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猶豫要不要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比較貴,那就買下來

如果你猶豫要不要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比較貴,那就買下來

看了一篇文章——《你買過的便宜貨究竟可以換多少件奢侈品》,其中提到:

很多人整理衣帽間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感覺,明明滿櫃都是衣服,卻找不到一件可以穿的,這很可能是由於一個原因:你的破爛買的太多了。

買了一個月就開膠的鞋,洗了一次就已經沒法看的衣服,還有買了很多就是沒有一款可以出席正式場合的包。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數字證明了這一點,比如“平均6.6雙ZARA可以換一雙ManoloBlahnik的經典BB鞋”“平均3.1條BDG牛仔褲就可以換一條APC原生仔褲”“6.2件SOS大衣可以換一件Burberry羊毛大衣”……這樣一算,其實每個人把衣櫃裡的衣服算算看,就會發現自己還挺有錢的。

如果你猶豫要不要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比較貴,那就買下來

大學時候,這種觀念雖未根深蒂固,但潛意識裡還是很留心自己的衣著打扮。

只是家庭條件一般,每個月的生活費有限,只能慢慢積攢起來,偶爾去一趟當時算是很好的專賣店買下心儀的衣服,比如李寧、唐獅、美特斯邦威……當然也有過因為衝動消費而緊衣縮食的時候。

現在想想,那時候努力學習,年終爭取獎學金的動力之源中,這大概可謂之一。

清楚地記得,為這個,還被人譏諷,甚至在背後被人說成“虛偽”“裝×”,讓我許久耿耿於懷。

直到看到一句話,“如果你猶豫要不要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比較貴,那就買下來,如果你想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非常便宜划算那就不要買”,頓時有種揚眉吐氣的感覺。

如果你猶豫要不要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比較貴,那就買下來

細想之下,那些看起來與我的經濟條件稍顯不符的衣服,穿起來不僅能讓人精氣神高起來,而且穿很久都不變形、不掉色、不變質(至少當時是這樣的)。

事實上,我們每天穿的衣服就那麼幾件,高品質的衣服不但讓人精神面貌和自信心都能拔地而起,而且還真的很省錢。

不僅僅是買衣服,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挑了一件便宜的禮物,回家又覺得送不出手,又去買了件貴的;請客吃飯,選了家實惠的,又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損失了訂金又去了家高檔的;買家居用品,因為打折買了很多感覺不錯的物品,結果因為與裝修風格不符,又去買了因為貴而遲遲沒有下手的……

很多小事做的時候總覺得佔到了便宜,但存在即合理,錢永遠不會走錯門

如果你猶豫要不要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比較貴,那就買下來

雖然很明白這個道理,但執行的時候還是免不了對便宜的東西長草。比如,想買一提捲紙,我還是會在不同的電商平臺上對比價格;打車時候,仍然會在不同打車軟件上比較價格……

為這個,往往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好像時間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每當這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這樣一來,我會自覺地遠離那些低廉價格散發的誘惑,只買自己最急需、心底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該出手時就出手,絕不優柔寡斷。

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的物品都有很高的使用效率,並且解放了大量時間。

《人民日報》力推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我覺得,不要給自己考慮今後會不會用得上這樣的機會,也不要給自己捨不得的機會,斷舍離可能是走向高品質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必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