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大劇上新了!
以北宋仁宗為主要時代背景的電視劇《清平樂》近日正式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
該劇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後改名《清平樂》。
就目前來說,劇情前期有點緩慢。
不過,除了劇情外,演員優秀的表演,服裝道具、場景佈置、燈光運用都一等一的。
尤其,服、化、道,亮點很多!
比如,這套宋代皇帝公服、帽冠:
▼
這款宋代皇后朝服、帽冠和妝容:
▼
還有劇中太后所穿服飾:
▼
據說,借鑑了北宋太后劉娥(真宗皇后即仁宗朝太后)的畫像。
服化道方面,“神還原”處還有很多,不一一細說。
說一下這部劇主要人物——宋仁宋:趙禎。
歷來國產電視劇中演繹帝王將相的不在少數,《清平樂》這部劇破天荒的卻以宋仁宗一生為線,很讓人詫異、驚喜。
去年,《長安十二時辰》讓大家夢迴大唐,唐朝火了一把。
▼
大唐雖然美,但小編覺得宋代絕對值得大書特書,而宋仁宗和他的時代尤其適合。
宋仁宗,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對於這位皇帝估計很多人對不上號,幾乎沒有存在感。不過,若提到“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是不是有印象了?
不錯,那位“太子”就是仁宗皇帝。
宋仁宗在位42年,從表面看,他是一個無所作為的皇帝,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加上性格有些優柔寡斷,大事自己不做主,而是交給宰執們去處理,為人低調到好像不是一個皇帝。
但就在這碌碌無為中,中國社會繁榮的時代卻悄然來臨。
也就是在他的時代,人才輩出,一大批青史留名的人物連續登上政治舞臺:范仲淹、歐陽修、包拯、司馬光、王安石、蘇軾、蘇轍、程顥、韓琦、晏殊、富弼……一朝名士滿天星。
當時,“以天下為己任”是官僚士大夫的共同理想。
他們認為治理天下是自己的責任,信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
如同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所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宋代士大夫精神的一個標杆。
為什麼宋代官員會有這種思想?其實,這同宋代帝王治國基本方針有關。
在宋代,歷代帝王治國的基本方針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真宗時期,他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至大,人君何由獨治也?”
那,由誰和他一起"治"呢?士大夫。
這個士大夫,即指以宰相為領袖的文官集團。
也就是說,宋代君臣之間已經形成了共識——“皇帝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要從中國古代官僚體制中找答案。
我國古代社會是獨裁的專制社會,政體結構是金字塔形,獨裁者皇帝在金字塔尖。而塔尖的皇帝怎麼管理國家?皇帝一個人,就算三頭六臂、日理萬機也是管不過來,他一定會依靠一些政治勢力共同治理國家。
古往今來,一般皇帝共利用過以下幾種勢力:
首先,宦官。
歷史上,從先秦的宦官一直到清代宦官,參政的都非常厲害。
宦官,他是皇帝身邊的人。
有的甚至從小同皇帝一起長大,一起吃飯、穿衣、玩遊戲,他們是家奴,他們同皇帝的關係非常之密切。
皇帝也十分信任他們。
但是,如果某一皇帝腦子不太清醒,這個權力就很容易過渡到宦官手裡。歷史上宦官亂權的例子數不勝數。
再有,后妃。
后妃,這大概算是“枕邊風”的力量了。
后妃在一種情況下還會變得格外厲害,那就是——當幼帝初登帝位時。
還是小孩子的皇帝自然不能處理政事,母親或祖母順理成章的垂簾聽政,這時權力全部被后妃拿走,身在宮廷的后妃為建立更牢固的外部聯繫,一定會用到外戚形成外戚集團。
當然,還有一種:皇帝不信任其他人,只信自家人,形成宗室。比如,漢代就曾定下此規則,不過後來景帝、武帝時期把異性王陸續消滅,所剷除的正是宗室。
除了宦官、后妃、宗室,還有兩個——文官集團和武將。
宋代之前,其實,上述幾種政治勢力各有表現。
最終,宋代的統治者選擇了文官集團,這也註定了宋代終將成為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
同樣,宋代也是一個“以史為鑑”意識特別強的朝代。
這個時代曾出過一部大著作:《資治通鑑》。
這部書最早是寫給皇帝看的。“以史為鑑”距離宋代皇帝最近的一面鏡子肯定是——唐朝歷史。
我們看一下,在唐朝,宦官、后妃(宗室)、武將、文官集團這些政治勢力分別發揮了哪些作用?
唐中後期,基本上都是宦官專政。特別到了唐朝後期,當時由四個宦官掌控國家大政,兩個宦官掌管軍務、行政,國家大權全在宦官的掌握之中,後來,連皇帝的廢立都要靠宦官來決定。
唐朝的滅亡,宦官難辭其咎。
而後妃呢?唐朝武則天時期可是連國家都變了。
宗室更可怕,唐朝幾次宮廷政變都是兄弟父子相殘。歷史上,宗室亂政數不勝數,漢代“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代朱棣奪了侄兒的權……
其實,宗室同姓、同源,給足了發展空間後具備奪天下的合法性才是最可怕的一種勢力。
武將,更不用說危險性係數太高,高到歷朝歷代都小心防範。遠的不說,唐朝的藩鎮割據就是其滅亡的罪魁禍首!
大概宋代皇帝捋了一下幾種政治勢力後發現只有文官還可以,以史為鑑,得出結論:靠文官。於是,做出一個重大決策——“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當然,這可不僅僅是猜測。
翻開宋史你會發現,宋代皇帝對各種勢力打壓的非常嚴厲,打壓到最後只剩下文官一枝獨秀。
既然制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那麼,宋代朝堂治理有何不同?最直觀的就是“以內統外”到“以外統內”轉變。
在宋代以前治理國家基本秉持一個原則:以內統外。
中國封建王朝,朝堂一般分內廷和外朝。內廷,以皇帝為中心私人隨從組成的機構,外朝以宰相帶領的政府團隊。
外朝的政府小團隊當然也要聽皇帝的命令,而皇帝宮廷私人小班子會主持朝政,這叫“以內統外”。(皇帝私人小班子其實就是他身邊私人秘書、打雜的,宦官即是其中之一。)
錢穆先生有一本書叫《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如果翻看歷代宰相制度會知道,中國宰相制度有一種制度叫三省制度: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這三個省原本都是皇帝私人秘書班底,但等到這個班子成為宰相機構後,皇帝又有新的私人秘書班子。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現象:
往往皇帝新的私人秘書權利膨脹後就把宰相的權力奪過來,相權被架空,宰相就變成個榮譽稱號,而皇帝私人秘書成了真正的宰相。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秘書現象”,也是“以內統外”必然造成的現象。
到了宋代。
這一現象改正過來了,真正做到了“以外統內”。外朝的一些建議或朝令,內廷也得聽。
舉個例子。
北宋嘉佑年間,晚年的宋仁宗趙禎體弱多病,常常病的暈倒。帝王病重最容易發生宮廷政變,身處深宮的皇帝與外面大臣不易見面,一旦宦官、后妃操縱極易出現新聖旨引發宮廷政變。
仁宗病重時,時任宰相文彥博堅持到內廷看病況,並對阻攔的宦官說,宰相怎可一日不見天子?我們必須每天見到皇帝。而且一看仁宗病的昏迷隨時可能去世,就讓宦官在宮廷裡找個房子和一群臣子時時守著。
這就是宋代文官治理中“以外統內”的制度起了作用。
當然,出現這種局面也和統治者的仁慈和寬容密不可分。
仁宗朝由此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值得懷念的時代之一。
所以,在他死的那年才會那麼多民眾為之慟哭,懷念。
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趙禎逝世。
當死訊傳入西京洛陽,城中軍民婦孺,都向著東方號泣,燒紙的煙塵遮住了太陽的光輝。而汴京城裡,整個京師自發罷市悼念,數日不絕,乞丐小兒都在大內前,邊哭邊燒紙錢。
即便在敵國,也為之痛哭。
據說,他的死訊傳到了遼國,使者報信的一路上,老百姓無不聚在一起哭泣,遼國在位的皇帝是遼道宗,當他聽到了消息,也大哭著抓住使者的手感慨說:“四十二年不識兵矣!”
這些人之所以痛哭,不僅僅是為了一個人的死亡,更是在悼念一個時代。
為人君,止於仁!
一個“仁”字,詮釋了他的時代。
回過頭來,君仁,臣會怎樣呢?臣忠。
宋代文官基本上做到了對朝廷的絕對忠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標杆,“以天下為己任”的共同理想是宋代士大夫的一生追求。
當然,帝王只有“仁”不行,還要有好的制度。宋代《宰輔表》列出宋朝宰相133名,科舉出身的高達123名,佔92%。
換句話說,宋代的高幹集團或者說宋代的文官集團主體是科舉出身。宋代皇帝就是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官員隊伍結構,建立官員對朝廷、皇帝的絕對忠誠。
那麼,士大夫為主的文官集團權力大了會不會與朝廷離心?宋代科舉制度如何做到讓文官對朝廷忠誠?
下篇,追劇的同時,給大家說說這個。
本文參考:《士大夫的理想時代:宋》、《宋仁宗:共治時代》、《汴京之圍》等
閱讀更多 文博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