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眾所周知,孫中山和黃興是中國同盟會的主要創立者,是辛亥革命時期為民族獨立而奉獻愛國熱血和激情的先驅。

當時號稱“孫黃”的兩人不僅是至交,他們還有一位共同的朋友、一位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革命朋友,他就是趙聲(也可稱趙伯先)。

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趙伯先

趙伯先出生在一個風景如畫、被譽為“天下第一江山”的美麗城市——鎮江。他出生於1881年,當時的舊中國先後經歷了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當時無數的有志之士一樣,趙伯先對滿清封建主義充滿了悲憤,認為只有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才能救民族於水火。

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鎮江

為了號召千萬同胞爭取民族獨立、推翻滿清封建主義的統治,他於1903年創作了《保國歌》。這篇宣傳作品得到了無數愛國人士的支持和傳播。著名愛國人士章士釗當時十分積極地印發數萬份用於宣傳,由於這首保國歌寫出了廣大愛國者的心聲,因此社會影響巨大。

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章士釗

還是在1903年,二十多歲的趙伯先在日本認識了黃興,後來又與孫中山相識相知。他們三人因為同樣的愛國熱情、同樣的民主革命理念而成為親密的朋友,情同手足。1906年深受江南新軍愛戴的趙伯先被推選為同盟會的長江盟主,當這一申請提交至孫中山審核時,孫中山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批准。1910年作為具體組織謀劃廣州起義的趙伯先又被推選為香港同盟會會長。

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孫中山

世人皆知廣州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以及由此役聞名於世的七十二烈士、皆知此役對中國民主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雖然這次起義最終失敗了,但它在中國愛國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這場戰役本身以及這些犧牲的革命烈士其實都與趙伯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廣州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

因為深受孫中山和黃興等同盟會核心成員的信任,趙伯先在1911年的年初被選為廣州起義的指揮,他對待此次革命起義的事業極其認真,他曾向孫中山表示對此役將“以身報國”絕不退縮。事實證明他為了組織和籌備此役深入實踐、殫精竭慮,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事與願違,因為一些突發情況起義的時間一改再改,還未來得及趕到廣州的趙伯先聽聞廣州起義因為各種複雜原因而最終失敗了,且所有參與革命起義的愛國者中只有黃興死裡逃生,趙伯先隨即病倒,一個月不到病情加重,病中愧嘆“吾負死難諸友矣”、“出師未捷身先死”,不久便與世長辭。

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七十二烈士墓

他短暫的一生都在為民族獨立而奮鬥,但他未能看到數月之後的辛亥革命、未能親眼看到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未能親眼看到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到來。當他去世時,凡是聽聞他對革命事業作出的奉獻、凡事對他革命事業有所瞭解的人無不感傷落淚。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孫中山等人遵循趙伯先遺願將他遷葬到他深愛的故鄉鎮江。

新中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的遺孀宋慶齡女士為重新建造的伯先公園親筆題寫園名,表達對趙伯先革命事業的敬意。

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鎮江伯先公園

歷史隨著滾滾的時間長河不斷地向著遠方飛逝,但伯先公園依然還在,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宜人。在這裡,巨大的趙伯先雕像矗立在那裡,向人們訴說著一段永不磨滅的愛國情懷。

與孫中山、黃興情同手足卻英年早逝的青年,宋慶齡親筆為他題字

趙伯先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