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九世紀晚期建立基輔羅斯。13世紀上半葉,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附庸。在反抗蒙古統治的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到15世紀晚期,終於統一了俄國。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後,正式採用“沙皇”的稱號,他就是伊凡雷帝。最後在他和他的後繼者的帶領下,開始了長時間大規模的擴張。短期內越過了烏拉爾山和烏拉爾河,越過了歐亞分界線,進入到亞洲,把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全部拿下。雅克薩之戰就是俄國的擴張與中國發生的矛盾和衝突。俄國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他一旦動員起來參與到戰爭當中,其威力也往往令人瞠目結舌。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俄國勉強混上了一個歐陸強國的身份。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但是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農奴制盛行,是一個封閉落後的國家,農業和手工工場裡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的發展極其緩慢。1682年彼得一世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彼得一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後面貌,實現富國強兵。1697年,他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彼得大帝不是以沙皇身份進行外交訪問,而是喬裝打扮深入到西歐的手工工廠、造船廠、農業作坊,他甚至親自去打工,獲得第一手經驗。最後他把西歐先進的元素帶回沙皇俄國,開始彼得一世的改革。政治上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軍事上,他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經濟上,鼓勵興辦手工工場,准許工廠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文化教育上,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生活習俗上,提倡西方的禮節服飾與生活方式。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通過改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1700至1721年,俄國打敗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並在這個過程中營建了新首都——聖彼得堡。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彼得一世改革使得俄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因素。彼得一世改革被認為是沙俄全面走向近代化的開端。1804年,俄國擁有16名以上工人的手工工場1200家,50年代後期增加到2800家。19世紀30年代末俄國開始工業革命,1858年,莫斯科一省有158臺蒸汽機,1860年工人達到86萬人。此後,沙俄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歐洲任何國際政治問題,沒有俄國的干涉,都無法解決。俄羅斯帝國也被稱為“歐洲憲兵”。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俄國曾是反法同盟的成員,在鎮壓拿破崙進攻的過程中,1812年俄國把拿破崙耗的精疲力盡,拿破崙開始走向衰敗。俄國在反法同盟中扮演著關鍵先生的角色。打敗法國以後,這支俄國軍隊凱旋而歸。西歐極度的繁華和文明的程度讓接受過比較好教育的貴族和軍官們心儀不已。他們知道俄國近代化的最大阻礙一個是政治上的沙皇專制,一個是經濟上的農奴制度。這些人曾經發動革命,後人稱之為12月黨人起義。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12月黨人起義最後被殘酷鎮壓。12月黨人不是一個有組織有計劃的團體。他們就是一批到過歐洲開闊眼界想辦法變革俄國的一批愛國青年。這些人主要分為兩派,其中激進派,認為俄國應當實行共和制,保守派主張俄國應該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也就是說,12月黨人主張改變俄國的政治制度,俄國的沙皇專制必須被廢除,用這種方式捍衛人民的權利。起義失敗後,大部分人受到迫害。一部分人被殺,一部分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苦寒之地。歷史上曾經有一批非常著名的12月黨人的妻子們。他們本身是貴族的女子,但是大多數12月黨人的妻子捨去在莫斯科的地位和財富,跟著丈夫去了西伯利亞。那種忠貞的愛情,留名青史。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12月黨人體現出俄國民間的反抗意識。後來還有些知識分子,例如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這些人都曾提出廢除農奴制,改變俄國政治上的專制制度。這些思潮的形成表明俄國有了改革的基礎。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俄國改革的導火索就是1853到1857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這樣的國家,對內實行嚴酷的專制統治,對外具有侵略擴張的特性。海外戰爭的勝利是沙皇維繫專制統治的必要條件。克里米亞戰爭本來是俄羅斯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奧斯曼土耳其在19世紀時已經徹底淪落。沙皇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計劃從土耳其拿走一個不凍港,同時可以增加沙皇的光榮。沒想到奧斯曼土耳其得到英國、法國的支持。英國法國與土耳其有一個軍事同盟。他們不願看到俄國掌握黑海的制海權。如果是俄國在黑海有了永久的基地,並控制了土耳其海峽,他可以隨時進出地中海,這樣就威脅到英國的利益。英國要創建海上霸權,要建立以英國為中心連接北非、歐洲,地中海必須置於英國的掌控之下。法國也不能容忍地中海有俄國人染指,法國在北非有大片的殖民地。所以英法下決心與俄國一戰。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克里米亞戰爭俄國被打出了原形。一些材料顯示,俄國與英法作戰的感覺與大清國差不多。俄國的槍射程200碼,英國的槍射程1000碼,遠超俄國。英法用蒸汽動力的輪船運兵,從本土運兵過來大概需要兩到三週。俄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馬車徒步等等,運兵過來大概要三個月。1855年塞瓦斯托波爾被英法拿下。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亞歷山大二世繼位。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這場戰爭的慘敗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的落後,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1850年~1861年,俄國農民起義多達591次。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沙皇政府開始醞釀新的改革方案。亞歷山大二世說,“與其等著農奴自下而上的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的解放農奴。”亞歷山大二世利用報紙來傳播改革的理念。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開始改革。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改革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廢除農奴制。沙皇專制暫時還不能動,於是從經濟入手廢除農奴制。農奴有了人生自由。這意味著農奴主不能再隨意買賣、處置、殺害農奴,農奴獲得一定的權利和保障。農奴可以改變身份,可以隨意選擇職業,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在獲得自由的同時,農奴還可以通過贖買的方式獲得一塊土地,土地的總價在當時值9億盧布,農奴用高於地價2至3倍的價格贖買,最後沙皇政府拿到20億盧布。這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政治上沙皇堅持封建專制,但是做了一些微調。學習西方代議制的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中央仍然是沙皇專治,但是地方獲得了一定的民主權利。地方這些機構由民主選舉產生,在衛生、教育、經濟領域發揮作用。行政和軍事事務由中央控制。這使俄國地方民主化改造非常不徹底。司法審判制度方面,廢除按照等級審判的制度,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進行審理。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進行公開審判,實現了平等。但是農村還是比較差的,這說明俄國在政治上沒有過渡到近代國家。

從彈丸之地到“傻大”帝國,俄羅斯是如何“發家”的?

總之,俄國的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勞動力,廣闊的國內市場,資本以及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建立了相應的司法體系,加快了俄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從此,俄國開始從農奴制時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並在改革後逐漸確立資本主義制度。但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餘,農奴生活仍沒有本質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