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十“先驱”(国家命运•洋务运动•连载30)

先解释个小BUG,本文的标题本来是“洋务运动中的十个DY”,但考虑到平台的人工智能会屏蔽“DY”这种词汇。所以改成这个有些不伦不类的“先驱”,望见谅。

再说个小问题,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定性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我本人对此有保留意见,所以,在这10个小话题的选择上并没有严格按照1895年2月为时间限制。

1-首条自建铁路

众所周知,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杜兰德,于同治四年七月(1865年8月)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的一条只有几百米长的展示型铁路——“德小铁路”,因其起自宣武门,终至菜市口,又被称为“宣菜路”。后因“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最终“经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见《清代野史·春冰室野乘·铁路输入中国之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383页)

中国首条经营性铁路是1874年英商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沪上人称为“铁马路”。1875年通车,车名“先锋号”(Pioneer),每天往返6次,获利颇丰。

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首条铁路是京张铁路。这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就讲过。

我们今天聊的,是中国第一条自行建造,但非自行设计的铁路——唐胥铁路。

洋务运动十“先驱”(国家命运•洋务运动•连载30)

唐山南站是中国首座火车站

开平矿务局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重要洋务企业,主要出产煤炭。为将出产的煤炭迅速外运,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计划开挖一条由唐山煤井至芦台的运河,连接已有的蓟运河,利用水路运煤出海。这条线路中,胥各庄至芦台的70里地段较为平坦,适于挖掘河道;而唐山至胥各庄间一段长约20里的地段,却由于地势较高,地质坚硬而无法开挖运河。于是,修筑铁路便成为选择。这就是“唐(山)胥(各庄)铁路”的由来。

唐胥铁路的设计师是英国人克劳德·威廉·金达 (C.W.Kinder) ,他是矿务局的工程师。

唐胥铁路1881年5月开工兴建,同年11月完工,采用1435毫米标准轨。通车之初,以骡马牵引车厢;1882年开始改用机车牵引;1887年,铁路延长到芦台;1888年延长至天津,全长130公里,命名为“津唐铁路”。

2-首条自建有线电报线

有线电报是近代通讯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1871年,英国、俄国及丹麦铺设了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海上电报线。而此时,清政府严禁电报线路上陆。当年4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秘密从海上将线缆沿扬子江、黄浦江牵入上海内陆,在公共租界南京路12号建立了电报房。这是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关于中国首条自建电报线,存在多种观点——1877年6月15日,李鸿章修建的海衙线(上海李鸿章行辕至江南制造总局);1877年6月27日,李鸿章建成的津衙线(总督署行馆至天津机器局);1877年10月,丁日昌修建的台南线(台湾府至安平、台湾府至旗后【即今高雄】);1879年,李鸿章主持架设的津沽线(天津至大沽);以及1881年李鸿章修建的津沪线(天津至上海)说4等四种观点。

洋务运动十“先驱”(国家命运•洋务运动•连载30)

其实,真正最早架设并实际投入使用的电报线是李鸿章于1877年6月27日建成的“津衙线”,这条线路是李鸿章命令天津水雷学堂兼习电报的学生架设的,全长约16华里。6月29日夜间(光绪三年五月十九),李鸿章给江西巡抚刘秉璋(仲良)写了一封信,说道:“日来由东局至敝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李鸿章全集》第32册第67-68页)

囿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考证内容了。

3-首家自办股份制企业

1873年1月17日,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洋泾浜永安街正式挂牌,总部设在上海,在天津、广州、香港和横滨等地设有分支机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根据招商局《章程》和《局规》这两个文件,招商局在集资、经营、赢利分配等方面,均具备了近代股份制公司的基本特征:集资,采用入股形式,面向社会招股集资;经营,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赢利分配,按股付息分红,股票持有者凭证取息,股票可以自由转让。等等。

洋务运动十“先驱”(国家命运•洋务运动•连载30)

李鸿章的1862年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招商局也存在一些很明显的变异之处。比如,重大决策权都掌握在由政府委任的官董手中。在1909年由股东选举董事会以前,招商局的股东在公司事务的管理上只有很低程度的参与。同时,像招商局这样的官督商办式股份制企业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还有两个根本区别:一、企业在官府的完全控制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主体,企业只能成为官府的附属,无独立性可言;二、企业享有皇帝特许的行政性垄断权,如招商局对漕粮运输的独家经营等。

4-首艘自制蒸汽动力船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湘军攻下安庆不久,曾国藩就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并延揽多位具备西方科技知识的人才为己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徐寿和华蘅芳。

1862年7月30日,曾国藩亲自观看了徐、华二手手制的轮船用蒸汽机试验。他开心地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4年1月28日,曾国藩试乘了由这台蒸汽机带动的“小火轮”。该轮采用木壳,以暗轮推进。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船长约二丈八九尺,因坐至江中,行八九里,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试造此船,将以次放大,续造多只。”这艘没有名号、只有十来米长的小火轮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蒸汽动力船,也是后来载入史册的“黄鹄号”的雏形。

5-首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Detring Gustav von)在天津德租界建立吞纳学院(Tenney's College)。后因经营不善,将校舍抵押银行。

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在一道名为《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禀明立案由》的奏折上亲笔朱批:“该衙门知道。”由此,在天津吞纳学院原校址成立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就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吞纳学院旧址。第二年,北洋西学学堂更名为北洋大学堂;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定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定名“国立北洋大学”;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大学”。

洋务运动十“先驱”(国家命运•洋务运动•连载30)

北洋大学堂纪念碑

北洋西学学堂自建校,其课程设置就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大学规制,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和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均为四年:头等学堂设工程、矿务,机器、律例(法律)四门。由于盛宣怀本人“西学体用”的办学思想,使北洋西学学堂自创建之初就迥异于洋务派早期创建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新式学堂。

北洋西学学堂首任总教习是美国人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丁家立在校门设置、校门方向、学制、教学计划,功课安排、授课进度、讲授内容与方法、教科书、教员配备等方面都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范本。

6-首家华资银行

中国首家华资银行也与刚刚提到的盛宣怀有直接关系。

中国通商银行,由盛宣怀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1897年5月27E1),是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


洋务运动十“先驱”(国家命运•洋务运动•连载30)

如今的上海南苏州河路1247号,曾经的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

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可谓一波三折。首先,张之洞认为铁路和银行是当时的急务,但考虑到可能会遭到朝野的反对,只能集中精力办好其中一件,建议盛宣怀暂缓开办银行。后在翁同龢的支持下,勉强推进。张之洞和王文韶又就开办程序和规制提出诸多异议。最终,朝廷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二(1896年12月7日)同意盛宣怀招商集股,合力举办。但盛宣怀虽是奉旨办银行,却丢了督理的名分;洋务派内部尚且如此,顽固派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同时,为了专牟其利,沙俄、法国和奥地利也试图参股合办或将中国通商银行兼并,利诱威逼之下,给盛宣怀制造了很多麻烦。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在开办的前3年里,对工矿企业的放款比重很大。1897年底为91.7万两,占放款总额的36%;1898年底为44.8万两,占放款总额的26%;1899年底为78.3万两,占放款总额的45%。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7-首家民族保险公司

保险业是随着内河和海运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的。起初,从业者全部为外商保险公司。至1875年,在华外商保险公司约有11家。

1865年,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开设。但她并不是中国首家民族保险公司,而是中国第一家保险代理人。真正称得上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的,是1875年成立的保险招商局。

光绪元年(1875)年,经李鸿章批准,由轮船招商总局筹组“保险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和会办徐润首先发起集股15万两,之后开始登报宣传,向社会公开招股。

保险招商局的业务范围包括船舶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后来,又加入火灾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人身保险等业务。

随后,轮船招商局又建立了仁和保险公司、济和船栈保险局、济和水火险公司、仁济和水火保险公司等系列保险类附属企业。

8-首支“海军舰队”的闹剧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为加强水师实力,从水路进攻天京等重镇,奕诉等人于1861年7月正式提出向洋人购买舰船、建立先进水师的计划。清政府获悉“发逆令奸商私赴美国购买轮船枪炮,有汇银五十万两之说”,这加速了计划的实施。

1862年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开始与代理总税务司赫德在广州磋商购舰事宜。协议达成后,总理衙门委托正在英国休假的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在英国购买舰船。李泰国找来英国皇家海军上校谢拉德•阿思本协助其办理购买事宜。此次购船,共计7艘,均属过时落伍装备,且需费银80万两。


洋务运动十“先驱”(国家命运•洋务运动•连载30)

三角黄龙旗,用于晚清的官船和海军军舰

舰船购齐后,李泰国与阿思本企图控制中国海军的野心更加膨胀,他们不顾与清政府之间的协议,擅自招募英国水手和军官600多人,以阿思本为舰队司令,成立所谓舰队。1863年1月16日,李泰国竟以中国全权代表身份与阿思本签订了“合同十三条”。根据这个合同,这支舰队将完全掌控于李泰国与阿思本之手,而巨额的购置和维持费用可得清政府全款买单。

收到这份合同,清朝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经过反复扯皮,双方根本无法达成一致。

1863年11月10日,阿思本舰队被遣散,将7艘军舰驶回英国拍卖;清政府发给600名英国海军官兵路费,“另送阿总兵一万两”白银作为劳务费;加上招募官兵,购买给养、燃料等费用,共计37.5万两。 11月15日,总理衙门下令革去李泰国的总税务司职务,由赫德接任。1867年,英国将变卖船款57万两交付中国。史称“阿思本舰队事件”。

“阿思本舰队事件”堪称一场闹剧,但也间接坚定和促进了清政府自建海军的决心与行动。

9-首家民办工业企业

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企业究竟是哪一家?1949年前有1861年创办的福州砖茶厂、1863年创办的上海洪盛碾米厂等多种记载,但后来经考证和调查均被否定。

1960年代,经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史料组考证和社会调查,最终确认上海发昌机器厂才是中国首家民办工业企业。

“发昌”开始时是一个打铁手工作坊。1866年,由一个铁匠和小商贩出身的广东人香山(今中山市)人方举赞和亲戚孙英德合伙建立。地点在上海虹口外商船厂“老船坞”(Old Dock)的对面。它的业务是专为“老船坞”打制修配船只用的机器零件。

1876年,上海《申报》上已经出现了“虹口发昌铁厂小火轮出售”的广告,且有“自造数只,连船身并机器各样俱全”等内容。1877年的广告中更是有“本号创开上海历有年矣,……专造大小火轮船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兼造门市车床汽锤……”。

1900年,发昌机器厂被英商耶松船厂作价四万元兼并,成为“老船坞”的一个车间。这时的厂主已是方举赞的儿子方逸侣,他在出售“发昌”后,去德商禅臣洋行的做了买办。

10-首款国产后膛连发枪

说到最早的国产后膛连发枪,大家一定会首先想到“汉阳造”。但它并不是中国人的首次尝试。在此之前,还有一款步枪——快利步枪。

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曾经写道:“中国后膛枪炮之多,甲乎天下。……名目虽繁,约分三等。上等者:曰快利,上海制造局所新造也,所出不多,尚难尽用。……”


洋务运动十“先驱”(国家命运•洋务运动•连载30)

当年的汉阳兵工厂如今成了文青儿的打卡地

曾广钧所说的“快利”,就是指1891年由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成功、第二年开始量产的快利步枪。这款步枪结合了奥地利曼利夏和英国新利、南夏三种步枪的特点,口径7.7毫米,采用固定垂直5发供弹弹仓。在当时,只要不是“单打一”,有弹仓持续供弹就叫“连发枪”。

由于制作工艺差,导致“枪机受热膨胀,进退均涩,手力不足,须佐以足力”,也就是拉栓退壳不顺畅,不久即在与“汉阳造”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逐渐被淘汰。总产量只有一万枝出头。

康涛

2020年3月29日于北京无遗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