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每個人都愛美,都對美是有追求的。在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女性朋友們都會定期去做美甲。一副漂亮的美甲表現了人們各自的審美,甚至代表著當下的性格或者心情。不僅我們現在愛美甲,在古代,人們也愛美甲。這種美甲一樣,雖然是受到古代女性的喜愛,但也有男性會美甲。美甲的概念也不侷限於只是給美甲染上不同的顏色、貼亮片而已。中國古代美甲,除了

染甲外,還有蓄甲戴指甲套。所以,古人究竟是如何通過蓄甲、護甲和染甲來美甲的呢?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一、蓄指甲:既為愛美亦為孝,還可藉以來傳情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男性喜愛女子嬌小柔美之體態,這其中也包含對女性手部的鐘愛。女性的手掌要比男性的手掌小巧,再加上女性對自己手部的保養。中國古代女性的手自然而然的具備了視覺感官上的形態美和觸覺感官上的柔軟之美。而長長的指甲,更能襯托得女子的手更為修長好看。

像宋代歐陽修的《玉樓春》中便形容帶著長指甲的手指為“春蔥指甲輕攏拈”,而同處宋代的張先也有《菩薩蠻·佳人學得平陽曲》中道“纖纖玉筍橫孤竹”。對於美的追求使得古人的蓄甲之風變得流行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古人蓄甲的風氣之所以源遠流長,可不僅僅是因為愛美。《孝經》中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古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哪怕到頭髮指甲這種部位,都是父母給的,為了遵守孝道,自然不能輕易損毀。同時古人認為,與生俱來的指甲蘊藏著生命的精華,即使是為了生活方便而修剪指甲,也要注意時辰。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就認為:“凡寅時剪指甲,午時剪足甲及燒白髮,吉”。剪下的指甲,古人也不隨意丟棄,而是放入囊匣子或埋入土中。

這種傳統的孝道和禁忌也是蓄甲之風流行的最重要原因。而且根據《韓非子》中的記載:“韓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察左右之臣不誠。”我們能知道,這種風氣不是隻在女性中流行,而是古人普遍都有蓄甲的風氣,而且在戰國時期便已經存在


隨著蓄甲風氣的流行,代表著對傳統孝道、禁忌禮制以及人們對美麗的追求的長指甲,也成為了其主人——大部人女性寄情傳情的道具。長指甲是古代女子看重的寄情信物。唐代女子晁採的《子夜歌十八首》中有“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當攜手行”。晁採與鄰家的書生文茂相愛,便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給文茂。

《紅樓夢》的第七十七回中,賈寶玉私下去看晴雯。晴雯也擦著淚水把自己兩根蔥管一般的指甲咬下,交給了寶玉留作紀念。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因為傳統孝道和禮制禁忌影響而出現的蓄甲之風對古人影響很大,古人普遍都會蓄留長指甲。而且逐漸形成了對長指甲是美麗的代表的這種審美,這也使得女性們紛紛通過蓄甲來美甲、美化自己的手指。後來蓄甲也不僅僅是女子愛美的表現,長指甲也成為了女性寄情傳情的重要寄託。


二、指甲套:初是為護甲,後也成裝飾

因為蓄甲的風氣,古人普遍都留有長指甲。而長指甲如果受到撞擊之類的是很容易折斷的,這種時候就需要對長指甲進行保護了。指甲套出於護甲的目的逐漸登上舞臺。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目前發現年代較早的指甲套是在戰國時期,1979年出土於內蒙古準格爾旗戰國墓,金片疊壓卷曲而成,外形不規則,曲度較大。因形制特殊,在護甲方面不能起太多作用。這時的指甲套可能是古人套於手指上的一種鉤弦射獵工具,或者是扳指器物之類的前身。而吉林榆樹大坡老河深漢墓出土一對漢代護指,材質為金,按指甲的形狀剪切,壓片捲曲成型,可以覆蓋指甲,起到保護作用;尾部則呈螺旋狀,具有曲線美;在使用時可根據指部粗細調節鬆緊,佩戴靈活。

該器物已具備護甲功能,但並無過多裝飾。在清代以前出現的指甲套,造型都簡單質樸,形制也比較短小,其裝飾性能弱


到了清代的時候,指甲套已經不只是護甲的工具了,也成為了手上的裝飾之一,帶著美甲的意義。清代較早的指甲套史素面式的,整個指甲套捲曲成型,銀質表面鎏金,背面基部相疊包合,可調鬆緊;短小者狀如半截手指,可護短甲;尖長者狀如弓,自基部至指尖漸細,背作空格式,以利通風。雖然都為素地,卻已是清代指甲套的常見形制,足見清人對美甲的愛惜。

晚清時,指甲套雖然依舊是以護甲為基本功能,但其價值功能一度聚焦於裝飾性能上,材質都是金銀玉器等做工精細,採用各種高超的工藝,還有各種華麗的紋飾。這使得指甲套成為清朝時女性精美獨特的首飾之一。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為了保護自己的所蓄的長指甲,美甲的古人用指甲套來護甲。而隨著指甲套的逐漸發展,其意義不僅在於護甲,精緻的樣式造型使得其有了美甲的功用,成為手上重要的裝飾物之一。


三、染指甲:鳳仙花來顯妙用,人人皆愛

除了蓄甲和護甲外,其實提到美甲,我們更多的是想到染指甲。早在古代,人們早就開始給指甲染色了。染甲風俗很可能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經萌芽,到了唐宋時期才開始盛行。


宋兆麟在《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中就說到“人類也比較注意裝飾指甲,但最初並不是留長指甲,而是在岩石或石器上將指甲銼平整防止在勞動中遭受破壞便於操作,有些民族則把指甲染紅。”可見,早在原始社會,染甲的這種風俗就已經開始萌芽。最早的染甲也出現在宗教祭祀中,祭祀人員將指甲塗上各種圖案,用於祈求神靈保佑。


到了商周時期有一些貴族女子,通過將蜂蠟、蛋白等混合塗在指甲上,以保持指甲的光澤透亮。但這些物品很是貴重,只有富貴之家才用得起,這種染甲方式也沒有流行開來。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而在古代一般用來染甲的都是鳳仙花。鳳仙花是一種常見的花卉,據 宋代歐陽修《花譜》的記載:“鳳仙花一名金鳳花,各色俱有,善變,且有灑金者,開花頭翅尾足,翹然如鳳狀。自夏初至秋盡,開卸相續,結實累累。花卸即去其蒂,不使結子,則花益茂。女人取花以染指甲,則紅鮮可愛。”因古代閨中婦女用其花染指甲,故人們又俗稱鳳仙花為指甲花。


相傳為“葛仙”所作的《採藥錄》中提到指甲花還有個別名叫“透骨草,以其能軟骨也”。所謂“透骨草”,其實指的是鳳仙花,用其染甲可“鮮紅透骨,經年乃消”。“葛仙”指的可能是葛洪其或是他的從祖父葛玄,無論是哪一位,我們都可以知道“葛仙”以及其所作的《採藥錄》應該是晉代的。那麼別名為“透骨草”的鳳仙花,至少在晉代以前就已經被用於塗染指甲了。


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說“唐楊貴妃生而手足爪甲紅,謂白鶴精也。”所以在唐朝時期,染指甲這種時期已經算是風尚。更是有唐代詩人張祜的《聽箏》為證:“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可見在

唐朝時,用鳳仙花染紅指甲已經是風尚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清代趙翼在《咳餘叢考》中說:“俗以鳳仙花染指,自宋已然。”可見在宋代染甲之風也是興盛的。宋代女性的染甲之風多傳習唐代女性的染甲風尚。宋代女性對於染甲的熱情在染甲的整個過程都有所體現。據宋代周密的《癸辛雜識》中記載,想要染甲的時候,會把鳳仙花比較紅的搗碎了並加入少量的明礬,把這些覆蓋在洗乾淨的指甲上,然後裹上巾帛一整夜。一開始的時候顏色會比較淡,連續染上個三五次的顏色就會像胭脂一樣紅,也不會被洗掉。

這樣做,染甲能保持十天左右才會慢慢褪去。而且不僅是少女少婦會染甲,連七八十歲的老婦人也會染指甲。由此可見染甲之風在宋朝有多興盛。


染甲之風興盛後,還逐漸成為了某種風俗。根據清代朱象賢的《聞見偶錄》中的記載。古代的婦女,每到七月七日那天晚上,總要聚集在一起,用她們自制的染料,將十個指甲染得通紅,像琥珀一樣可愛。


除了漢人喜歡染甲外,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染指甲的習俗,像是維吾爾婦女特別是年輕婦女都喜歡在春夏季節或是逢年過節時,把手指甲染成橘紅色,甚至把腳趾甲也染成橘紅色,覺得這樣很美;除了女子喜歡染甲外,也有男性會染甲

新疆吐魯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中,唐代第16窟右壁後部所繪的《涅經變·奏樂婆羅門》中的樂伎均為男性,身著婆羅門服裝,正在演奏各種樂器,其中持琵琶、橫笛等樂器的樂伎手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指甲塗染有紫色。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染甲之風自原始社會就已經萌芽,起初很可能是宗教意味,後來才有愛美的意思。在商周時用來染甲的蜂蠟和蛋白過於貴重,難以推廣流行。到了鳳仙花染甲開始普及,染甲之風才開始風行,在唐宋時期逐漸興盛。染甲這種美甲方式也不侷限於漢人,少數民族也喜愛染甲;也不侷限於女性,也有男性會染甲。隨著染甲的風行,其甚至成為了某種節日要做的風俗。

十指纖纖玉筍紅:跟著古人染個美甲?中國古代美甲史漫談

結語

通過對古代蓄甲、護甲和染甲三種美甲方式的介紹,我們發現古人的美甲雖然沒我們現今一樣擁有各種款式和風格,但是古人的美甲無論是蓄甲和帶有裝飾性的指甲套,還是用鳳仙花染甲,都很是別緻,體現了古人對美的無限追求

雖然很多情況下,這種美甲的行為是出於男性視角下對女性手部的審視和推崇,是男性對女性的美的要求。但我們也能看到,這種對美甲的追求是包容與開放的,無論是二八年華的少女還是七八十歲的老婦,無論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的人,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是可以去追求這份指尖上的美。


引用文獻:

《孝經》

《千金方》

《紅樓夢》

《中國風俗通史》

《癸辛雜識》

《聞見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