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十“先驅”(國家命運•洋務運動•連載30)

先解釋個小BUG,本文的標題本來是“洋務運動中的十個DY”,但考慮到平臺的人工智能會屏蔽“DY”這種詞彙。所以改成這個有些不倫不類的“先驅”,望見諒。

再說個小問題,甲午之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定性為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我本人對此有保留意見,所以,在這10個小話題的選擇上並沒有嚴格按照1895年2月為時間限制。

1-首條自建鐵路

眾所周知,中國大地上的第一條鐵路是英國人杜蘭德,於同治四年七月(1865年8月)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的一條只有幾百米長的展示型鐵路——“德小鐵路”,因其起自宣武門,終至菜市口,又被稱為“宣菜路”。後因“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致大變”,最終“經步軍統領衙門,飭令拆卸”。(見《清代野史·春冰室野乘·鐵路輸入中國之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383頁)

中國首條經營性鐵路是1874年英商修築的,從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滬上人稱為“鐵馬路”。1875年通車,車名“先鋒號”(Pioneer),每天往返6次,獲利頗豐。

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首條鐵路是京張鐵路。這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就講過。

我們今天聊的,是中國第一條自行建造,但非自行設計的鐵路——唐胥鐵路。

洋務運動十“先驅”(國家命運•洋務運動•連載30)

唐山南站是中國首座火車站

開平礦務局是洋務運動中興辦的重要洋務企業,主要出產煤炭。為將出產的煤炭迅速外運,礦務局總辦唐廷樞計劃開挖一條由唐山煤井至蘆臺的運河,連接已有的薊運河,利用水路運煤出海。這條線路中,胥各莊至蘆臺的70裡地段較為平坦,適於挖掘河道;而唐山至胥各莊間一段長約20裡的地段,卻由於地勢較高,地質堅硬而無法開挖運河。於是,修築鐵路便成為選擇。這就是“唐(山)胥(各莊)鐵路”的由來。

唐胥鐵路的設計師是英國人克勞德·威廉·金達 (C.W.Kinder) ,他是礦務局的工程師。

唐胥鐵路1881年5月開工興建,同年11月完工,採用1435毫米標準軌。通車之初,以騾馬牽引車廂;1882年開始改用機車牽引;1887年,鐵路延長到蘆臺;1888年延長至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2-首條自建有線電報線

有線電報是近代通訊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1871年,英國、俄國及丹麥鋪設了香港至上海、長崎至上海的海上電報線。而此時,清政府嚴禁電報線路上陸。當年4月,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秘密從海上將線纜沿揚子江、黃浦江牽入上海內陸,在公共租界南京路12號建立了電報房。這是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

關於中國首條自建電報線,存在多種觀點——1877年6月15日,李鴻章修建的海衙線(上海李鴻章行轅至江南製造總局);1877年6月27日,李鴻章建成的津衙線(總督署行館至天津機器局);1877年10月,丁日昌修建的臺南線(臺灣府至安平、臺灣府至旗後【即今高雄】);1879年,李鴻章主持架設的津沽線(天津至大沽);以及1881年李鴻章修建的津滬線(天津至上海)說4等四種觀點。

洋務運動十“先驅”(國家命運•洋務運動•連載30)

其實,真正最早架設並實際投入使用的電報線是李鴻章於1877年6月27日建成的“津衙線”,這條線路是李鴻章命令天津水雷學堂兼習電報的學生架設的,全長約16華里。6月29日夜間(光緒三年五月十九),李鴻章給江西巡撫劉秉璋(仲良)寫了一封信,說道:“日來由東局至敝署電線置妥,僅費數百金,通信立刻往復。即用局內學生司之,神奇可詫,各使均相道賀,執事聞之,將又啞然笑,數十百年後,必有奉為開山之祖矣。”(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李鴻章全集》第32冊第67-68頁)

囿於篇幅,這裡就不展開考證內容了。

3-首家自辦股份制企業

1873年1月17日,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洋涇浜永安街正式掛牌,總部設在上海,在天津、廣州、香港和橫濱等地設有分支機構。輪船招商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業。

根據招商局《章程》和《局規》這兩個文件,招商局在集資、經營、贏利分配等方面,均具備了近代股份制公司的基本特徵:集資,採用入股形式,面向社會招股集資;經營,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贏利分配,按股付息分紅,股票持有者憑證取息,股票可以自由轉讓。等等。

洋務運動十“先驅”(國家命運•洋務運動•連載30)

李鴻章的1862年

但是,在實際運行中,招商局也存在一些很明顯的變異之處。比如,重大決策權都掌握在由政府委任的官董手中。在1909年由股東選舉董事會以前,招商局的股東在公司事務的管理上只有很低程度的參與。同時,像招商局這樣的官督商辦式股份制企業與西方一般意義上的股份制公司還有兩個根本區別:一、企業在官府的完全控制下,無法成為自主經營的法人主體,企業只能成為官府的附屬,無獨立性可言;二、企業享有皇帝特許的行政性壟斷權,如招商局對漕糧運輸的獨家經營等。

4-首艘自制蒸汽動力船

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湘軍攻下安慶不久,曾國藩就建立了“安慶內軍械所”,並延攬多位具備西方科技知識的人才為己用。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徐壽和華蘅芳。

1862年7月30日,曾國藩親自觀看了徐、華二手手製的輪船用蒸汽機試驗。他開心地在當天的日記裡寫道:“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4年1月28日,曾國藩試乘了由這臺蒸汽機帶動的“小火輪”。該輪採用木殼,以暗輪推進。他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船長約二丈八九尺,因坐至江中,行八九里,約計一個時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試造此船,將以次放大,續造多隻。”這艘沒有名號、只有十來米長的小火輪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首艘蒸汽動力船,也是後來載入史冊的“黃鵠號”的雛形。

5-首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Detring Gustav von)在天津德租界建立吞納學院(Tenney's College)。後因經營不善,將校舍抵押銀行。

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在一道名為《津海關道盛宣懷創辦西學學堂稟明立案由》的奏摺上親筆硃批:“該衙門知道。”由此,在天津吞納學院原校址成立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就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吞納學院舊址。第二年,北洋西學學堂更名為北洋大學堂;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定名為“北洋大學校”;1913年定名“國立北洋大學”;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更名為“天津大學”。

洋務運動十“先驅”(國家命運•洋務運動•連載30)

北洋大學堂紀念碑

北洋西學學堂自建校,其課程設置就是名副其實的現代大學規制,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和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均為四年:頭等學堂設工程、礦務,機器、律例(法律)四門。由於盛宣懷本人“西學體用”的辦學思想,使北洋西學學堂自創建之初就迥異於洋務派早期創建的、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新式學堂。

北洋西學學堂首任總教習是美國人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丁家立在校門設置、校門方向、學制、教學計劃,功課安排、授課進度、講授內容與方法、教科書、教員配備等方面都以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為範本。

6-首家華資銀行

中國首家華資銀行也與剛剛提到的盛宣懷有直接關係。

中國通商銀行,由盛宣懷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1897年5月27E1),是中國第一家自辦銀行。


洋務運動十“先驅”(國家命運•洋務運動•連載30)

如今的上海南蘇州河路1247號,曾經的中國通商銀行第二倉庫

盛宣懷創辦中國通商銀行可謂一波三折。首先,張之洞認為鐵路和銀行是當時的急務,但考慮到可能會遭到朝野的反對,只能集中精力辦好其中一件,建議盛宣懷暫緩開辦銀行。後在翁同龢的支持下,勉強推進。張之洞和王文韶又就開辦程序和規制提出諸多異議。最終,朝廷在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二(1896年12月7日)同意盛宣懷招商集股,合力舉辦。但盛宣懷雖是奉旨辦銀行,卻丟了督理的名分;洋務派內部尚且如此,頑固派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同時,為了專牟其利,沙俄、法國和奧地利也試圖參股合辦或將中國通商銀行兼併,利誘威逼之下,給盛宣懷製造了很多麻煩。

中國通商銀行上海總行在開辦的前3年裡,對工礦企業的放款比重很大。1897年底為91.7萬兩,佔放款總額的36%;1898年底為44.8萬兩,佔放款總額的26%;1899年底為78.3萬兩,佔放款總額的45%。為民族工業的發展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7-首家民族保險公司

保險業是隨著內河和海運規模的不斷擴大,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的。起初,從業者全部為外商保險公司。至1875年,在華外商保險公司約有11家。

1865年,義和公司保險行在上海開設。但她並不是中國首家民族保險公司,而是中國第一家保險代理人。真正稱得上第一家民族保險企業的,是1875年成立的保險招商局。

光緒元年(1875)年,經李鴻章批准,由輪船招商總局籌組“保險招商局”,總辦唐廷樞和會辦徐潤首先發起集股15萬兩,之後開始登報宣傳,向社會公開招股。

保險招商局的業務範圍包括船舶保險和貨物運輸保險。後來,又加入火災保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人身保險等業務。

隨後,輪船招商局又建立了仁和保險公司、濟和船棧保險局、濟和水火險公司、仁濟和水火保險公司等系列保險類附屬企業。

8-首支“海軍艦隊”的鬧劇

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過程中,為加強水師實力,從水路進攻天京等重鎮,奕訴等人於1861年7月正式提出向洋人購買艦船、建立先進水師的計劃。清政府獲悉“發逆令奸商私赴美國購買輪船槍炮,有匯銀五十萬兩之說”,這加速了計劃的實施。

1862年2月,兩廣總督勞崇光開始與代理總稅務司赫德在廣州磋商購艦事宜。協議達成後,總理衙門委託正在英國休假的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在英國購買艦船。李泰國找來英國皇家海軍上校謝拉德•阿思本協助其辦理購買事宜。此次購船,共計7艘,均屬過時落伍裝備,且需費銀80萬兩。


洋務運動十“先驅”(國家命運•洋務運動•連載30)

三角黃龍旗,用於晚清的官船和海軍軍艦

艦船購齊後,李泰國與阿思本企圖控制中國海軍的野心更加膨脹,他們不顧與清政府之間的協議,擅自招募英國水手和軍官600多人,以阿思本為艦隊司令,成立所謂艦隊。1863年1月16日,李泰國竟以中國全權代表身份與阿思本簽訂了“合同十三條”。根據這個合同,這支艦隊將完全掌控於李泰國與阿思本之手,而鉅額的購置和維持費用可得清政府全款買單。

收到這份合同,清朝朝野上下一片譁然。經過反覆扯皮,雙方根本無法達成一致。

1863年11月10日,阿思本艦隊被遣散,將7艘軍艦駛回英國拍賣;清政府發給600名英國海軍官兵路費,“另送阿總兵一萬兩”白銀作為勞務費;加上招募官兵,購買給養、燃料等費用,共計37.5萬兩。 11月15日,總理衙門下令革去李泰國的總稅務司職務,由赫德接任。1867年,英國將變賣船款57萬兩交付中國。史稱“阿思本艦隊事件”。

“阿思本艦隊事件”堪稱一場鬧劇,但也間接堅定和促進了清政府自建海軍的決心與行動。

9-首家民辦工業企業

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近代工業企業究竟是哪一家?1949年前有1861年創辦的福州磚茶廠、1863年創辦的上海洪盛碾米廠等多種記載,但後來經考證和調查均被否定。

1960年代,經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史料組考證和社會調查,最終確認上海發昌機器廠才是中國首家民辦工業企業。

“發昌”開始時是一個打鐵手工作坊。1866年,由一個鐵匠和小商販出身的廣東人香山(今中山市)人方舉贊和親戚孫英德合夥建立。地點在上海虹口外商船廠“老船塢”(Old Dock)的對面。它的業務是專為“老船塢”打製修配船隻用的機器零件。

1876年,上海《申報》上已經出現了“虹口發昌鐵廠小火輪出售”的廣告,且有“自造數只,連船身並機器各樣俱全”等內容。1877年的廣告中更是有“本號創開上海歷有年矣,……專造大小火輪船機器,已經造起數艘,快馬如飛;……兼造門市車床汽錘……”。

1900年,發昌機器廠被英商耶松船廠作價四萬元兼併,成為“老船塢”的一個車間。這時的廠主已是方舉讚的兒子方逸侶,他在出售“發昌”後,去德商禪臣洋行的做了買辦。

10-首款國產後膛連發槍

說到最早的國產後膛連發槍,大家一定會首先想到“漢陽造”。但它並不是中國人的首次嘗試。在此之前,還有一款步槍——快利步槍。

曾國藩的長孫曾廣鈞曾經寫道:“中國後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名目雖繁,約分三等。上等者:曰快利,上海製造局所新造也,所出不多,尚難盡用。……”


洋務運動十“先驅”(國家命運•洋務運動•連載30)

當年的漢陽兵工廠如今成了文青兒的打卡地

曾廣鈞所說的“快利”,就是指1891年由江南製造總局仿製成功、第二年開始量產的快利步槍。這款步槍結合了奧地利曼利夏和英國新利、南夏三種步槍的特點,口徑7.7毫米,採用固定垂直5發供彈彈倉。在當時,只要不是“單打一”,有彈倉持續供彈就叫“連發槍”。

由於製作工藝差,導致“槍機受熱膨脹,進退均澀,手力不足,須佐以足力”,也就是拉栓退殼不順暢,不久即在與“漢陽造”的競爭中敗下陣來,逐漸被淘汰。總產量只有一萬枝出頭。

康濤

2020年3月29日於北京無遺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