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什麼意思?

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古代社會所留下來的傳統,在經過近現代文明的衝擊後,早已蕩然無存了。因此很多過去流傳下來的俗語,在當代不被理解。比如“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在我國古代,家中的老人或者長輩有著絕對的權威,如同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俗話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什麼意思?

而古代家庭往往熱衷多生,多子女家庭的特點之一就是,作為老人很難做到公允處理,甚至還會對子女產生不同程度的好惡。而子女之間,往往也會因為待遇不同而互相產生隔閡。更為甚者,很多子女為了爭奪父母的厚待,而走上邪路。教育學家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過於世故的小孩,長大後往往沒什麼出息,原因之一在於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意識到成人世界的好惡,從而將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討大人歡心,揣摩大人心思上。

俗話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什麼意思?

結果長大進入社會後,才發現原本所掌握的東西,在沒有實力的情況下,一點用處都沒有。在古代社會也是如此。老人對某個孩子進行偏袒,而某個孩子受到厚待以後,就會有意識地維持這種厚待,從而走上前文說的邪路,最終成年後才發現自己除了會在小孩視角上揣摩大人之外,其餘的乏善可陳。春秋時代,有過這樣的往事,算是這種情況的典型。

俗話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什麼意思?

春秋時代,鄭國國君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後來的鄭莊公,另外一個則是共叔段。武公的夫人喜歡共叔段,對鄭莊公極力打壓,甚至多次遊說鄭武公,讓共叔段來繼承自己的爵位。當時是東周初年,雖然周天子已經遠非西周時代那麼顯赫,中國也進入了“禮崩樂壞”的時代。

俗話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什麼意思?

但鄭武公依舊覺得嫡長子繼承製不能動搖:最起碼鄭武公自己沒勇氣挑戰這個制度,因此,頂住了武公夫人的壓力,堅持讓鄭莊公做自己的繼承人。鄭莊公做了國君後,武公夫人還是不死心。一方面逼迫鄭莊公將好的封地分封給共叔段,另一方面則勾結共叔段暗地裡積蓄力量,準備謀害鄭莊公,來個弒君奪位。

俗話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什麼意思?

鄭莊公在武公夫人多年打壓下,早已經練就了一身治國理政方面的硬功夫,諸侯之間的陰謀詭計,諸侯和天子之間的討價還價,鄭莊公早已輕車熟路,而共叔段則因為武公夫人多年的偏袒,逐步淪為一個巨嬰、一個“媽寶男”,可想而知,共叔段對鄭莊公搞政變,簡直是自不量力。最終,武公夫人指使共叔段搞出來的政變非但沒為共叔段奪來江山,反而給了鄭莊公誅殺亂臣賊子的口實。可以說,共叔段之死,武公夫人要佔主要責任,這也是“向誰誰家窮”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