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我們常用“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當今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既有太平洋兩岸大國的對峙,也有中東局勢的複雜多變;而在這種環境下,一些原本籍籍無名的中等國家,或是自認為是地區性強國的動態就更值得我們關注。比如我們的近鄰,東盟強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兩國都在涉及東南亞問題上有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這兩個國家的軍工能力,究竟如何?能否配得上他們在國際舞臺上的雄心與野望呢?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先從我們的鄰國越南說起。越南的軍工能力其實老實說,聊勝於無。首先越南由於長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忽視了內部工業發展,加上多年戰火,使得越南原本的工業基礎就極其薄弱。同時,軍隊經商帶來的弊病,使越南軍隊對賺錢的興趣要遠遠大於軍備整備(在越南國防部官網的首頁分類裡就有經濟和招商引資)。從現實的角度上來說,軍隊賺了錢就能去外國買現成的先進裝備,因此其做法倒也合乎邏輯。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然而問題是,雖然越南自蘇聯解體後陸續引進了雷達系統、S-300防空導彈系統和蘇-27/30戰機甚至基洛級潛艇。但這些訂單往往都是零敲碎打拼湊出來的,是考慮到其服役數量、入列間隔以及人員的訓練程度,這些蘇俄制先進武器很難說能起到什麼大的作用。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說到越南自己的國防工業和科技,我們就需要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外部採購的越多,留給自主研發的錢和人力就越少。而本來就薄弱的越南科研和工業,顯然無法在軍隊大肆採購國外裝備時獲得較多的話語權和投資。因此越南國防的自主發展只會比我們很多人想象的更弱,不但不可能使越南成為類似瑞士那樣小而精的國家,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臺灣當局這樣的買辦集團。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當然,越南自己的國防工業也不是毫無亮點,越南通過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技術支持,成功升級了自己的戰鬥機維修能力,目前越南的A32工廠可以為越南的蘇-27/30機隊提供大修服務。這算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某種角度上來說,越南在這上面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印度的水準(但發動機還需由烏克蘭或其他國家工廠維修)。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除此之外,越南還於去年展示了其第9軍區自研的重大成果——自行火炮,雖然只是簡單的將火炮放在了美國M548履帶底盤上;雖然這些37毫米、76毫米、85毫米和105毫米的“自行火炮”,不但車不是越南產的外,炮大概率也不是;雖然測試中基本是展示一千米內直射,讓人不得不懷疑這炮是否還是人肉火控。但畢竟,越南人還是用自己的能力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此外,越南還自研出了85毫米鎢合金穿甲彈,並宣稱可以以此技術基礎開發將來為T-90準備的125毫米穿甲彈。不過如果仔細研究越南公佈的照片,我們不難發現,越南新炮彈的構型基本照搬了二戰後美國90毫米坦克炮HVAP炮彈(也就是英國人所說的APCR)的構型,而並非後來廣為使用的APDS、APFSDS構型,且其宣稱解決了“有和無”問題的鎢合金彈芯也大概率是車出來的而非世界主流技術的粉末鍛造。因此,這款85新彈的技術能怎麼應用在125毫米“鋼針”上,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越南的海上軍工發展也處於類似的狀況中,一方面越南為委內瑞拉制造了6艘巡邏艇,為澳大利亞建造了潛艇救援艦,還為越南海軍提供了“閃電”級導彈艇;但另一方面,這些能生產軍艦的造船廠都是外國資本的合資企業,在越南設廠僅僅是相中了越南低廉的人力成本。實際上越南船舶工業總公司(SBIC)輝煌時曾贏得的訂單也都是些技術含量極低,人工成本佔大頭的產品。表面上越南SBIC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有著世界第四的訂單,但金融危機一來,低技術含量的航運訂單大減,缺乏技術的SBIC就立刻因為低技術含量“暴斃”,甚至淪為了金融公司:全年虧損卻已經超過了1.3億美元。而在共計約三千萬美元的可憐收入當中,僅有不到2%來自於其本行造船業,其它都是所謂的"金融收入"。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與越南相比,印尼也並沒有好太多:作為一個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處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對我們很多人而言是較為陌生的,即使瞭解也往往會想起曾經的慘案。而且由於種種原因,印度尼西亞的輕重工業不但沒有實現“小而精”,就連輕工業的規模都難以滿足本國需求。根據相關外貿報告,印尼塑料機械還需要全部進口,模具80%也是進口。至於重工業……我們很難說印尼有比較好的水準。但是印尼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地理位置極為特殊,恰好堵在了世界航海貿易的主要節點上,這也使得印尼只要領導人不犯渾,就能在外交關係上左右逢源,騰挪空間極大。而軍事關係無疑是外交的潤滑劑,因此印尼的工業基礎雖然並不怎麼合格,紙面上卻似乎有著不錯的“軍事工業”。但細究之下,這些軍事工業大多極其依賴外國公司。同時其軍工科研能力,也更趨向於“在國外指導下生產”。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比如2019年4月11日,印度尼西亞國家造船企業RT PAL建造的“阿魯果戎(Alugoro)”號柴電潛艇(舷號405)在三寶壟的PT PAL碼頭下水。該級艇是印尼“納伽巴薩(Nagapasa)”級潛艇的第三艘。這些名字看上去從沒聽過,不免讓人心生疑慮:印尼這潛艇難道是自研的?但事實上,這些潛艇技術來自於韓國,是韓國在“張寶皋”級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DSME1400外貿型,更有意思的是,韓國“張寶皋”級本身又源與德國的209型潛艇。這差不多相當於白沙瓦的槍匠山寨了一把NORINCO山寨的HK416。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在陸軍上,印尼軍隊的裝甲力量嚴重缺乏重裝甲力量,但考慮到印尼自身環境這也並非不能接受。出於自身國情的需要,印尼和比利時合作,推出了一款搭載90毫米反坦克炮的6X6“小野牛”裝甲車,與我國的02式輪式突擊炮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印尼還與比利時合作,引入了FN FNC的生產許可證,推出了本國的SS系列突擊步槍。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在空中力量上,印尼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與西班牙聯合研製了CN-235支線客機(以西班牙C-212小型運輸機基礎),並獲得了較為不錯的成果,總售出超過250架。在該機的促進下印尼原本計劃大力發展民用航空,並隨後推出了N-250客機計劃,但是後來的亞洲金融危機直接摧毀了印尼缺乏根基的航空工業。不過,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哪怕印尼航空工業繼續發展下去,對印尼軍隊幫助也是有限的——目前的巴西有著較為不錯的支線客機項目,但是他們連超音速戰鬥機都造不了。而且印尼在支線客機上還需西班牙援助,其整體技術含量可想而知。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後來,印尼在2011年訂購了16架韓國T-50,還與韓方簽訂協議,合作研製KF-X/IF-X戰鬥機。預計兩國共將生產150至200架KF-X/IF-X戰鬥機,其中印尼將生產約50架。雖然中間還經歷了一度傳言撤資的問題,但去年晚些時候韓國國防部透露印尼已經注資了大約1.7萬億韓元(約合99.06億人民幣),但以韓國、印尼兩國的實力而言,這點錢難說能有多大的貢獻。因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決定KF-X項目什麼時候才能完成的關鍵,可能是印尼什麼時候能湊夠計劃需要的錢,然後韓國人好拿著這些錢去找洛克希德馬丁買技術。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當然印尼也並非沒有技術亮點,如果說彈道導彈的生產製造是區域性強國的入門券,那麼魚雷的生產能力則比這入門券還要稀少。印尼擁有德國授權的SUT魚雷生產線,這是一種體重接近一噸半的533毫米重型魚雷,還是電推動,擁有著極低的噪音。上世紀80年代臺灣當局從荷蘭引進兩艘潛艇後,為其準備的所謂“德制”SUT電動線導魚雷其實就是印尼生產的。在臺當局同意進口印尼原油,並給予印尼10萬噸大米的糧食援助之後,這兩方很快就搭上了線。也正是憑著魚雷這一“核心技術”,印尼獅子大開口,把魚雷的單價炒到了115萬美元。再加上兩年後中國與印尼建交,印尼與臺當局的軍貿隨即斷絕。因此,臺軍一直不捨得用這些金貴的魚雷打靶。不過再怎麼說,這筆軍售也使臺軍擁有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常規潛艇和中國第一款線導魚雷(我軍的魚5線導魚雷要兩年後才正式服役)。當然,到今天這些魚雷還剩下多少,在沒有售後這麼多年情況下還有多少能正常工作,也是一個令人無限遐想的事情。

出鞘:東盟兩強的軍工能否撐起其大國雄心?

由此可見,對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這種缺乏工業基礎的地區性小國,由於本身的工業基礎尚且不算合格,因此與其說要彌補科研能力,不如說是先想辦法怎麼彌補工業能力,畢竟科研的基礎是工業,而國防科研的根本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工業。所以相比無為而治的越南,印尼病急亂投醫到處尋求轉讓技術的做法,倒也有其合理性。只不過,這種方式能否成功的關鍵,關鍵還是看他們投資的對象是否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