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報看電商三國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隨著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先後發佈了最新一個季度的財報,是時候對比下他們的數據,從中尋找中國電商市場的趨向和動態競爭趨勢。

業務指標和估值比較

營收方面,4季度京東以1706.8億高居榜首,其次是阿里巴巴1615億元,拼多多為108億元,京東的營收高於阿里巴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會將自營商品的交易額計入收入中,而京東自營商品收入佔比高於阿里巴巴,拼多多則幾乎沒有自營商品營收。

從財報看電商三國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交易額是衡量一個電商公司實力的重要指標,年度交易額來看,阿里巴巴約是京東的3.5倍,拼多多的7倍。


運營利潤方面,阿里巴巴的運營利潤頗為豐厚,為396億元,而京東為5.3億元,拼多多則仍在虧本補貼用戶。


年度買家數,阿里巴巴為驚人的7億人,京東為3.6億人,拼多多為5.8億人,在增速上,拼多多顯然增長很快。


在人均花費上面,阿里巴巴的用戶無疑花錢最高,近1萬元,京東為5761元,拼多多為1720元。

從財報看電商三國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注:大部分數據來自各公司財報,其中部分數據來自估計,比如阿里巴巴的交易額數

市場也對這三家公司給出不一樣的市值,阿里巴巴市值高達5204億美元,京東為581億美元,拼多多為392億美元。阿里巴巴無論是營收、利潤還是買家數量均領先同業,卻仍有不錯的增長,加上雲計算、娛樂等業務方面的強力佈局,市場給予這樣的市值並不為過。


京東在三家之中則算中規中矩,增速位於中間,開始盈利,用戶重新實現增長,市值581億美元。


拼多多是三家之中用戶、營收和交易額增長最快的,但其用戶購買力相對較弱,因為對用戶大量補貼,用戶雖然高速增長,市場卻也抱有疑慮,估值為392億美元,作為最受爭議的電商企業,也算實至名歸。


中國電商市場猶如海洋,養得起阿里這頭鯨魚,也可以為拼多多這樣的鯊魚提供高速增長空間

根據商務部,2019年中國社會零售總額增長8%至41萬億元,消費佔中國經濟增長的58%,佔GDP增長的3.5個百分點。中國實物商品線上零售額為8.5萬億元,同比增長19.5%。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驅動力,在線零售是消費增長的引擎。


從上面這個數據可以看到中國消費市場的龐大,線上化的趨勢推動下,網絡購物仍然有較快的增長。2019年整個線上實物交易額就淨增1.4萬億元,如此之大的增幅可以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提供繼續增長的蛋糕,以拼多多為例,其2019年GMV比2018年增長0.5351億,也就是說它無需搶別人的飯碗就仍然能夠實現較快增長,而且還有僅1萬億的可供京東和阿里巴巴繼續增長。

從財報看電商三國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正如上面這張來自京東的圖片所示,中國線上零售市場仍在快速增長。


阿里巴巴
管理學教科書上的優質公司典範

先來看看阿里巴巴,如果夥伴們看過管理學的書籍,應該對波士頓矩陣分析公司業務前景有印象,下面用這個圖幫你回憶一下:

從財報看電商三國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顯然你把阿里巴巴的業務放在這個棋盤上的話,你會發現阿里巴巴的業務佈局可謂是夢幻之隊的組合。有中國電商業務這麼強勁的現金牛業務,且這個業務增速並不低;有云計算、叮叮這樣的明星業務,它的增速要比電商快很多,且已經貢獻較大的收入。當然也有諸如國際電商、本地生活這些需求增長不多,但並不明朗的業務;以及因為競爭激烈很難有好的盈利水平,但能夠帶來流量的媒體娛樂業務。

從財報看電商三國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從阿里巴巴的業務版圖和業務成績中,可以看到這是一傢俱有很強戰略遠見、相對較高的執行力,管理治理架構優秀的公司,否則是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業務版圖的。


從這個版圖中可以看到阿里巴巴不僅是想讓天下不再有難做的生意,它還想把天下的錢都賺了。電商領域是拳打京東、拼多多,並且走出國門想跟亞馬遜一爭高下;雲計算領域則遙遙領先於騰訊;本地生活領域奮力追趕,調動兵力壓制美團。


這種集團型多業務的公司顯得很強大,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垂直細分領域總會有人因為更加專注從而脫穎而出。回憶過去那些大企業的經歷,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京東
品質自營電商也搞下沉

2018-2019年的時候,京東算是最艱難的公司了,然而最近發佈的財報也算是把公司的陰霾一掃而光。用戶重獲增長了,利潤也好轉了,疫情期間,京東物流的表現也受到了認可,京東迎來市場口碑向好的時代。如下圖所示,數據不再贅述。

從財報看電商三國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觀察中國電商企業的發展歷程,你會發現輕模式的公司會把業務做重,重模式的公司也會變輕。前者是阿里巴巴,無疑也在加強自營和供應鏈和物流的能力;後者就是京東,在把平臺流量和物流能力開放後,也向阿里巴巴的平臺模式邁進,從而在廣告和服務營收中賺取到相對較好的利潤。


這些都讓人想起科斯的企業交易成本理論,當內部交易成本低時企業傾向於擴張,當內部交易成本高時,企業傾向於收縮,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解決。


除了第三方賣家的開放戰略、物流服務的效能釋放外,京東在用戶增長上也迎來了好的時候。一方面自然是所謂的下沉,針對這些價格敏感的用戶提供有吸引力的產品,以及有效的增長策略的拉動;另一方面自然是乾爹騰訊的大力支持,給京東在流量入口上更大的傾斜。拼多多本來也算騰訊的小弟,但拼多多的勢頭旺盛之下,老大哥也不得不擔心其心必異,所以京東得到了更多的扶持,這些內部或外部的因素都驅動了京東用戶的增長。


拼多多
年輕奔跑的步伐並未因此停息

相對於老公司,新公司總是充滿朝氣的,拼多多毫無疑問就是一家充滿朝氣的公司。交易額突破了萬億元,4季度營收過百億,馬上就有6億都在買東西的平臺了。


過萬億的GMV,6億人在用,這樣的數據已經不能質疑這種現象只是偶然了,畢竟如果沒有內生增長,要維持著這樣的數據需要耗費企業極大的能力。

從財報看電商三國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對於廣受爭議的百億補貼,拼多多的營銷費用確實很高,但因為收入起來了,所以拼多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堅持下去的。試想一下,一個曾經被網友貼上標籤為“便宜沒好貨”的平臺,用戶在拼多多上卻買到了便宜的好貨,這種反差造成的嗨感是京東和阿里巴巴都無法交付的,於是我觀察到身邊不少高消費能力的白領開始對拼多多是熱衷不已。儘管拼多多已經不再公佈城市等級的數據,但可以猜測拼多多的高線城市數據應該不差,並沒有因為二選一等諸多壓制而放下成長的步伐。


總結

對比這三家公司,有些投資者毫無疑問會有選擇恐懼症,可以選擇all buy in,也可以選擇符合自己氣質的公司。總體來看:

  • 阿里巴巴:不止於電商的龐然大物
  • 京東:電商重模式下的效率盤活和增長
  • 拼多多:快速奔跑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