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千百年來,皮影戲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精美的影人雕刻藝術,流傳於民間,被廣大老百姓所喜愛,在我國曾盛行一時。皮影,古稱“影戲”,是中原民間古老的一種造型戲曲藝術。各地對其稱謂不一,北京稱“老虎影”,四川稱“燈影戲”,廣東、湖南稱“影戲”,東北稱“老耷影”,山西稱“紙窗皮影”,雲南稱“皮人戲”(保山等地俗稱“靠子戲”)等等。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皮影戲是將皮影藝人操作的“靠子”(影人造型),利用燈光的照射,把影子的形態反映在銀幕上的表演藝術。皮影這種圖案式的平面皮雕,平時是精美的工藝品,只有在進行表演時才成為劇中的角色而存在,體現出“雕皮作影,以影作戲”的特徵。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一場皮影表演除配以唱腔和伴奏樂隊外,最重要的是二至三個掌杆藝人(當地人稱耍把子)自唱自演,以熟練精湛的技藝操縱影人表演,活靈活現,生氣盎然。正所謂:“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險惡”。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然而時至今日,這個曾蜚聲海內外的民間藝術,在國內保存下來並仍有演出活動的已為數不多。在騰衝縣固東鎮順江街劉家寨,至今還流傳著從明朝初年由中原傳入這裡的滇西皮影。明朝初年,大批江南、湖南、四川的軍人戍邊固東,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內地文化藝術,也帶來了極具生命力的皮影戲。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演出

當太陽落山,光線漸漸暗沉下來,位於雲南邊地重鎮騰衝縣騰越古鎮的劉家皮影戲班又開始了一天的演出。表演者的旁白、唱腔帶有騰衝口音,但因為配有字幕,外地人看起來也完全沒有障礙。事實上,騰衝方言的口音與華北地區相近,並不難懂。而且,北方人多是“聽戲”,重唱腔,而南方人多是“看戲”,更重表演。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不到2平方米的白布上,色彩豔麗的皮影人正慢條斯理地上演著騰衝人最愛吃的“大救駕”, 說的是騰衝名小吃“大救駕”的由來:明朝末年,永曆皇帝朱由榔被清軍逼到西南地區,途經騰衝時,又餓又累,到一家飯店投宿;店家曉得客人辛苦,使出渾身解數,炒了一盤自己新近琢磨出來的小吃奉上,永曆皇帝吃後大加讚賞,考慮到這道小吃在關鍵時刻救了自己的急,於是賜名“大救駕”。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臺下小孩的尖叫聲時不時地蓋過了誇張俏皮的方言唱段。整個表演過程中,不斷有觀眾掀起後臺圍簾探頭探腦往裡看。而白布後6平方米大小的後臺內,劉家皮影戲的第五代傳人劉永周和侄女正忙著操縱皮影,背後的繩子上掛滿了皮影。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我帶著幾分夢意,徵得戲領班的同意,來到了皮影表演的幕後,探了個究竟。只見藝人的一雙雙手正忙碌的不亦樂乎,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將皮影杆子在幕布上做著拖,拉,推,滾等各種動作,叫戲裡的角兒能跳,能跑,能臥,情景一閃而過卻又令人拍案叫絕;當場配音的老藝人,個個神情專注,敲,打,吹,彈,沒有半點馬虎虛假之意,猶如一場大型音樂會,正在高雅的藝術殿堂上演。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靠子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生絹做戲臺。”去騰衝前,我只是對皮影戲好奇:一張白布、一盞燈、數張牛皮居然能刻畫出戲劇中的生末淨旦醜,條條剪影竟能演活那古今流傳的動人故事。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劉永周在當地的名氣很大,但初次見劉永周,略略有點失望,站在面前的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平時就喂喂牛、領領孫子、喝口小酒。除了在縣城和幾家公司合作演出,劉永周主要的演出舞臺還是他所住的寨子——騰衝縣城以北35公里的固東鎮劉家寨,那裡有獨立的戲樓、十幾個能幫他吹拉彈唱的老夥計,還有他的幾十箱皮影道具。跟劉永周約定,次日到他所住的劉家寨看一看。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來到劉家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牌坊,寫著“騰北重鎮”四個大字。劉永週年輕時學過繪畫、雕塑,這牌坊兩側的壁畫便出自他手,一個是劉邦登壇拜將,一個是三英戰呂布。之所以把這兩個故事畫在這裡,可能跟主人公都姓劉有關吧。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劉家寨二社的劉永周,是騰衝遠近聞名的皮影藝人,也是劉家寨皮影的扛鼎人物。當我來到他家的時候,他正趴在桌上給剛剛去世的表姐寫奠詞。劉永周家的大廳裡掛滿了文化部、雲南省政府、地方市縣頒發的各種獎狀,還有云南一所高校聘他擔任客座教授的證書。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院子一角有個小姑娘正在給剪刻好的皮影著色,那是劉永周的一個親戚。她正在畫的是一個形體超過50 釐米的大皮影,不過沒有綴結(聯結不同皮影的一種紐扣),不會活動,主要是供愛好者買去收藏。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劉永周他打開了一個很有些年頭的大皮箱子,那裡裝的全是皮影靠子。見我很感興趣,他拿出一個個製作精美的靠子,給我介紹起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什麼穆桂英、曹孟德、薛仁貴......這些“靠子”精美極了,整理時,劉永周小心地把“靠子”線頭上的線疙瘩分開,那神態就像爺爺在為小孫子整理髮梢。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劉家五代人耍皮影,劉永周從小便隨父親到處表演,受到薰陶,不僅學會了表演,而且學會了製作皮影靠子。他用紙殼來做縮小的影人,有一天被他父親看見了,發現劉永周做得比自己的還好,之後父親就讓他來做影人了,他不但把影人做出來,還把道具也做了出來。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劉永周對靠子有所創造。他在硝制好的黃牛皮上,先剪下要製作的皮影輪廓,也不用在上面打畫稿,就放在蠟盤上鏤刻。他說:放在木版上刻皮影太傷刀,在蠟盤上刻皮影不傷刀,下刀處也清爽流暢。一個皮影人從雕刻到成型要刻3000多刀,經過八個基本步驟,多的要用30把以上刀具。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刻完後,上色也是他的一門絕活。先把牛皮鏟薄,然後再把叫洋油的透明水彩摻牛皮膠在鍋裡燉燙後塗到影人上。這樣一方面亮,一方面不會褪色,上完色等幹了以後就放到床板上墊著,藉著人體的溫度一晚上就墊平了。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現在劉家班的800多個頭靠,200多個身靠,生旦靜末醜一應俱全,有桌椅車馬坐騎、帳床轎船,金殿朝房、僧寺道觀、披襟羽翼等等。唱腔有男腔、女腔、走馬腔、喊雲腔和悲板。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演出劇目多取材於傳奇、演義及民間故事,尤其以列國戲、三國戲、水滸戲、楊家將、白蛇傳、西廂記等連態戲最多,共有三、四百出。還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和樣板戲,基本都是他純手工製作出來的。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酒嗓

晚上八點多,騰衝的天空才慢慢黑了下來。兩層樓高的皮影戲樓與劉氏宗祠隔路相望,設在宗祠裡面的村委會大聲地放著廣播喇叭,不時重複一下今晚有皮影戲表演的通知。此刻,作為看臺的馬路空蕩蕩的,只有我一個人,但是劉永周胸有成竹地說:再過一會兒,再過一會兒,人們吃完飯,看完電視,就過來了。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劉永周的幾個老夥計抬著工具,上了戲樓拾掇著,把皮影一一組裝好,再掛在繩子上。忙活了大半個小時,旁邊漸漸聚攏了不少村民圍觀。快開場時,戲樓前面果然已站了不少人,其中一個老人帶了一條長凳,做持久觀賞之打算。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顯然,寨子裡的廣播通知對聚集觀眾起了作用。這場表演對於村民來說,更像是一個社交的平臺,功能有如趕集。我靜坐其中,專注地仰望著幕布上的人物飛動—— 並非我對皮影戲的興趣有多麼濃,而是我想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融入周圍的熱鬧當中。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一開始,表演進行得並不理想。劉永周的嗓子有點嘶啞,唱詞也有些忘記了,唱到一半會停頓一下,重複幾聲,好像唱片卡殼了一般,惹得底下一片鬨堂大笑。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我轉到樓上的後臺去看劉永周。他一個人在操縱皮影,旁邊圍坐著七八個幫忙的,有的敲大鑼,有的拉胡琴,有的敲梆子,有的打小鼓,有的遞皮影……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接下來的情節是哭七郎,只見劉永周手舉皮影,雙目緊閉,低頭吟唱,愈唱聲音愈嘹亮,也愈加悲愴,彷彿就要哭出來一樣,聽得我心裡都跟著一陣陣難過。此刻,整個後臺再無一點噪雜,旁邊一直嗑著瓜子的年輕人也停住了手,靜靜聽著。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兩腔唱盡生末淨,雙手對舞百萬兵”。這“靠子”到在了劉永周的手裡,就活了,那古今的風流俊秀似乎就藉著這鏤空的皮人還了魂;劉永周拿起了“靠子”,這眼裡就有了光彩,人就有了神氣,別看他平時無精打采,魂不守舍,這“靠子”的撐杆一握在手上,三尺帳幕上他劉永周就是三軍統帥。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傳人

在騰衝,老年人相當喜歡皮影表演。我走訪了幾位皮影戲迷,他們告訴我,過去幾乎每天都有皮影戲看,一年360天,至少要演200多天。那時候喜歡皮影的人很多,皮影戲扮演的角色也是固定的:楊戟有慧眼、哪吒腳踏風火輪、雷震子翅膀翩躚,他們一出現在熒幕上人們就曉得了。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現在年輕的人也不學皮影,近幾年,看皮影的人漸漸少了,劉永周表演的場次也從一年上百場銳減到二十幾場,平均月收入不足千元。兒孫們都改做其他行業了。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當皮影演員確實不容易,除了唱、念,還得會操作靠子的動作、神態、一招一式最能看出演員的功夫。雖說皮影戲耍把子的功夫出在手上,可心裡和眼裡的功夫卻不是三兩天能夠練出來的。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觀眾透過幕布看那虛實相間的靠子,一個個彷彿被賦予了靈魂,舉手投足間充滿了動感,劉永周和他的藝人老夥伴們用鄉音濃重的滇戲唱腔為手中的皮人伴唱,靠子便有了愛恨情愁。

雲南騰衝盛行皮影戲,從中原傳到了邊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