何把過去的流量真正轉化,使其有價值地增長?

如何經營用戶和我們的關係呢?針對不同的用戶人群該怎麼做?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品牌體驗透明化,無論大小場景,都要透明化,這樣能讓用戶感受到我們。

想得再宏大、再遠大,也都要通過細節來實現,所以我們把用戶曲線拉高,用超用戶預期的體驗去打動用戶。

四、突破,源於穿透波峰體驗

波峰體驗是有創新性的,如何實現突破?

開始創新時,各個點都想傳達,結果鬍子眉毛一把抓,最後用戶根本不知道你想要傳的點究竟在哪裡。

2011年幫招行做的時候有一個現象,所有的銀行APP都醜,轉個賬都很麻煩,支付寶起來以後它們都非常有壓力。

我們幫招行做的時候,考慮的是怎樣讓招行跟支付寶抗衡一下,結果出來比現在所有銀行的APP都好用很多。

很多人有多家銀行的卡,怎樣讓招行的銀行卡成為用戶主要使用的卡?

我們把應用性作為自己的主打因素。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好看、好用是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核心價值;第三層次是情感共鳴。

對於銀行業來說,所有的APP都難用很醜。醜倒是其次的,難用是最煩的問題。

為什麼招行能夠成為金融創新的標杆?我們當時完整地貫徹“好用”這個目標來做,我們從2011年開始做, 1.0、2.0、3.0都是打極簡體驗,以客戶為中心。

如何以客戶為中心,如何因為不同人群而變?我清楚尖刀之後,圍繞這個尖刀做了三年的工作。

當時招行有好幾個登錄入口,對用戶來說很煩,要在裡面選;對於銀行來說,這些數據在不同的部門,要整合起來非常有難度。

因此,招行做了一個比較大的工作,花了一年的時間打通這些數據,核心的點是讓用戶登錄變得簡單

針對不同的用戶群,他們登錄後,看到的頁面是不一樣的:

對於一個大學生,或者是完全沒有什麼錢的人來說,他看到的就是多少錢、手機充值、彩票、信用卡之類的;

但對於有點錢的人來說就是看到賬戶總覽。

賬戶總覽現在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2012年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塊就是以用戶為核心場景的中心設計。我們當時做的這一塊叫做以每類用戶的場景為核心。

用戶看到賬戶總覽的賬面,可以看到有多少錢,可以轉賬,這看起來很簡單,正由於這些點組成了極簡金融,就是以每類的用戶核心場景下的核心需求為中心,用戶的點完全不一樣。

筆記君注:招商銀行2012年,首次將扁平化風格界面應用在app上,簡化了原來繁瑣的操作步驟,主打“好看簡單”,上線一個月為招行帶來了1億筆交易。緊接著市場上同質化產品頻出。招行馬上調整策略,從極其簡單的工具轉到綜合金融服務,目標群體是稍微富一點的中青年們,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我們想清楚尖刀是什麼,在很多細小的點上能夠打穿。

創業階段需要有更加尖刀性的東西,更加有穿透力的體驗去打透。

大家做的時候用情緒曲線模板去做,但情緒曲線模板可以做大的分析,也可以做小的。

用戶有不同的情緒曲線,如何達到用戶的接受程度,我們出發點是用不同的目標,用更高的服務去打動用戶。

用戶體驗,70%靠產品和服務

最後一個點,打造好體驗的禁忌是:

不要行“以客戶為中心”之名,做“以企業為中心”之事。

謝謝大家!

本文乾貨清單

1.用戶體驗是CEO工程

① 體驗,首先要以用戶為中心;

② 產品和服務是體驗的基礎;

③ 打破部門鴻溝。

2.產品源於科學的用戶洞察

① 進行用戶研究;

② 用戶畫像分析;

③ 用戶旅程模板。

3.增長源與經營用戶關係

① 流量是現象,企業要發展的核心是增長,增長的本質是經營用戶關係;

② 從流量經濟到單客經濟,從經營產品到經營用戶;

③ 品牌透明化,讓用戶感受到我們。

4.突破源於穿透波峰體驗

① 好看、好用是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核心價值,第三層次是情感共鳴;

② 系統提升要有自己的方法論,一般有四個階段,定位、規劃、設計、迭代;

③ 不要行“以客戶為中心”之名,做“以企業為中心”之事。

主辦方簡介——

奇點金服,企業金融服務提供商,專注為企業提供現金管理與增值服務,可提供現金管理、諮詢、方案設計、財務顧問等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