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慾綁架、囤積成癮、知識焦慮……你的人生需要做減法了

“為什麼我們總要研究怎樣得到越來越多的東西,而不能少擁有一點東西呢?”

——梭羅

1845年,美國作家梭羅用一把借來的斧頭,在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裡建起了一座小木屋,在這裡,他耕種、閱讀、與野獸為鄰,獨自進行了一場長達兩年的“生活實驗”,一邊過著靜謐的獨居生活,一邊探尋什麼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必需品。

他說:“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在梭羅看來,那些不會穿的鞋子、多餘的傘、沒有人住的房間……都是生活的累贅,是生命中沒有意義的部分。

在一次演講中,白巖松也曾說過:“我現在50歲,回頭看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要做減法。”

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想要的也越來越多,我們習慣了洋洋灑灑地羅列“人生清單”,學會了多線程工作,購物清單更是永遠填不滿的……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嗎?

01 為生活做減法——整理

今年雙十一,又是一次購物的狂歡。據數據統計,天貓當天成交額突破2684億,京東緊隨其後,達2044億。

每一天,我們都在購買更多的東西,很多時候,家,變成了堆放東西的地方。

東方衛視有一檔節目,名叫《夢想改造家》,和大多數家裝類節目一樣,這檔節目會邀請知名設計師為普通人的家進行裝修改造,參與改造的大多是難度較大的老舊住宅,改造前後效果驚人。

收房時,房屋主人往往驚喜於設計師的巧奪天工,節目也會在皆大歡喜中收場。

有一期,參與節目的是居住在北京南鑼鼓巷的胖大嬸一家。

胖大嬸家只有35平方米,房子供一家五口居住,狹小擁擠,雜物繁多,難見日光。

在接到改造任務後,設計師青山周平對房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重新裝修後的住宅,原木風格自然溫馨,收納功能強大,胖大神一家也對裝修效果非常滿意,其中最令人驚喜的是,設計師將公共院落裡的一處雜物間改造成了溫馨的多功能餐廳。

物慾綁架、囤積成癮、知識焦慮……你的人生需要做減法了

改造後的多功能餐廳

然而,當節目組對胖大嬸一家進行回訪時,看到的畫面卻令人驚詫。

改造後的餐廳外,依舊雜物如山。

物慾綁架、囤積成癮、知識焦慮……你的人生需要做減法了

當然,餐廳是衚衕內的公共區域,雜物如山並不是胖大嬸一家的問題。可是,為什麼當初天壤之別的改造效果,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變化如此之大呢?這些鄰里間積攢多年的雜物,真的還會有再次派上用場的一天嗎?

不妨先來看另一個問題——你相信彩票中大獎可以改變命運嗎?

乍一看,答案是肯定的,從天而降的百萬甚至千萬收益,一定可以讓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吧。許多中獎者也正是這樣做的,買房者有之,買車者有之……總之,就是不斷在為生活做加法,甚至將消費水平升級到了自身能力完全不及的地位。

可結果如何?

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彩票中獎者的破產率每年達75%,平均12位中獎者中,就有9位面臨破產危機。

就像改造後的房屋一樣,被“重塑”後的人生,依舊脆弱,甚至更加不堪一擊。

這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在能力、精力所及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為生活做加法。

物慾綁架、囤積成癮、知識焦慮……你的人生需要做減法了

只會為做加法的人,往往有三個特質:

第一, 沒有整理意識,對現狀缺乏認知。既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第二, 無法控制慾望。同樣是兩個希望減脂的人,一個嚴格控制飲食,另一個總是無法控制口腹之慾,最終結果顯而易見。無法控制慾望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外界影響,無法基於真實狀況對生活做選擇。

第三, 囤積成癮,不捨丟棄。換句話說,就是拒絕做減法。十年前的衣服,明明一次沒有穿過,卻依舊躺在衣櫃裡;過期的洗髮水,也許還能用來清洗雜物,便堆放在抽屜裡,不知道會存放多久;當遇到必需品打折時,恨不得買回足夠使用一輩子的數量……

不擅整理、重複購買、消費主義、慾望膨脹、囤積……都是一味做加法,不願做減法的表現。

如果購置的物品無法為我們所用,就會變成生活的負累,不過是佔用空間的一堆廢品而已。而家,從來不是儲物間,而是努力一天後,放鬆和休息的地方。

擅做減法,才能收回對生活的掌控權,留下有價值的,丟棄無意義的,讓物品有序地為我們服務,而不做物質的奴隸。

物慾綁架、囤積成癮、知識焦慮……你的人生需要做減法了

02 為知識做減法——篩選

打開手機、電腦、硬盤……你的文件夾裡有多少G的學習資料?

它們,被打開過嗎?

買書、購課也是一樣的道理,多少人: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為什麼我們總是樂此不疲地囤積知識呢?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存在一定得欺騙性。當我們下載過資料、購買了圖書、報名了課程後,大腦就會自動默認我們已經“擁有”了這些東西,從而失去學習的緊迫感。

這就是“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要知道,藏書不等於讀書;擁有資料、圖書和課程,並不等於擁有知識、技能和能力。

當我們打開文件夾,看到幾千G的電子書和資料時,反而無從下手,由知識囤積,變為知識焦慮。

不如來算一筆賬。

假設一個普通人一週讀一本書,一年就是52本,十年520本。這樣的閱讀速度已然難得,還不包括音視頻等內容佔據的業餘時間。可是,多少人的電子設備中,已經儲存了遠多於可供一生時間閱讀、學習的資料呢?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習慣了收集和存儲,卻忽略了篩選和分析。

篩選,就是為知識做減法。

物慾綁架、囤積成癮、知識焦慮……你的人生需要做減法了

03 為夢想做減法——聚焦

又近年末,回顧2019年,年初定下的年度計劃實現了嗎?夢想清單上又被劃掉了幾條呢?

朋友圈裡有一張很火的圖片,是一份手寫的年度計劃清單,年份一欄最初是2015年,後來被劃掉改成2016年,再後來又被改成2017年……每一年都在計劃,每一天都不曾達成計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通過觀察大家的年計劃,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人的計劃其實是相同的。

減重達到XXX斤;去XXX地旅遊;學會畫畫;學會攝影;學會烘焙;讀書XXX本;看電影XXX部;看展覽XXX次……

沒有考慮擅長領域,也沒有考慮自身情況,或許是受到“斜槓青年”的鼓舞,閱讀、電影、畫畫、烘焙……成了標配式的夢想。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計劃,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

一項技能,從入門到專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大量刻意練習。我們一天只有24小時,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作為普通人,根本無法在一年時間內,完成數項從零到一的突破,更別提專業、精通了。

時間花在哪裡,哪裡才會開花。如果觀察生活就會發現,在專業領域上有所成就的人,往往先做到了足夠聚焦,然後才在此基礎上,慢慢拓展自己的技能樹。

聚焦,就是為計劃做減法,砍掉無關緊要的旁支,將主要時間、精力專注在一條線上。

2001年,美國人Casey Neistat第一次用攝像機記錄下了自己的一天,熱愛電影的他,從此開始不間斷地通過視頻記錄生活,並且在網絡上發佈。

這個世界上拍攝視頻、內容創作的人太多了,但從每天早上五點開始,把一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視頻創作上,並且數十年如一日的人,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Casey Neistat就是這樣做的。從2001年到201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一做就是19年。

物慾綁架、囤積成癮、知識焦慮……你的人生需要做減法了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如今,Casey已經被視為vlog教父,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十億,是視頻網站Youtube上名副其實的頂級網紅。

有人問他拍攝訣竅,Casey只說了一句話:“你只需要一直堅持下去,頻繁產出就行了。”

同樣是2001年,當時,在央視擔任記者的白巖松,正處於事業上升期,並被破格提升為高級記者,體育、娛樂、製片人……那時的他,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嘗試。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被掌聲環繞的白巖松,突然辭掉了三個欄目製片人的工作,整整一年沒有出鏡,讓自己徹底停了下來。

“我突然覺得一切都不太對勁了,我自己問自己,你究竟要做什麼,哪些東西要拋掉。”談到當時的抉擇時,白巖松說。

在為自己的30時做了一次減法後,白巖松發現,自己最想做的還是新聞,也最該做新聞。

聚焦,就是為夢想做減法,集中最核心的精力,在自己最有天賦也最熱愛的那條路上深耕。

寧願一年只做一件事,也不要一年想要做十件事,卻一無所成。

這是做減法的魅力。

去繁化簡,是面對生命的態度,也是選擇的能力,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只有懂得做減法的人,才會珍惜取捨後留下的一切。

小到物品,大到夢想,至簡至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